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半帝李隆基,荒诞至死,如果少活二十年,他也是千古一帝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13 11:53 1

摘要:历史上能称得上“千古一帝”的皇帝不多,秦始皇、汉武帝、唐玄宗都很有名,唐玄宗的开元盛世甚至让大唐站上世界之巅,如今中国人被称为“唐人”有赖于他的功绩。

历史上能称得上“千古一帝”的皇帝不多,秦始皇、汉武帝、唐玄宗都很有名,唐玄宗的开元盛世甚至让大唐站上世界之巅,如今中国人被称为“唐人”有赖于他的功绩。

然而唐玄宗李隆基到底算不算千古一帝,很多人都持反对的态度,原因在于前后变化太大,晚年昏庸无道,导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的气运由此衰败。

所以人们常说:如果他少活二十年,他也是千古一帝。

李隆基年轻时,堪称是帝王的不二人选。当初父亲李旦接替大伯李显的位子成为皇帝,但却没有帝王之能,大事小事都要过问奶奶武则天,导致武则天一气之下直接废黜他的皇位,自己登基成女帝。

武则天的治国手段是了得,但在男权社会她一介女流面对的争议终究是比男人当皇帝多得多,而且武家人借着她的权势得寸进尺,也让她对国家的功绩折损。

此外,似乎到了晚年皇帝都会陷入懒散、昏庸的状态,晚年武则天养男宠、博美人一笑所做的荒唐事也不少,因此民怨四起,纷纷要求她将权力交还给李唐皇室。

神龙元年,武则天将皇位还给李显,然而天下并没有迎来和平,反而是更加混乱,武三思和韦后、安乐公主不断排挤拥护李显的大臣,培植自己的势力,韦后甚至想要效仿武则天当女帝。

此时太子李重俊也不满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景龙政变爆发,然而政变失败,便宜了李重茂。

此时的李隆基在干嘛?他在悄悄发展自己的势力,借着自己在朝中当官的经历,不断拉拢人脉,将负责玄武门收尾工作的左右“万骑营”培养成自己的心腹。

此外,刘幽求、钟绍京、王崇烨等人作为他的智囊团,有必要时还能和他里应外合。

唐隆元年,李显爆崩,临淄王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发动“唐隆政变”,将李旦扶持上位。

但李旦本身能力不足,自己也深知能力不足以当大任,因此很多事情都是看李隆基的脸色,因为李隆基此时握着兵权,一不高兴就能推翻他自己当皇帝。

为了安抚李隆基,李旦直接违背祖宗的规矩立不是嫡长子的李隆基为皇帝,让李隆基拥有更大的资本扩展实力,姚崇、宋璟、张说等人都是他的得力干将。

不过此时一同创业的太平公主不愿意了,李隆基的权势越大,自己手中的权力就会越小,于是曾经肩并肩的姑侄反目成仇,各种针锋相对。

最终还是李隆基牺牲了姚崇和宋璟两员大将换来更大的权力,手中握着兵权,还有死刑的处决权和五品以上官员的任免权,政务也大都是经过他的手。

延和元年,太平公主再次出手,借着彗星划过天空的异象,说“这是改天换地的征兆”,暗示李隆基要篡位,希望能让李旦出于对权力的渴望,将李隆基视为眼中钉,并且除去。

结果李旦竟然直接借坡下驴,将皇位让给李隆基,自己当太上皇。

这可把太平公主气够呛,但李隆基继位后,并没有如想象中的那样气派,虽然也能有一些权力,但大部分事务还是要经过李旦的同意。

在那个年代,李旦虽然没有什么滔天伟略,但好歹是名正言顺的皇帝。

即使让位了,正统之名还是能吓唬一堆人的,因此太平公主就借李旦的手,在朝中培植势力给李隆基添堵。

朝中大臣有一半是太平公主这边的,唯一一个对他忠心耿耿的刘幽求还被太平公主搞走了。

不过李隆基也不是那么好欺负的,得知太平公主要发动政变,他先抢占先机处死姑姑的肱股之臣,还逼得李旦放弃权力,当闲散太上皇。

不久之后李旦这个工具人驾崩,太平公主得知自己大势已去,想逃往终南山,但最后也只能回到长安,接受被赐死的命运。

至此,长达8年的内乱终于结束,李隆基开始大展宏图、开创开元盛世。

李隆基刚彻底掌权时,干劲满满,改年号为“开元”,听从姚崇德建议限制皇亲国戚的权力,施加仁政,一改皇室的奢靡之风。

并且他还将以往的群相制改成独相制,以中书令为首席宰相,门下省是辅助和监督,尚书省只是个部门,不再拥有宰相的权力。

这样一来,群相制此前各种推诿的事情可以避免,提高办事的效率。

这一招效果显著,姚崇一上任,得到李隆基的首肯后就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精简朝中机构、贪官都无处遁形,清廉之官得到重用。

皇亲国戚的权力也得到限制,此前借着皇室拉拢人脉的现象得到扼制,皇室的各种奢靡之风也被禁止。李隆基为了支持姚崇的工作,还带头节俭。

然而仅仅过了四年,姚崇就因为儿子的事情影响,引咎辞职。李隆基正好想着怎么避免首席宰相时间长了专权的问题,姚崇的事情给了他思路。

他规定,首席宰相的任期只有4年,到时候就下一个,这样既能让宰相干活,又避免转圈。

这个制度确实达到了他想要的效果,此后的张嘉贞、张说等在任期内政绩都不错。

张说还将宋璟未完成的府兵制改革,改成了募兵制,让唐朝的军事又回到了初唐的水平,李隆基直接将那些年侵扰边境的吐蕃、后突厥、契丹等少数民族政权打得落花流水,收复了不少疆土。

不过唐朝发展这么好,登记造册的人口增长却不多,监察御史宇文融发现了问题:很多人为了避税,没有登记当黑户或者依附于地主。

于是他提出“检括逃户”,向社会发布“新编入户的人可以免除6年的赋税,徭役也不用承担”,人们一看逃税不仅没有受到处罚,还可以免除6年赋税,纷纷跑到衙门去登记。

这样一来,从开元初年到开元二十八年,唐朝的可见的人口从400万户翻了一倍,足有840万户,成为“开元盛世”的缩影。

宇文融还推出了“土地限购”令,要求土地禁止买卖,实行“耕者有其田”政策。

这样的政策确实有利于百姓,但他的手也并不干净,利用这些政策干掉政敌张说后,他提拔学生李林甫上台。

李林甫不仅没有能力,还善于阿谀奉承,此时李隆基也年迈,站在高处久了难免会失去敬畏感。

此时年轻貌美的杨玉环来了,杨国忠也成了他的心腹,安禄山的舞姿也甚是动人,每天沉浸在蜜罐里,曾经的雄心壮志早就被泡化了。

直到“安史之乱”爆发,李隆基带着杨玉环到马嵬坡才懂得无力回天的挫败,最后还得将锅甩到一个女人身上。

虽然李隆基还在位,但曾经的开元盛世早就远去,只留给他一个晚年不保的名节。

前后反差太大,难怪人们说如果他少活二十年,在最辉煌的时候飘然而去,那千古一帝的名号至少保得住。

参考信息:

趣历史网:李隆基为什么后期昏庸 李隆基到底是昏君还是明君

来源:赢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