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巍巍小兴安岭腹地,400万公顷浩瀚林海绵延不绝,森林覆盖率高达83.8%,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位居全国前列。这里是“红松故乡”,被誉为“森林里的家”——黑龙江省伊春市,一座镶嵌于绿水青山间的生态之城。
巍巍小兴安岭腹地,400万公顷浩瀚林海绵延不绝,森林覆盖率高达83.8%,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位居全国前列。这里是“红松故乡”,被誉为“森林里的家”——黑龙江省伊春市,一座镶嵌于绿水青山间的生态之城。
小兴安岭浩瀚林海
“十四五”以来,伊春市气象局坚决贯彻中国气象局和黑龙江省气象局党组决策部署,紧扣市委、市政府“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主线,将气象服务深度融入生态保护与民生保障大局,基层气象高质量发展焕发生机活力,不仅实现了“总体争上游、发展创一流”的奋斗目标,更先后获得多项荣誉: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单位”,被中国气象局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获黑龙江省总工会“创新职工之家”、伊春市“劳动模范先进集体”、伊春市“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在全国、全省天气预报业务服务竞赛中名列前茅,成绩优异。
统筹协同破局 试点引领赋能
锚定气象高质量发展目标,伊春市气象局深入贯彻《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制定出台配套实施方案,推动政策落地见效,把全省生态气象试点地市建设成果转化为发展动能。
主动融入地方发展战略,伊春市政府率先在全省出台支持气象高质量发展的专项政策文件,明确10项重点任务,由分管领导部署推进。森林生态气象服务、气象灾害防御能力提升、智慧旅游气象服务等关键内容纳入市级“十四五”规划,四项“生态气象经济”工作被列入2025年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台账,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多方参与的发展格局。
为破解体制机制障碍,提升改革整体效能,伊春市气象局印发《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工作方案(2025—2030年)》及任务清单,聚焦科技创新、防灾减灾、生态文明等领域,统筹推进重点领域改革。2023年,全市气象高质量发展评估位列全省第五;2024年跃升至全省第二,实现跨越式提升。
2025年8月25日,伊春市委副书记、市长苑芳江深入市气象局调研指导高质量发展。
2025年,伊春市政府组织申报了中国气象局“伊春市森林生态气象服务高质量发展与全面深化气象改革试点”。目前,试点方案已通过评审,伊春市气象局将以此次申报为契机,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提升,凝练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成果,走出一条艰苦地区基层气象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之路,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提档升级。8月25日,市长苑芳江在深入市气象局考察调研时表示,市政府将从政策、资金、项目、人才等全力支持伊春市申报全国气象高质量发展试点。
织密监测网络 筑牢预警防线
以优化站网布局为重要抓手,夯实气象高质量发展基础。伊春市气象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提速,新建升级自动气象站36个。特别是在南岔、大箐山等未设气象机构的行政区,增建智能称重降水测量仪及自动气象站5个,实现了未设气象机构县气象监测及服务覆盖。与央企鹿鸣矿业建立合作机制,在伊春鹿鸣矿业矿厂选址、生活区及采矿场,精准布设六要素自动气象站3个,实现了对矿区的点对点气象监测预报预警,并全程跟踪提供专业化气象服务。
五营国家气候观象台空间天气业务设备
如今,伊春已构建起覆盖全域、精度高、功能全的立体化气象监测体系:拥有国家气候观象台1个、国家级有人值守气象站5个、自动气象站64个、高空气象观测站1个,配备C波段、X波段与P波段天气雷达各一部;建成负氧离子监测站23个。五营国家气候观象台先后建成区域式轨道植被观测系统等三大特色观测平台,成为东北地区重要的生态气象科研基地。各站点运行稳定,其中国家级有人值守气象观测站业务可用性达99.98%,高空气象观测站稳定运行率达99.97%。
建于小兴安岭腹地的南山新一代天气雷达
坚持“观测即服务”理念,全市气象监测能力大幅提升。通过与应急管理、水利、自然资源等部门的数据共享、场景融入等,推动气象跨区域协同发展,结合新型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伊春全面推进智能网格化预报在未设气象机构“两县三区”的应用,让气象预警更精准、服务更精细。针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中的堵点、痛点问题,通过科技、体制机制、工作模式改革创新,建立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
精准响应保民生 高效服务护林都
一直以来,伊春市气象局以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为导向,围绕高质效保安全、高质效助发展、高质效促治理三条主线,系统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在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构建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加强智能网格客观预报技术研究和数值模式解释应用,建立本地化数值预报系统、决策服务制作平台,精细化预报质量稳中有升。伊春市气象局有效防范应对重大和极端气象灾害,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准确率达94.4%;春秋两季防火决策服务保障伊春连续21年未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市气象台被伊春市妇联授予“伊春市巾帼文明岗”荣誉称号。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技术培训现场
创新建立“53110”递进式气象服务模式(“ 5”即重大灾害性天气来临前,提前5天以上提示重大天气过程;“3”即提前3天发布《重大气象信息专报》或《气象信息》等;“1”即提前1天发布《灾害性天气警报》或《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精细到县(市、区)并提供风险提示;“1”即提前1小时以上发布《短时、临近预报》《气象预警信号》, 精细到乡镇 ;“0”即灾害天气发生期间,实时跟踪监测,根据天气形势随时滚动更新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及时靶向推送《重要天气报告》,为春秋季防火、夏季防汛、冬季低温冷害防控提供精准保障;依托“提前预报、高效预警”机制多次成功避险,2025年伊春市友好区“7·11”气象灾害避险案例获应急管理部通报表扬。2024年11月通过红色预警与“1小时电话叫应”机制应对特大暴雪;深化部门协同,完善会商机制,联合市森林防灭火指挥部、自然资源局、水务局等部门发布各类风险预警,形成“共护林都安全”的防控合力。
全链条做好气象为农服务,联合市农业农村局、国家统计局伊春调查队强化信息共享,及时提供为农气象服务材料,为农业生产提供数据支撑;为“乌翠之夏”旅游节、“红松文化季啤酒节电音嘉年华”等活动提供精细化预报服务。
品牌赋能生态 数智驱动转型
坚持政府聚势赋能,保障生态经济发展新格局。伊春市气象局紧密围绕地方政府发展战略,打造多个生态气候品牌,赋能伊春生态旅游发展,牵头成立由市长挂帅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气象局,构建起市直部门协同、各县(市)区政府响应、国家及省级气象部门指导的上下联动共建共享机制。
坚持融合康养休闲,构建森林生态气象服务创新升级新范式。立足“生态+森林+气候”复合资源优势,积极探索森林生态气象服务产业融合新模式。推动多元业态协同发展,深度融合避暑旅游和森林康养,培育出“绿色蜂蜜”“绿色蓝莓”等特色产品矩阵。同时,全力打造“智慧森林生态气象服务试点”,立体化呈现实时展现全域秀丽风光。此外,伊春更在东北地区首创“气象特色旅游资源全季服务”模式,形成四季皆景、全年可游,稳步构建“绿色经济筑基、生态经济赋能、五花经济添彩”的协同发展新格局。
伊春市气象局天气预报预警一体化会商平台
坚持数智融合筑基,推动构建生态经济智慧发展新体系。全力布局建设伊春市生态环境气象监测系统,形成覆盖各县(市)区城区和景区的自动监测网络;搭建生态气象监测信息化平台,实现全域负氧离子含量实时监测与智慧导览;创新打造“森林生态气象小院”沉浸式体验空间,让游客能直观感受森林生态魅力。此外,还打造了三个气候康养旅居地和多个网红打卡地。借助森林生态广场、气象宣传长廊、九珍十八品体验中心的三维联动模式,推动森林生态体验智慧化、实时化、新质化,为生态经济发展注入数智动能。
坚持全媒矩阵破圈,打造“六位一体”融合传播新生态。举办全国森林生态气象经济大会,构建产业生态圈;生态气候品牌标识全域渗透,实现品牌视觉与价值认知的深度触达。新华社“中国之城”和《新闻夜航》栏目进行专访,《朝闻天下》城市天气预报、《新闻联播》后北京版“伊春五花山欢迎您”等组成宣传矩阵,抢占黄金传播节点,全方位推动伊春城市影响力进阶跃升。
五维育才强队伍 创新发展聚合力
伊春市气象局以“引才、育才、用才、兴才、爱才” 五维工作法锻造专业人才队伍,让人才活力转化为气象服务守护生态安全的强劲动能。
伊春市气象局职工合影
针对基层气象人才短缺难题,伊春市气象局科学制定引才发展规划,2021年至2025年累计招录各类人才28名,精准优化专业人才结构,从源头破解基层“招人难、留人难”问题;成立市县级地方机构3个,落实地方编制24人。
建立了“导师带徒+能手授课+高层引领”三级培训体系,每年围绕森林火险预警、负氧离子监测等特色业务开展专项培训,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在生态气象创新中的引领作用。通过“老带新”机制,让青年人才快速掌握小兴安岭复杂地形下的预报技术。
鼓励职工积极深造提高学历层次,2021年以来已有6人取得在职研究生学历学位。
搭建多层级课题参与体系,累计申报各级课题40余项,其中“‘两山’理论视域下伊春‘生态气象经济’发展路径探究”获批省级社科类课题,实现气象服务地方发展的重要突破,同时认定科技成果14项、发表论文57篇(核心期刊7篇)。
2021年以来,先后举办6次青年座谈会,表彰“十佳青年突击手”“气象十佳工匠”各10名,现有高级职称人员17人。人才梯队持续优化,1人入选大气科学领军人才梯队,2人跻身省气象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2人获评市高层次人才,5人纳入省局冰雪经济气象服务人才库。
组建5支科技服务创新团队、4个创新研究中心,2021年以来累计争取各类项目27项,2项入选市政府重点科技项目,完成成果登记5项,发表论文34篇,出版专著2部。依托五营国家气候观象台,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等开展联合攻关,推动“生态+气象 ”模式创新。
以“三彩课堂”为笔 绘就精神文明新画卷
强化党的理论武装创新,搭建联学共建平台,建立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五抓五学”学习机制,有效推进党的创新理论武装走深走实。全市气象部门形成了“伊春气象、和谐时尚”的良好氛围。
以“创三彩课堂、做精细服务”党建品牌为统领,将政治建设贯穿始终,凝练出伊春气象“蚂蚁啃骨头精神、工匠精神、绣花针精神、苦行僧精神”的“四种精神”和“小现场、大宣传,小切口、大服务,小实体、大网络,小示范、大带动”的“四小四大”工作法。气象文化党建教育基地被市直机关工委命名为市直机关党员教育活动基地,党建工作连续三年获得全省考核优秀单位等荣誉。创作了气象文化歌曲《我要去伊春》,宣传气象文化和生态文化;与市融媒体中心联合开展了《讲好森林生态气象故事》系列专栏。
紧跟文明单位创建工作要求,不断完善创建措施、提高创建水平,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单位”。开展“联学联建促发展”活动,共同推进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组织广大职工参与“文明家庭”“最美家庭”等创建活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让气象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百姓。
伊春市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袁长焕强调,十五五期间将紧密围绕党中央战略部署和上级部门要求,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打造一个创新、先进、开放、包容的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中国气象报》2025年10月30日第4版
作者:黑龙江省伊春市气象局综合办公室供稿
图片: 黑龙江省伊春市气象局供图
编辑:罗澜 丁继武
发布:刘佳
审核:段昊书
来源:中国气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