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的尴尬:半生荣誉半生辱,如果他少活27年,也是千古一帝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13 16:36 2

摘要:唐玄宗的前半生堪称完美,他救唐朝于水火,开创开元盛世,把唐朝带上巅峰,成为世界瞩目的大唐帝国,直到现在都让人称道。

如果要从中国历史上400多位皇帝中选一个前后反差最大的,唐玄宗绝对榜上有名。

唐玄宗的前半生堪称完美,他救唐朝于水火,开创开元盛世,把唐朝带上巅峰,成为世界瞩目的大唐帝国,直到现在都让人称道。

但是,唐玄宗的后半生却急转直下,既解决不了帝国危机,也平定不了安史之乱,唐朝开始由盛转衰,整个就是一副昏庸无能的形象。

如果唐玄宗少活27年,就是千古一帝了,只可惜他半生荣誉半生辱,只能算千古半帝。

01

李隆基青幼年时期的命运,其实挺坎坷的。

他出生于685年,在他出生前一年,武则天废掉他的伯父唐中宗李显,改立其父李旦为帝。

按理说,作为皇子,李隆基的命运应该不错吧,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李旦虽为皇帝,却只能居住于别殿,无法参与政务,军政大权掌握在武则天手上。

武则天将李旦立为皇帝,不过是打算过渡一下,为自己登基称帝做准备。

690年,武则天将李旦废黜,然后自己称帝,武周王朝拉开序幕。

李旦虽然被废了,但被立为皇太子,并改名换姓为武轮。

此后,为了巩固统治地位,武则天对李氏一族展开了新一轮屠杀,在一场腥风血雨之后,李氏子孙越发凋零。

李旦的处境也不好,武氏族人为了防止他重夺江山,便对他发起轮番进攻,导致他处境尴尬,李景隆及几个兄弟还被软禁在宫中,形同囚犯。

更倒霉的是,李景隆的母亲窦氏还被武则天秘密处决,连尸体都找不到。

就这样战战兢兢过了好多年,直到699年,在狄仁杰的规劝下,武则天这才下定决心把江山传给李氏后人,于是废掉李旦,改封为相王,李显则被迎接回来,重新立为皇太子。

705年,在张柬之的策划下,神龙政变爆发,武则天被迫退位,李显复辟。

然而,武则天虽然不再是皇帝了,但流毒太深,在武三思和韦皇后、安乐公主的谋划下,李显逐渐被架空,并打算对太子李重俊下手。

李重俊不想坐以待毙,便奋起发起“景龙政变”,诛杀武三思及其党羽数十人,但在关键时候被技高一筹的韦皇后所杀。

经历此次事件后,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加紧夺权,竟然毒杀李显,改立傀儡李重茂为帝,然后掌握朝政大权。

彼时,李隆基已经长大成人,他见惯了大唐皇室的腥风血雨,立志结束这一局面,很早就开始在军事上做准备,并暗中观察形势发展。

李显被杀后,李隆基环顾四周,认为能帮自己铲除韦后一党之人,非姑姑太平公主莫属,他便找到太平公主,两人一拍即合。

韦皇后夺权之后,一心想要当第二个武则天,便打算废掉李重茂,自立为帝。

然而,就在韦皇后准备动手之时,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发动“唐隆政变”,带兵入宫诛杀韦皇后、安乐公主及上官婉儿等人,一举铲除了韦后一党。

紧接着,李隆基就迎接父亲李旦入宫,在众人的拥护下,李旦复立为帝,李重茂则被废。

为了等待这一天,李隆基谋划了好几年,他在京城闲居的日子里,没有贪图享乐,而是暗中聚集四方人才,各级武将、官员,乃至江湖人士,他都广泛结交,他还积极与皇帝亲军“万骑”的将领葛福顺、陈玄礼、李仙凫等人成为莫逆之交,从而培植了强大的个人势力。

可见,李隆基在当皇帝之前,已经具备相当的才能了,其谋略和胆识都是出类拔萃的。

02

如此一来,李隆基既是宰相,还掌握着禁军军权,权势很大。

不久,李旦打算册立皇太子,以稳固李氏江山。

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本该是嫡长子李成器当太子的,但李成器很识时务,知道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道理,自己既无功劳,也没权势,如果当了太子,难免成为炮灰,便推辞说:

国家安则先嫡长,国家危则先有功;平王有功于国,自己决不居平王之上。

再加上,当时许多参与政变的将领都得到封赏,他们位居高位,掌握着军权,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也都支持李隆基成为皇太子。

李旦审时度势,认为立李隆基最为合适,便下达诏书进行了册封。

李隆基成为太子之后,为了稳固自身地位,开始进一步壮大班底,将姚崇、宋璟和张说任命宰相,并在太子府任职。

这些人后来成为开元盛世的骨干,能力没得说。

眼看李隆基权势日盛,太平公主有些不开心,作为政变的二号功臣,又是武则天的女儿、李旦的亲妹妹,她的权势也很大。

李旦是个没主见的人,又不太喜欢处理繁杂的政务,便将权势放给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他曾对群臣说,以后凡军国大事,先问太平公主,再问李隆基。

太平公主虽然支持李氏,但野心极大,当初他支持李隆基,是打算将李隆基培养成傀儡,以方便自己日后掌权。

但是,随着李隆基权势日盛,太平公主逐渐发现他太过精明能干了,又很有谋略,这样的人如果当了皇帝,就没自己啥事了。

于是,太平公主开始对李隆基实施打压,并几次劝说李旦更换太子,但都被宋璟等人化解。

作为反击,李隆基操控大臣劝说李旦将太平公主发配到外地,太平公主则施展苦情计,让李旦打消了这个念头。

在李旦看来,太平公主和李隆基都是亲人,但二人斗来斗去,大有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趋势,他感到非常心累。

712年,出于江山社稷考虑,李旦不顾劝阻,执意禅位给李隆基,自己当起了太上皇,掌握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免权。

太平公主虽然没能阻止这件事发生,但她的权势依然很大,经过他的一番谋划,七位宰相有五位是他的人,而且党羽遍及朝野,文臣武将中一半都依附于她。

因此,李隆基虽然是皇帝,但权势其实不如太平公主,他发出的每一条诏令,都得太平公主点头才能颁行天下。

在这场姑侄斗法中,李隆基怎么看都没有胜算,但笑到最后的人却是他。

713年,围绕朝政问题,太平公主与李隆基爆发了激烈矛盾,双方各不退让,火药味很浓。

退朝之后,太平公主很生气,便召集宰相窦怀贞、岑羲、萧至忠、崔湜、薛稷,左羽林大将军常元楷、知右羽林将军事李慈、左金吾将军李钦等人,打算发动政变,杀掉李隆基。

按照计划,太平公主准备以御林军从北面,以南衙军从南面向皇宫发起进攻。

作为备选计划,太平公主还让安插在李隆基身边的奸细下毒,将李隆基毒死。

太平公主的计划不可谓不周密,胜算很大。

反观李隆基就很惨了,之前他掌握亲军万骑,但后来被太平公主夺走,他能依仗的,不过是弟弟岐王李范、薛王李业、龙武将军王毛仲、内给事高力士等少数几个人,能调动的兵力也很少。

就在太平公主打算动手的时候,消息不幸泄露,被一个叫做魏知古的大臣密报给李隆基。

李隆基也不怂,意识到必须先发制人才有胜算,便让王毛仲率武装家奴三百人随自己出宫,直接杀向太平公主府,太平公主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很快就败下阵来,其亲信被一网打尽,她本人则逃走。

三天之后,太平公主返回皇宫,她原本指望李旦救她,但李隆基执意将太平公主诛杀,太平公主的几个儿子,除了投靠李隆基的薛崇简之外,其他人全部被杀。

至此,李隆基掌握了朝政大权,李旦见事已至此,只得彻底放手,自此之后不再过问朝政。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先天政变”,李隆基处在劣势,却绝地反击取得胜利,这种魄力和胆识,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03

在稳固政权之后,李隆基的好日子并未到来,因为唐朝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内讧之后,自上而下都是一地鸡毛。

如何收拾残局,李隆基意识到自己能力有限,光靠自己还不行,必须重用贤臣,而想要贤臣为己所用,他必须先修正自身。

为了展示励精图治的决心,李隆基下诏改元开元,意思是开始新的纪元,诏书一经过颁布,举国振奋。

紧接着,李隆基开始拨乱反正,贬黜无能之人,提拔贤能之人入朝为官,并亲来到信丰,将被之前贬黜到此担任同州刺史的姚崇请回朝堂,重新任命为宰相。

姚崇一当上宰相,就提出了著名的“十事要说”,即治国十大纲领,主要内容是限制皇亲国戚和宦官、实施仁政、促进生产、发展经济、鼓励言事、勿贪边功、抑制佛教,等等。

总之一句话,就是消除一切影响国家发展的有害因素,全力发展国力。

这些措施都很好懂,但有一项措施,很多人可能不了解,那就是抑制佛教,为何要抑制呢?

唐朝建国初期,提倡道教,推崇儒教,唯独佛教受到冷落。

但是,武则天上台后,因其信仰佛教,故而在全国大力推广,使得佛教进入快速发展期,各地都在修建寺庙,大量百姓剃发为僧。

武则天本人更是出资修建了大量寺庙,她还打着佛教的名义,让一些假和尚成为她的面首,比如薛怀义。

当然了,发展佛教不是不可以,但法律规定寺庙不用缴税,寺庙、僧侣如果太多,国家的税收就会受到很大影响,田地也无人耕种。

更可恶的是,在国家的包庇下,寺庙还大肆兼并土地,侵犯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李隆基在姚崇的建议下,开始了有限度的“灭佛”,他下令摧毁寺庙,削减僧侣数量,禁止官员与僧侣来往,使得佛教的发展受到很大的打击,但国家的税收增加了,劳动人口多了,经济发展的活力也更强了。

总之,在姚崇的帮助下,唐朝开始步入正轨,为开元盛世的到来打下了基础。

出于发展形势的需求,唐玄宗打算以法治国,但宰相姚崇打击政敌、招权纳贿、搞小集团,显然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了,他便果断将姚崇罢黜,让更加正直、原则性更强的宋璟取而代之。

宋璟上台之后,延续了姚崇的治国策略,并加大力度发展农业和经济,更加严格地限制皇族、外戚、宦官的权势,减少他们对朝政的阻扰,从而加强君主权威。

但是,宋璟只干了四年就被罢黜,理由是他过于老成持重,性格上墨守成规,行事风格上有些脱离实际,已经无法跟上唐玄宗的步伐了。

宋璟之后,唐玄宗让张说成为宰相,在张说的治理下,开元盛世终于到来。

张说这个人很了不起,他文武双全,既是文坛领袖,也是驰骋疆场的大将,能力毋庸置疑。

张说上台后,鉴于唐朝农业发展向好,经济日趋繁荣,政治也越发清明,便开始着眼于军事。

随着唐朝经济的发展,均田制遭到严重破坏,从南北朝时期延续到唐朝的府兵制,已经失去了生存空间,如果不进行改革,唐朝军队将迅速衰落。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张说大力推进募兵制,即雇佣军,他招募20万人充当卫士,即长安宿卫。

此后十多年,唐玄宗在张说的基础上,将募兵制推广到全国,在全国设立了十镇节度使,即平卢、范阳、河东、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四镇、北庭伊西8个节度使区,加上剑南、岭南共为10镇。

节度使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权势很大。

有人可能要说,安史之乱就是节度使造成的,所以节度使制度不好,是国家的安全隐患。

实际上,这种说法太过片面,至少在节度使设置之初不是这样的,它的好处是大于坏处的。

首先,节度使的存在,解决了各地人民到边境守卫之苦,唐朝再也不用临时调集军队到边境作战了,机动性和协调性大大加强,军费开支也缩减了不少;

其次,雇佣兵的存在,还为集中训练、提高战斗力提供了保障;

再次,唐玄宗采取了很多措施限制节度使的权力,并让各节度使相互牵制,确保节度使是忠于唐朝中央的。

只不过,到了后期,唐玄宗的警惕性下降了,解除了节度使的限制,加强了节度使的权力,更是让一人充当几镇节度使,再加上中央军队的衰落,这才导致了叛乱的发生。

募兵制建立之初,为开元盛世的形成建立了巨大功劳。

武周后期即中宗、睿总时期,趁着唐朝内耗,北方突厥、吐蕃、契丹等族陆续崛起,向唐朝发起进攻,许多贞观、永徽时期夺取的土地相继沦陷。

唐玄宗建立募兵制之后,唐朝军队逐渐强大起来,依靠强大的国力,他向北方敌对势力奋起发起反击。

在东北方向,唐军收复辽东地区,建立安东都护府;在西北方向,唐军与吐蕃大战二十回合,取得十八胜两负的傲人战绩,收回大量领土;在漠北方向,唐朝联合回鹘消灭后突厥汗国。

一顿猛操作下来,唐朝国土大大增加,唐玄宗的英明神武,大有赶超李世民的趋势。

张说之后,唐玄宗几乎每四年就要换一位宰相,萧嵩、张九龄等人先后为相,这些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但唐玄宗在榨干这些人的“剩余价值”之后,就果断将他们“抛弃”。

所谓贤时便用,不贤时便罢黜,就是这个道理。

04

为了创造开元盛世,唐玄宗有很多伟大的创举,前文所有提及,还有一点不得不说,那就是著名的“括户运动”,这不是那位宰相提出来的,而是正八品的监察御史宇文融首创的。

那么,什么时是“括户运动”呢?

据记载,贞观年间,唐朝全国户数大约300万户;永徽年间,增加到380万户;武周几中宗、睿总时期,达到600万户。

也就是说,唐朝开国到开元年间的一百多年,唐朝总户数只增加了300万户,这个速度其实并不快。

唐玄宗认为,影响户数增加的原因,是均田制遭到破坏之后,土地兼并和赋税沉重导致的逃户现象太过严重。

土地兼并导致大量百姓失去土地,他们或逃离家乡,或依附于士绅豪强,从而逃避赋税。

而沉重的赋税则让大量百姓主动放弃土地,成为大地主的佃户,从而混口饭吃,

与此同时,大量新开垦的土地没有登记在册,也不用缴纳赋税。

土地、人口两方面的赋税都在减少,长此以往,国家肯定完蛋。

唐玄宗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但了解底层现状的贵族人士宇文融却看到的,所以他强烈建议唐玄宗开展“括户运动”。

为了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唐玄宗任命宇文融为“勾当租庸地税使”,或称“括地使”,对强占土地和隐瞒不报的豪强进行打击,没收他们的土地,把他们包庇的农户清走。

而土地收上来之后,则被交给那些没有土地的农民,为了让逃走的农民返乡,他还奏请唐玄宗赦免他们六年赋税,同时无需承担徭役,必要时还发放耕牛和种子。

流民见自己的黑户不但能洗白,还能得到土地和优惠政策,纷纷返乡耕种。

为了鼓励地方官配合“括户运动”,唐玄宗还下令,凡是在劝课农桑和新增户数方面有贡献,都能得到升职加薪。

唐玄宗还下令普降赋税,这样农民的负担减轻了,劳动积极性反而增加了。

一时间,全国上下干劲十足,没几年功夫户数就增加到700万,开元盛世的巅峰时期,全国户数更是达到了960多万。

虽然赋税税率下降了,但因为户数明显增加,所以国家财政收入还是大幅增长的,这就支撑了大唐帝国的运转以及庞大军费的开支,而且还有不少结余。

为了保障“括户运动”的成果,唐玄宗决定从制度上抑制土地兼并,在宇文融的建议下,他下令禁止一切土地买卖,无论有无户籍,均不得买卖土地。

至于那些已经买了农民土地的大地主,不论什么价格,只要拥有土地数量超出标准,多余土地一律没收!

如此一来,土地兼并问题得到了抑制,当然宇文融也因此得罪了不少人,所以他很快遭到了漫天弹劾,唐玄宗采取和稀泥的方式,各打五十大板,最终宇文融被贬为汝州刺史。

总而言之,唐玄宗在治理国家方面还是有一套的,政治上重用贤臣、改革机构、整顿吏治;经济上打击豪强、鼓励生产、增加财政收入;军事上实施募兵制,收回了大量土地,让唐朝再次成为霸主;文化上也很璀璨,涌现出了一大批文人墨客,比如李白、杜甫、高适等人,随便拿一个都是响当当的人物。

05

随着开元盛世的深入,加之唐玄宗逐渐老去,他开始为自己的成就感到志得意满,逐渐出现了懈怠心理,不再居安思危,而是全心全意享受惬意人生。

实际上,唐玄宗有这种心理,也可以理解,毕竟他的先祖李渊、李世民、李显和李旦,都是在55岁左右去世的。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隆基正好50岁,古代寿命普遍偏低,他打算享受一番,其实无可厚非。

不过,唐玄宗没想到的是,自己竟然“潜能爆发”,硬是又多活了27年,前20年他还是皇帝,最后7年则是太上皇时期。

正是这最后20年帝王生涯,唐玄宗把自己一手创造的开元盛世给葬送了。

危机从上层开始爆发,唐玄宗犯了很多错误。

唐玄宗既然选择了独相制度,就应该继续选用贤能之人,而且不该让一个人长期担任担任宰相,可他让奸臣李林甫当了16年宰相,李林甫之后,他又让另一奸臣杨国忠长期担任宰相!

李林甫和杨国忠的危害实在太大,他们带坏了官场,害苦了广大百姓,葬送了唐朝军队,安史之乱的爆发就跟二人关系莫大。

据记载,天宝年间有一半百姓失去土地,财富快速向少数人集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真正照进现实。

唐玄宗本人也骄奢淫耻,生活奢靡,为了取悦杨贵妃,砸钱时连眼睛都不眨一下。

藩镇问题也开始暴雷,节度使本来无法跟朝廷对抗,但唐玄宗却赋予节度使行政豁免权,且不需要轮调,并让一人兼任多任节度使,节度使愈发膨胀,危机随之而来。

更可怕的是,随着唐朝政治、经济的倒推,中央军逐渐走向土崩瓦解,大量将士逃往,以至于安史之乱爆发时,唐玄宗竟然无兵可派,只能临时招募农民入伍。

如果唐玄宗在开元末期就死掉,以他开辟开元盛世的功绩,千古一帝的名单中绝对有他的名字。

如果唐玄宗再选择一个年富力强、精明能干的儿子当皇帝,那么节度使制度或将更加完善,安史之乱既不会爆发。

但是,上天太过眷顾唐玄宗了,让他得以超长待机,他原本只打算快活几年就死,结果硬是又多活了27年。

一个人如果过惯了快活日子,就很难回去过苦日子了,唐玄宗就是如此,我认为他的堕落并非出自本意,只是因为开了个小差导致的意外。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此时早已迷失自我,不复当年的英明神武,他原本有机会快速扑灭安史之乱,结果因为他的昏聩,导致战事反而扩大,他本人还在逃往蜀地时被迫当了太上皇。

此后,唐玄宗又活了七年,不过此时的他可谓众叛亲离,最终在孤独寂寞中离世,享年77岁。

来源:围炉煮酒话春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