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凌晨三点的CBD写字楼,28岁的程序员陈宇对着电脑屏幕敲下最后一行代码,咖啡因早已失效,眼底的红血丝清晰可见。他揉了揉僵硬的肩膀,没有立刻躺下休息,反而点开手机里的养老金计算器,手指在屏幕上快速输入数字:“月薪12000,扣除房贷4500、房租2000,每月能
一边熬夜搬砖一边算退休,年轻人的养老经满是心酸
凌晨三点的CBD写字楼,28岁的程序员陈宇对着电脑屏幕敲下最后一行代码,咖啡因早已失效,眼底的红血丝清晰可见。他揉了揉僵硬的肩膀,没有立刻躺下休息,反而点开手机里的养老金计算器,手指在屏幕上快速输入数字:“月薪12000,扣除房贷4500、房租2000,每月能存800进个人养老金,年化5%的话,60岁能攒下多少?”屏幕上跳动的六位数刚让他稍感慰藉,手机弹出的“明天上午九点项目评审”通知,又将这份短暂的安心击碎。他自嘲地在朋友圈配文:“白天搬砖熬到脱发,深夜算养老看到眼花,这届年轻人的养老经,满是心酸的清醒。”
这样的场景,正在当代年轻人的生活中不断上演。他们一边承受着职场高压,熬夜加班、通勤两小时成了常态,一边却早早把“养老”二字刻进日常,在生存压力与未来保障之间艰难平衡。某职场社交平台2025年三季度发布的《青年养老规划调查报告》显示,78%的25-30岁职场人有过熬夜加班后查询养老金的经历,65%的受访者表示“每月工资刚到账,先扣养老储备再安排生活”,“一边熬夜搬砖,一边规划退休”已成为这届年轻人的真实生活写照。
27岁的新媒体运营李萌,对此深有体会。她所在的公司实行“大小周”制度,忙起来连轴转是常事,最晚的一次加班到凌晨五点,天亮后简单休整又继续工作。每次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出租屋,她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洗漱休息,而是打开个人养老金账户,查看当月的定投收益。“有时候看着账户里缓慢增长的余额,会觉得再苦再累都值得;但转头想到自己熬到凌晨的夜晚,又会忍不住担心,能不能活到领养老金的那天。”李萌的话,道出了无数年轻人的矛盾与心酸。
年轻人的这种“矛盾式养老”,背后是多重现实压力的叠加。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2024年发布的《中国养老财富储备调查报告》显示,当代青年面临的养老压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4-2-1”家庭结构带来的赡养压力,独生子女要同时承担赡养4位老人的责任,未来养老不能完全依赖子女;二是养老金替代率的下降,从90年代的87%一路降低到如今的45%,意味着退休后收入可能不足工作时期的一半;三是城乡养老保障差距,城市机关退休人员月均养老金约5000元,而农村居民月均养老金不足300元,差距超过25倍,让进城打拼的年轻人更不敢松懈。
更值得关注的是人口结构的变化。数据显示,2035年中国将全面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65岁以上人口将超2.6亿,养老金可能出现收支失衡;到2050年,80岁以上人口将突破1.47亿。而养老抚养比也在持续变化,曾经7个人养1位退休老人,如今已接近1:1,2025年这一比例将正式变成1人养1人,未来养老压力可想而知。这些现实让年轻人清醒地认识到,养老不能只靠国家兜底,提前规划才是稳妥之道。
尽管压力重重,但年轻人并没有被动等待,而是主动探索适合自己的养老路径。人社部2025年最新数据显示,个人养老金制度全面铺开仅半年,全国开户人数已突破8000万,其中30岁以下群体占比达32%,较制度试点初期提升了18个百分点。25岁的会计刘阳就是其中一员,刚入职一年的她,每月固定从工资中挤出500元存入个人养老金账户。“虽然现在工资不高,还要还助学贷款,但想到未来的养老压力,就觉得不能偷懒。”刘阳说,她选择了风险适中的养老目标基金,看重的是长期复利效应,“国家给的个税优惠虽然不多,但积少成多,也是一笔额外福利。”
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全面推广,为年轻人提供了重要的养老保障渠道。2024年12月15日,人社部宣布个人养老金制度从36个先行城市推广至全国,所有劳动者均可参与;2025年3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印发《银行业保险业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支持银行保险机构开发适配不同风险偏好的养老产品。该制度实行封闭管理,每人每年缴费上限12000元,缴费阶段可享受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投资收益暂免征税,领取时按3%优惠税率缴纳个税,长期持有收益显著。中国银行的测算数据显示,25岁开始每月定投1000元个人养老金,按年化6%的收益率测算,60岁时账户价值可达近百万元,能有效补充退休后的收入缺口。
除了个人养老金这一“第三支柱”,企业年金也成为年轻人择业的重要参考。人社部2024年数据显示,我国企业年金市场规模已突破3.6万亿元,参与企业近16万家,覆盖职工3241.84万人;职业年金投资运营规模达3.11万亿元,自2019年启动市场化运营以来年均投资收益率4.42%。在国企工作的26岁职员张浩,所在单位实行“个人缴纳4%、企业匹配8%”的企业年金制度,相当于个人每投入1元,企业就补贴2元。“这种‘翻倍福利’太实在了,每个月看着账户余额增长,心里就多一份踏实。”张浩说,身边很多同学找工作时,都会把企业年金作为重要考量因素,“现在大家找工作不只是看眼前薪资,更看重长期保障。”
政策红利的释放,也让企业年金的覆盖面不断扩大。2024年8月,北京亦庄推出人才年金专项补贴政策,对建立企业年金并符合条件的用人单位,给予最高每人每年1.5万元的补贴,鼓励更多企业为员工提供养老保障。泰康养老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年轻员工对企业年金的关注度显著提升,“五年前几乎没人询问账户情况,现在很多职工都会定期查看收益变动,这种变化反映了年轻人养老意识的质变”。截至2025年一季度,泰康养老企业/职业年金受托管理规模已接近6000亿元,稳居行业前三。
面对复杂的养老金融产品,年轻人也在主动学习、积极探索。不同于父辈依赖银行理财经理的建议,95后更倾向于通过B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获取养老知识,通俗易懂的科普短视频、图文攻略备受青睐。某社交平台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养老理财”相关内容的播放量同比增长230%,其中90%以上的创作者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他们用同龄人听得懂的语言分享开户攻略、产品测评,让养老规划不再是遥远而专业的话题。
24岁的设计师王楠,就通过社交平台学到了不少养老知识。她不仅开通了个人养老金账户,还尝试了指数基金定投,同时购买了一份附带养老社区入住权的年金保险。“我不想等老了之后被生活困住,现在多学一点、多准备一点,未来就多一份选择权。”王楠说,她和朋友还组建了“养老搭子群”,平时会分享养老资讯、一起考察养老社区,约定未来一起入住,让晚年生活更有乐趣。这种多元化的养老规划,展现出当代青年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值得关注的是,世界卫生组织2025年11月发布的新一代年龄划分标准,也让年轻人对养老有了新的认知。该标准将青年期延长至44岁,中年界定为45-59岁,60-74岁为“年轻老年人”,75岁以上才称为老年人。这一调整弱化了“老年”标签的限制,让年轻人意识到,养老不是“变老后的事”,而是贯穿青年期的长期规划,提前储备不仅是为了生存,更是为了45岁后的品质生活。
在高房价、高生活成本的当下,年轻人的养老规划充满了现实的心酸。月薪一万看似体面,刨去房租、房贷、日常开销后,能用于养老储备的资金所剩无几;很多人一边担心熬夜加班影响健康,一边又不得不为了更高收入而透支精力;想通过买房养老,却被高额月供压得喘不过气,房市波动又让“以房养老”的想法变得不确定。但即便如此,他们依然没有放弃对未来的掌控,用“积少成多”的坚持、“主动学习”的清醒,在压力中寻找平衡。
从熬夜搬砖后的养老金测算,到主动研究各类养老产品,年轻人的“养老心酸”,本质上是对未来的责任感和对生活的掌控欲。他们没有被现实压力击垮,而是用理性和行动为自己的晚年生活铺路。在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当下,这种提前规划的意识,不仅能为个人未来增添保障,更能推动整个社会养老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政策的支持、机构的创新、个人的努力,三者形成合力,正在为年轻人构建起更坚实的养老保障网。无论收入高低,无论身处何种行业,提前规划、稳步积累,都能在未来收获一份安稳与从容。年轻人的养老经,虽有心酸,但更多的是清醒与担当——他们用当下的辛苦,换未来的从容,这种对生活的认真态度,值得肯定与点赞。
话题讨论:你是否有过“熬夜搬砖后算养老”的经历?在养老规划中,你更倾向于个人养老金、企业年金还是其他方式?面对生活压力,你是如何平衡当下生活与未来养老的?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和经验
来源:欣悦宝宝宝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