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中安禄山建立的割据政权燕国世系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30 01:50 1

摘要:燕国(756年—763年)是唐代安史之乱中安禄山建立的割据政权。分为前燕和后燕两个时期。755年,安禄山以诛杀宰相杨国忠为名,发动安史之乱。756年,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国号大燕,年号圣武。由于安禄山准备充分且手握重兵,燕军进军顺利,迅速拿下长安、洛阳。757年

燕国(756年—763年)是唐代安史之乱中安禄山建立的割据政权。分为前燕和后燕两个时期。755年,安禄山以诛杀宰相杨国忠为名,发动安史之乱。756年,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国号大燕,年号圣武。由于安禄山准备充分且手握重兵,燕军进军顺利,迅速拿下长安、洛阳。757年,安庆绪杀死安禄山,自立为帝。同年,战争形势不利,安庆绪退出洛阳,逃亡邺城。759年,史思明进兵解除邺城之围,杀死安庆绪,自立为帝。761年,史朝义杀史思明,即位为帝,诛杀太子史朝清。763年,唐与回纥联军攻破洛阳,史朝义逃往莫州,在林中自缢而死,安史之乱结束。

前燕(756年—759年)燕光烈帝 安禄山

安禄山(约703年—757年),本姓康,名轧荦山(或阿荦山),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杂胡。其父为粟特人,母为突厥人,通晓多种语言,早年为边境贸易中介(“互市牙郎”)。他凭借骁勇和权谋,在幽州节度使张守珪麾下崭露头角,并被收为养子,改名“安禄山”。 安禄山以军功升任平卢兵马使,后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掌控唐朝东北、北方精兵近20万,成为权势最大的边将。他善于逢迎唐玄宗与杨贵妃,常以“胡儿”身份献媚,甚至被杨贵妃收为养子,极受宠信。他故意装傻充愣、假装忠厚,成功麻痹了玄宗,使其对他毫无防范。随着实力增长,加之与宰相杨国忠矛盾激化,安禄山渐生不臣之心。

天宝十四载(755年)冬,他以“奉密诏讨杨国忠”为名,于范阳起兵反唐。叛军势如破竹,迅速攻占洛阳。次年(756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国号“燕”,改元圣武。叛军继续西进,攻破潼关,迫使唐玄宗仓皇逃往蜀地,长安陷落,逃亡途中发生“马嵬驿之变”,杨国忠被杀,杨贵妃自缢。至德二载(757年)正月,安禄山因宠爱幼子、苛待部属及长子安庆绪,加之自身病重暴虐,在洛阳深宫中被亲信宦官李猪儿与安庆绪合谋刺杀身亡。史思明杀安庆绪后即大燕帝位,追谥安禄山为光烈皇帝。

尽管安禄山身死,但其发动的“安史之乱”持续八年(755年—763年),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转折点。它重创了社会经济,导致人口锐减,中央权威崩溃,藩镇割据局面形成,深刻改变了唐朝乃至整个中国中古时期的历史进程。

燕哀帝 安庆绪

安庆绪,安禄山次子,唐朝“安史之乱”的核心叛将之一。本名仁执,唐玄宗赐名“庆绪”,因善骑射受安禄山偏爱,未满二十岁即任鸿胪卿兼广阳太守,后掌兵权为都知兵马使。天宝十四载(755年),随父起兵反唐,攻陷洛阳。安禄山建大燕政权后,安庆绪受封晋王。

至德二载(757年),安禄山因疽疾失明、暴虐滥杀,安庆绪联合谋臣严庄、宦官李猪儿弑父夺位,自立为帝,改元“天成”。他性格懦弱且“言词无序”,实际军政大权由严庄掌控。称帝后,唐军联合回纥反攻,长安、洛阳相继收复。安庆绪率残部北逃至邺城(今河南安阳),改邺为“安成府”,年号“天成”。他一度以奇计大破李光弼部,收拢溃兵至六万,但内部矛盾尖锐,诛杀名将蔡希德致军心涣散,自身纵情享乐,不理政事。

乾元元年(758年),唐廷遣郭子仪等九节度使率二十万大军围邺。安庆绪被困四月,城中“人相食”,被迫向史思明求援,允诺让位。史思明解围后,以“杀父篡位”之罪斥责安庆绪:“尔为人子,杀汝父以求位,庸非大逆乎?”遂于乾元二年(759年)三月将其绞杀,并诛其四弟及部将高尚、崔乾祐等。史思明收编其军,返范阳称帝。

后燕(759年—763年)燕昭武帝 史思明

史思明(约703年—761年),本名窣干(或作“阿史那思明”),营州宁夷州(今辽宁朝阳)杂胡,突厥族。与安禄山同乡,自幼相识,通晓多族语言,早年为边地“互市牙郎”。他的一生贯穿安史之乱全过程,是叛乱后期核心领袖。初为平卢军将,骁勇善战。天宝初年因军功累迁至平卢兵马使,成为安禄山心腹。天宝十四载(755年)随安禄山起兵反唐,担任范阳节度使,是叛军西进、攻陷两京(洛阳、长安)的关键将领。

安禄山称帝后,史思明受命镇守范阳老巢,掌控河北根据地及精锐部队,奠定其独立势力基础。至德二载(757年)安庆绪弑父后,史思明因不满其庸懦及谋士高尚被杀,在唐将李光弼兵围范阳的压力下,率所辖十三郡、八万兵降唐,受封归义王、范阳长史、河北节度使。唐廷对其猜忌防范,欲除之而后快。乾元元年(758年),史思明杀唐廷监军乌承恩,复叛。迅速攻占河北多地,再度成为叛军最强势力。

乾元二年(759年),安庆绪被唐九节度使大军围困于邺城(今安阳),危在旦夕。史思明率精兵南下,击败唐军解邺城之围。 以“弑父篡位”之罪斥责安庆绪,将其绞杀,并诛安庆绪兄弟及主要部将高尚、崔乾祐等,吞并其残余部队十余万。返范阳后,于同年四月自称“大圣周王”,五月改国号“大燕”,自称“应天皇帝”,年号“顺天”,定都范阳(改名“燕京”)。上元元年(760年),史思明大举南攻,破李光弼防线,再次攻陷洛阳,与唐军相持。

史思明性格猜忌残忍,偏爱幼子史朝清,欲杀长子史朝义。上元二年(761年),在洛阳附近兵败后,因苛责部将及欲诛史朝义,被其子史朝义与部将骆悦、蔡文景等合谋,于鹿桥驿(今河南偃师)缢杀。762年,史朝义宣布遗诏,上谥号为昭武皇帝。

燕末帝 史朝义

史朝义,史思明长子。安史之乱爆发后,随父参与叛乱,早期率军镇守冀州、相州(今河北、河南交界),积累战功。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杀安庆绪称帝,史朝义受封怀王,但因其性格宽厚、治军谨慎,虽得将士归心,却遭父亲猜忌。史思明偏爱幼子史朝清,多次流露杀长子另立太子之意。

上元二年(761年),史朝义在陕州礓子岭战败,史思明怒斥其无能,扬言“克陕州后必杀之”。史朝义在部将骆悦、蔡文景等劝说下,于鹿桥驿发动兵变,俘杀史思明,自立为帝,改元显圣。随后派亲信赴范阳诛杀异母弟史朝清及其母辛氏党羽,引发幽州内乱两月余,死伤数千人,叛军根基严重动摇。

史朝义称帝后,因弑父行为丧失威望,安禄山旧部将领(如田承嗣、李怀仙)拒听调遣,叛军分裂。宝应元年(762年),唐代宗联合回纥反攻,史朝义在洛阳北郊决战中惨败,损兵8万,仅率数百骑东逃。唐军乘胜追击,其部将接连降唐。次年(763年),史朝义退守莫州(今河北任丘),命田承嗣留守,亲赴幽州求援。田承嗣随即献城投降,史朝义逃至范阳被李怀仙拒之城外,最终在温泉栅(今河北丰润)走投无路,自缢身亡,安史之乱终结。

唐朝历代帝王

“西夏”历代帝王

五代十国中“后唐”历代帝王

战国七雄之一【燕国】国君世系

五胡十六国之一“后燕”历代帝王

来源:小橘历史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