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甩锅关陇集团?安史之乱的真实原因跟关陇集团没关系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21 15:52 1

摘要:最近网上有个观点挺流行,说安史之乱是河北集团不满关陇集团长期把持权力、反对阶级固化而掀起的叛乱。这说法乍一听挺新鲜,甚至有学生在讲座上专门问起,那今天咱就好好掰扯掰扯这个历史传言。

最近网上有个观点挺流行,说安史之乱是河北集团不满关陇集团长期把持权力、反对阶级固化而掀起的叛乱。这说法乍一听挺新鲜,甚至有学生在讲座上专门问起,那今天咱就好好掰扯掰扯这个历史传言。

说安史之乱是两大集团的矛盾,首先就犯了 "关公战秦琼" 的错误 —— 这俩集团压根就不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关陇集团是西魏宇文泰打造的胡汉军事贵族集团,核心成员多出自关陇地区,西魏、北周、隋、唐初的政权都靠这帮人撑着。

而河北集团呢,说法很模糊,大概指北齐故地或唐代河北地区的势力。但问题在于,当安史之乱爆发时,关陇集团早就没影了,哪来的矛盾可闹?

先把关陇集团的时间线捋清楚。这个集团由宇文泰在北魏后期奠基,靠 "关中本位政策" 融合胡汉精英,形成 "出将入相" 的军事贵族集团。

陈寅恪先生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里说,关陇集团到武则天时期开始瓦解,她打击长孙无忌等旧贵族,推行科举,算是拆了集团的台。但就算按陈寅恪的说法,关陇集团在唐玄宗早期也彻底崩溃了,而安史之乱爆发在天宝十四年(755年),中间隔了好几十年呢。

再说河北集团,北齐确实和北周(关陇集团根基)是对立政权,唐朝统一时河北地区也有窦建德、刘黑闼的反抗,李建成还在这儿经营过势力。

但这些都是初唐的事儿,到了唐玄宗时代,河北地区早就不是铁板一块。而且 "集团" 得有共同的政治目标和组织架构,唐代河北地区的士族、节度使、平民各有算盘,哪来的统一 "集团" 反对关陇集团?

关陇集团啥时候没的?学术界虽然有争论,但共识很明确:安史之乱前,它早就是历史名词了。

陈寅恪算认为关陇集团消失较晚的学者,他觉得武则天是主要推手,通过打击旧贵族、提拔科举士人,慢慢瓦解了这个集团,到唐玄宗废除府兵制,关陇集团的军事基础没了,才算彻底消亡。

但就算到唐玄宗早期(712-725年左右),距离安史之乱还有30多年,总不能说一个消失几十年的集团还能引发叛乱吧?

黄永年先生更直接,他在《文史探微》里用数据说话:唐高祖的功臣名单、唐太宗的凌烟阁功臣里,关陇出身的都是少数,说明初唐皇帝早就不依赖关陇集团了。

岑仲勉先生分析唐太宗时期25位宰相,18人来自江南、山东等地,关陇集团根本没垄断权力。还有雷依群等学者指出,隋朝建立后,关陇集团就因权力结构变化而消亡,根本等不到武则天动手。

简单说,不管按哪种观点,关陇集团在8世纪初就不存在了,而安禄山起兵是755年,中间差了半个世纪,总不能让一个 "历史幽灵" 背锅吧?

就算不管时间线,所谓 "河北集团反对阶级固化" 的说法也站不住脚。首先,河北地区的 "阶级固化" 代表不是别人,正是那些老牌士族,比如五姓七家(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

这些家族虽然在朝中高官不多,但靠婚姻、文化优势,在社会上牛气冲天。唐太宗都吐槽过,宰相去求婚都被嫌弃,人家靠的是 "冢中枯骨"(祖宗声望),这才是典型的阶级固化代表啊!

反倒是唐朝皇帝一直在打破固化。武则天推行科举,唐玄宗重用寒门官员,都是想削弱士族特权。河北地区的官员在唐代并不受打压,比如张说、刘晏等名臣都出自河北,安禄山本人还是唐玄宗一手提拔的节度使,哪来的 "河北集团被压制"?

再说安史之乱的真正原因,学术界公认是多因素的:藩镇割据、经济失衡、民族问题、统治集团内斗…… 但绝对和 "关陇集团vs河北集团" 没关系。安禄山的核心班底是范阳、平卢的军事集团,他打着 "讨伐奸臣" 的旗号造反,本质是地方军阀夺权,和所谓的地域集团矛盾没啥关系。

为啥这种错误观点会流行?因为大家读历史时,总喜欢 "简单明了" 的答案 —— 一个对立的集团、一个响亮的口号,就能解释复杂的历史事件。但真正的历史是多元的、复杂的,关陇集团在安史之乱前就消失了,河北地区也没有统一的 "集团",所谓 "反对阶级固化" 更是倒果为因。

我们看待历史,得跳出 "非黑即白"" 非此即彼 " 的思维,多了解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别被博眼球的传言带偏。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事件,它的成因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但前提是 —— 先把基本的历史脉络搞清楚。

【文本来源@于赓哲教授的视频内容】

来源:神经外科周医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