九一八东北没投降!50万义勇军奋战14年,这个警察局长名垂千古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4 19:31 1

摘要:1931年9月18日,沈阳城外传来一声炸响,日本守备队人为炸毁铁路,反手诬陷我军挑衅。

1931年9月18日,沈阳城外传来一声炸响,日本守备队人为炸毁铁路,反手诬陷我军挑衅。

这就是九一八,我们教科书里反复提到的一页中国屈辱记忆。

可人们常说,这一枪打开了“14年抗战”的苦难大门,却很少有人真正看清,在门后的黑暗里,那些手握步枪、心怀热血的东北人,从来没有停下过战斗。

东北,没投降。

九一八当晚,沈阳陷入混乱。就在日本坦克驶入市区的同时,辽宁警备处处长、沈阳公安局局长黄显声手里收到了“不抵抗”的密令。

按理说,这该是命令如山;但在那晚,黄显声选择了把命令往兜里一揣。

他说了一句话,极硬:“非到不能支持时,绝不放弃阵地!

别忘了,他手里不是正规军,只是一群戴警帽的公安分队、大多连步枪都捉襟见肘 ,对面却是装甲部队开道、重炮跟进的日军。

可就是这群人,打了一整夜的巷战。南市场街头血流成河,警察一个接一个倒在弹雨中,本可以后撤,却没人选择逃跑。

他们知道,一旦后退,就是做亡国奴

战局失守后,黄显声带队突围,转战锦州。他没撤退,而是第一时间整编警力,组建了三个公安骑兵总队。

这不是单打独斗的硬扛,而是清醒统一地反击。

他甚至还渗透到了日军扶植的伪军内部——策反了项青山、张海天 ,一举扳倒汉奸凌印清,还直接枪决了日军扶植的傀儡张学成,日本顾问当场毙命。

这不是一场莽撞的抵抗,这是把军政伪体系当战场,一个局长用行动告诉世人:东北,不会投降。

很多人以为,待在一旁的吉林因“起步晚”没出声。错了,他只是憋着一口气出手起,就是响雷。

冯占海 是引爆这阵雷的人。

本是边防军团长的他,被逼接受伪职,还许以“护路司令”的头衔。当时还能给日本留学、顺带现钱几万,这种买命的手段,如今看着都令人作呕。

冯占海把信拍在桌子上,说:「日军侵犯我土,熙洽要当汉奸,我要拼死抗日!

他带着队伍一路走一路扩,不到几个月,从原本的一个卫队团发展到两万多人 ,正式被任命为吉林省警备司令。

联动的还有李杜,从依兰出发,誓言保国卫民;还有王德林 ,一个原本在27旅当营长的东北汉子,带兵脱离伪军、组建国民抗日救国军,专打日军与汉奸。

吉林的抗日,不是一支单一的部队组成,而是军民合一、官匪联手、绿林齐上

抗日这事儿,从此在东北,就成了种全民共识。

到1932年,义勇军已经蔓延到了东北154个县中的93个县 ,总量突破50万人

没有坦克,没有重炮,没入库的军饷,更没制式的武器,仅靠破枪大刀和山匪拼劲,他们却能把满洲铁路破坏得寸步难行 ,甚至多次击退日本扫荡队。

这帮义勇军,几乎每个人背后都有一段血债敌仇。

有人是家被烧了,有人是哥哥死了,有人是孩子被枪挑起……

他们没时间谈理想,但有最简单的信念:“不能甘做奴隶,要把仇人一个一个剁回去。

辽西义勇军在沟帮子前线曾通电全国:“三千万民众,决心以满腔热血,溅于白山黑水之间。敌氛未靖,誓不生存。

这时候的中国,乱得多头指挥,各自为政。但就是这群没统一口令的东北人,打出了中国抗战史上最顽强的局部抵抗。

义勇军的黄金时期没能维持太久。

1933年春开始 ,日本调集重兵扫荡,配合铁腕伪政权,使得义勇军遭到重创。很多人牺牲,有些队伍解体、流散。

就在这时,中国共产党挺身而出。

中共派出杨靖宇、赵尚志、周保中 等干部深入各地组织抵抗,整合游击队、建立统一指挥体系,一步步从散兵游勇,发展成纪律性极强的抗联军队。

1934年,杨靖宇组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1935年,赵尚志创立第三军……

到1937年,抗日联军已经扩展为11个军,总兵力10万人 ,成了老百姓口中的“十大联军十万人”。

他们在极寒的森林中穿行,身绑破棉袄、啃树皮、睡雪地,却从不放下枪。

这些队伍最大的政治优势,不只在纪律与组织,更在于深入民心。村民自发为他们藏粮、藏枪、藏伤员;东北的冬天再冷,也挡不住这火一样的热血战意。

1933年,聂耳曾与东北义勇军接触,留下几份印有“誓词歌”的宣传单。

枪火中,这些战士喊着口号冲锋,举着大刀砍下日寇的头颅,那种血性,通过旋律传进了他的心里。

后来他谱曲,田汉填词,一句“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正是对那群东北抗日英雄最直接的写照。

今天的国歌,不是泛泛而谈的鼓劲呼号,而是被鲜血染红 、被生命灌注的真实战歌。

是东北义勇军、东北抗联用14年不屈战斗换来的魂。

许多人提起九一八,会顺口说出“四百万东北军一枪未响”。

这话传播久了,竟成了定论。但看看事实:

黄显声打了,冯占海打了,王德林打了,李杜打了,杨靖宇、赵尚志更是战至弹尽身亡

更有那50万义勇军,90多个县县县有抵抗燃起,哪怕没有名字,他们的光芒也照亮了这段被忽视的历史。

今天再看九一八,不能只记住“不抵抗”,更要铭记在白山黑水间负重前行的东北魂

他们的死撑,为全国抗战赢得了时间,也保住了抵抗的意志。

这场没有聚光灯的战争,这份默默而死的气节,才应该是历史真正的注脚。

他们战斗,不是为了做英雄,而是为了下一代,能活得像个中国人。

来源:潮说千年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