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史思明(703—761年)的死亡标志着安史之乱进入尾声。这位叛军领袖在军事巅峰时期因家族内讧被杀,其政权迅速崩溃,唐朝借机反攻,最终于763年平定叛乱。然而,这场动乱留下的藩镇割据与财政崩坏,已彻底改变了盛唐的国运。
史思明(703—761年)的死亡标志着安史之乱进入尾声。这位叛军领袖在军事巅峰时期因家族内讧被杀,其政权迅速崩溃,唐朝借机反攻,最终于763年平定叛乱。然而,这场动乱留下的藩镇割据与财政崩坏,已彻底改变了盛唐的国运。
一、史思明之死:父子相残的悲剧
1. 邙山胜利后的骄横
761年邙山之战击败李光弼后,史思明重占洛阳,欲乘胜西进关中。但其性情暴虐,对部下严苛,尤其对长子史朝义屡加羞辱,斥其“怯懦如鼠,不堪嗣位”,转而偏爱幼子史朝清,埋下杀身之祸。
2. 弑父政变(761年三月)
①鹿桥驿之变:史思明命史朝义修鹿桥驿(今河南宜阳),因进度迟缓欲斩之。史朝义在部将骆悦、蔡文景怂恿下,率三百死士夜袭史思明寝帐。
②临终对话:史思明惊问:“乱者谁耶?”答曰:“奉怀王(史朝义)命!”史思明叹:“我日杀贼无数,今日乃为竖子所误!”被缢杀于驿馆马厩,终年58岁。
3. 权力清洗
史朝义秘不发丧,假传遗诏继位,随后派部将张通儒返回范阳,诛杀史朝清及其母辛氏,范阳“连月血洗,死者数千”,叛军核心集团分崩离析。
二、安史之乱的终结(762—763年)
1. 唐朝反攻
①新帝战略调整:762年唐肃宗病逝,代宗李豫继位,启用仆固怀恩为元帅,联合回纥骑兵,以“直捣幽燕”之策全面反攻。
②洛阳决战:仆固怀恩与回纥可汗率军大败史朝义于洛阳北郊,斩首六万,叛军弃城北逃。
2. 叛军瓦解
①河北离心:田承嗣、李怀仙等叛将见大势已去,纷纷降唐。史朝义逃至范阳,守将李抱忠闭门不纳,斥其“天命已绝”。
②穷途末路:763年正月,史朝义在温泉栅(今河北卢龙)被李怀仙部追杀,自缢于林中,首级传至长安,安史之乱正式终结。
三、乱后格局:盛世崩塌与藩镇崛起
1. 人口与经济浩劫
①全国户口从乱前891万户锐减至290万户,黄河流域“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②漕运体系瘫痪,关中饥荒频发,“米斗千钱,饿殍塞路”。
2. 藩镇割据定型
①唐代宗为快速平叛,赦免安史旧将,任命田承嗣为魏博节度使、李怀仙为卢龙节度使、李宝臣为成德节度使,河朔三镇“虽称臣,实同异国”。
②全国节度使增至40余个,形成“天子政令不出长安”的局面。
3. 军事与政治转型
①神策军崛起:宦官掌控禁军,开启中晚唐宦官专权时代。
②财政重构:行“两税法”替代均田制,中央依赖江淮财赋,埋下唐末民变隐患。
四、历史评价
1. 史思明的悖论
作为安史之乱后期最具军事才能的叛将,史思明的暴虐与猜忌最终招致众叛亲离。其死亡印证了“权力内斗甚于外敌”的叛乱集团宿命。
2. 唐朝的惨胜
安史之乱虽平,但以妥协换取的和平代价巨大。诗人杜甫在《忆昔》中哀叹:“洛阳宫殿烧焚尽,宗庙新除狐兔穴。”
3. 时代的转折
这场持续八年的叛乱终结了盛唐气象,中国历史从“帝国集权”转向“藩镇-中央”博弈的新阶段。宋人欧阳修评:“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庞勋之乱),其实兆于安史。”
结语:史思明之死如同一曲末路狂歌,终结了叛军的最后反扑,却开启了大唐的漫长黄昏。安史之乱虽告一段落,但它撕开的裂痕再未弥合——藩镇的刀剑、宦官的权杖、百姓的悲鸣,共同谱写了中晚唐的乱世长卷。
来源:历史是任人打扮的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