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元755年,胡人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反唐,十几万叛军直逼长安,皇帝仓皇西逃,太子仓促即位,史称“安史之乱”。后人都知道安禄山反了,可谁真敢问一句——他为啥反得起来?兵谁给的?权谁批的?钱谁拨的?是叛徒太狠,还是体制太松?
唐玄宗在位前半段,天下安宁、国库充盈,史书上称“开元盛世”。可谁能想到,仅用了八年,这个盛世就被撕得粉碎。
公元755年,胡人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反唐,十几万叛军直逼长安,皇帝仓皇西逃,太子仓促即位,史称“安史之乱”。后人都知道安禄山反了,可谁真敢问一句——他为啥反得起来?兵谁给的?权谁批的?钱谁拨的?是叛徒太狠,还是体制太松?
答案并不复杂,只是太危险,连司马光都在《资治通鉴》里绕着走。真正让人惊出冷汗的,不是叛乱,是皇权养虎,制度养敌,没人出手叫停。
唐朝最初设节度使,是为了抵御边患,讲究“不久任、不遥领、不兼统”。可到了唐玄宗天宝年间,这三条全被安禄山打破了。他一人兼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直接掌控幽州、营州、太原等核心军事重镇,统辖数十万兵力,粮草兵器皆自行筹办。
安禄山在朝廷眼里,是个“听话的边将”。出身胡人,母为契丹乳娘,自幼无家族靠山,靠投军起家。李林甫一句话“此人无党、可控”,就让他成了唐朝最被信任的边防将领。
可他听话吗?起初是。他每年进京三次,面圣称臣,还与杨贵妃结成“义母子”,皇帝看他如宠臣,赐宅赐官不手软。
安禄山回镇后便扩军修城,自建兵器厂、屯军马八千,还以毒酒坑杀奚族契丹首领,数千人命葬于昭应城外,仅为立威一举。
更可怕的,是制度彻底成了摆设。安禄山在范阳修宫邸、收赋税、建衙署,活脱一个“地方皇帝”。中央对他既无监管,也无兵可调,连兵籍都靠他自己报。朝廷的调兵令,对他而言形同废纸。
这不是临战应急的临时委任,这是明摆着把东部军事命脉拱手送人。范阳镇守河北门户,平卢屏障山东腹地,河东锁定潼关西口。三镇归一手,等于把东唐防线全部打通。
安禄山得势,不是他能抢,是朝廷让的。他不是权臣起事,是制度放权太久、无人敢收。
当制度的警戒线一根根被剪断,安禄山造反,不是意外,是预定结果。
安禄山的地盘,是李林甫和唐玄宗一步步送上的。李林甫是唐玄宗宠信的宰相,他掌权近二十年,惯用一招:“用不能威胁自己的人”。
汉人大将他一个个打压,寒门胡人他一个个提拔。他亲自上表推荐安禄山,理由是“此人无党无门,忠心可托”。
为了保住宰相之位,李林甫在朝堂内安插亲信,在边镇扶持胡人。唐朝的边将,渐渐变成“不能威胁宰相”的代名词。安禄山从兵马使做到节度使,再到三镇总兵,全靠李林甫开路。
而唐玄宗的用人逻辑也开始异化。前期他是明君,后期他是享乐者,政治只看面子不看风险,军事只看忠诚不看制衡。他怕太子李亨权力坐大,于是压制太子军权。压谁?压中央军,扶边将,拿安禄山当对冲。
更绝的是,安禄山不仅军权在握,还常驻京城。他在宫中住太液池边的别馆,杨贵妃宴请、杨国忠巴结、朝中百官献媚。一次登殿打鼾,皇帝只说“胡人劳苦,不必苛责”。
这样的人,这样的位子,这样的朝廷,不反才奇怪。
安禄山手下八千曳落河胡兵,全由亲信训练,军纪严明,衣甲统一,三年一演习,五年一攻城演练。他不是搞乱,而是在练兵。
李林甫死于天宝十四年,尸骨未冷,安禄山起兵。打的旗号是“诛国贼杨国忠”,但内里谁都明白,他要的是皇帝宝座。
这不是造反,这是接班。是制度长期空转、信任无度、监管全无的必然归宿。
李林甫走了,玄宗老了,太子受限,禁军废弛,安禄山的步兵和骑兵,几乎零阻力打进洛阳、攻入潼关。
这个“逆贼”,从头到尾都没背弃过谁,他背弃的,是原本就没人信仰的那套制度。
安禄山的崛起,靠的不是造反计划,而是唐朝后期整个军事体制的系统性溃败。
节度使最初是战时职务,由中央任命,军事与民政分离,任期短、权限少。但从开元年间起,边疆局势恶化,节度使开始自养兵马、自筹军费、兼任刺史、管理财税,一人兼四职,演变成“地方诸侯”。
天宝年间,唐朝共有十多个节度使,河北、河东、陇右、朔方、剑南等地各自为政,调兵无效,征税各管,朝廷对他们“发号不得施令”。
安禄山的三镇模式并非特例,而是趋势。王忠嗣、哥舒翰、边令诚等人,都掌握大军、镇守一方。只是安禄山玩得更快、更狠、更彻底。
中央军呢?原本靠府兵制支撑,即“兵农合一,三年一换”。可到天宝初年,府兵制度已形同虚设,中央再也无力征兵,只能靠各地节度使自招兵马。
安禄山手下的兵,是契丹、奚、同罗等“胡人骑军”,训练有素、忠于主将,跟朝廷没半点关系。他打洛阳,唐廷没兵。他攻潼关,京师空虚。
朝廷调兵如割肉,调一镇就空一地。节度使互相推诿,没人愿送兵打“同僚”。
更糟糕的,是“安史之后,藩镇成型”。河北三镇(成德、魏博、卢龙)变成独立王国,朝廷名义统辖,实则不纳赋、不奉诏、不调兵。安禄山死了,他的遗产还在。
后来的唐朝,哪怕元和中兴,也没敢动这些节度使。他们成了制度漏洞的常驻代表,成了皇权最怕触碰的禁区。
安史之乱打的是军队,其实击碎的是体制。从那一刻起,大唐盛世已经塌了根基。
典句故事215(资治通鉴)唐:安史之乱 4-1.微信公众号.2025-05-10.
典句故事215(资治通鉴)唐:安史之乱 4-2.微信公众号.2025-05-17.
安史之乱.百度百科.
安史之乱爆发的众多原因,大唐王朝早已危机四伏.百度百科.
制度的两面性:安史之乱祸起藩镇,平乱后唐王朝为何不取消藩镇?.网易新闻.2020-09-05.
来源:寡言的胖丁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