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气象灾害监控与预警系统中的应急语音通知功能,是现代应急通信的核心环节。它的实现融合了通信技术、云计算和自动化流程。
气象灾害监控与预警系统中的应急语音通知功能,是现代应急通信的核心环节。它的实现融合了通信技术、云计算和自动化流程。
结合iSoftCall这类通信中间件的能力,其实现方案可以概括为:一个由灾害事件自动触发,通过智能外呼技术,向海量受影响人群进行精准、快速、多轮次的语音通知系统。
整个实现过程可以分为三大阶段:监控触发、智能调度与呼叫执行、闭环与优化。
第一阶段:监控触发——系统的“大脑和感官”
这是整个流程的起点,决定了“何时呼叫”、“呼叫谁”、“说什么”。
1. 自动告警接入:
系统通过数据接口(如API)与气象业务系统(如气象局的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实时对接。
当气象业务系统生成或更新一条预警(如暴雨红色预警、台风橙色预警),会立即将预警信息(包括灾害类型、级别、影响区域、预计持续时间、指导措施等)推送给应急语音通知系统。
2. 任务策略生成:
系统根据预警信息,自动执行以下决策:
确定目标人群:根据预警的影响区域,从“人口热力图”或预设的社区/街道数据库中,筛选出需要通知的所有电话号码。这实现了 “精准靶向发布”。
生成呼叫内容:将结构化的预警文本(如“XX市气象台于X日X时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送入TTS(语音合成)引擎,合成出清晰、自然、庄重的播报语音。同时,也可以预先录制好不同灾害类型的语音模板,进行动态拼接。
设定呼叫策略:决定呼叫的优先级(最高优先级可打断正在进行的普通呼叫)、并发数(同时能打出去的电话数量)、重试次数(对于未接听的电话,间隔多久重拨)等。
第二阶段:智能调度与呼叫执行——系统的“强大心脏”
这是技术实现的核心,要求系统具备高并发、高可靠性和智能交互能力。iSoftCall中间件的价值在此阶段得到极致体现。
1. 高并发呼叫启动:
系统核心的群呼引擎开始工作。它接收到任务指令后,会通过语音交换模块,向运营商网络发起海量的呼叫请求。
这种专业中间件可以轻松处理成千上万个并发呼叫,确保在最短时间内将信息送达。
2. 智能语音交互与确认:
电话接通后,系统会播放预先合成或录制的预警通知。但这不仅仅是单向的“广播”,而是具备简单的交互能力以确保信息有效传达:
ASR(语音识别):在播报结束后,系统会提示“如需重复收听,请说‘重复’”,或“确认已了解,请说‘明白’”。ASR引擎会识别用户的简单语音指令。
流程引擎:根据用户的语音反馈,跳转到不同的节点。例如,用户说“重复”,则重新播放;用户说“明白”,则播放结束语并挂机。
按键确认(DTMF):为兼容所有人群(如老年人、嘈杂环境),同时提供按键交互方式,如“按1键重复收听,按9键确认”。
3. 多路与多轮呼叫保障:
首次呼叫未接听:系统会自动按照策略进行重拨,通常会在几分钟后发起第二次、甚至第三次呼叫,极大提高接通率。
呼叫失败处理:对于关机、空号等无效号码,系统会自动标记,避免资源浪费。
第三阶段:闭环管理与优化——系统的“智慧复盘”
一次应急通知是否成功,需要用数据来验证。
1. 结果统计与反馈:
系统对每一次呼叫进行全程录音和日志记录。
自动生成数据统计报告:包括任务总数量、成功接通数、未接听数、用户确认数、平均通话时长等。这些数据以可视化的形式呈现给指挥中心。
2. 形成管理闭环:
指挥大屏:实时显示呼叫接通率的地理分布图,帮助指挥者判断哪些区域通知效果不佳,以便启动社区喇叭、应急广播车等补充手段。
数据持久化:所有通话记录和结果都通过开放接口同步到上级应急管理平台,用于事后分析和审计。
3. 系统优化:
通过分析接通率、用户交互数据,可以优化呼叫时间(如避免深夜)、播报语速、话术设计等,不断提升预警通知的效果。
技术架构优势(基于iSoftCall中间件)
无侵入集成:无需改造气象局的核心业务系统,只需通过API对接预警信息,即可快速具备强大的语音通知能力。
高可靠与国产化:系统支持鲲鹏、飞腾等国产CPU和操作系统,确保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领域的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
弹性扩容:在特大灾害预警时,可通过云化部署快速弹性扩容,应对瞬间的呼叫洪峰。
智能交互:不仅仅是“播放录音”,而是通过ASR/TTS和流程引擎实现简单却至关重要的双向交互,确保信息送达。
总结来说,气象应急语音通知功能的实现,是一个典型的“监控-决策-执行-反馈”的自动化闭环。它利用现代通信中间件技术,将冰冷的气象数据,转化为能触达千家万户、挽救生命财产的有温度的声音,是智慧城市和公共安全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来源:州天看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