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率领他的15万大军(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当时唐朝成平日久,叛军很快就达到了洛阳和长安,玄宗出逃蜀地,由此开始了长达8年的安史之乱。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率领他的15万大军(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当时唐朝成平日久,叛军很快就达到了洛阳和长安,玄宗出逃蜀地,由此开始了长达8年的安史之乱。
在长达8年的战争中,唐军与叛军争夺拉锯,双方互有胜负。为了平定此次叛乱,唐玄宗和唐肃宗先后调集多位大将参与平叛,最终经过八年的努力平定此次叛乱。不过安史之乱使唐朝元气大伤,此后再也没能重现往日的辉煌。本文就跟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参与平叛的十大名将。
高仙芝是高句丽族后裔,早年以骁勇善战闻名,天宝年间升任安西节度使,曾率军翻越帕米尔高原,击溃吐蕃联军,征服小勃律国(今克什米尔),打通丝绸之路要道,威震西域。其长途奔袭、山地作战的军事才能备受赞誉。
高仙芝
安史之乱爆发后,高仙芝被紧急调回长安,任兵马副元帅,与封常清共同主持平叛。面对叛军主力直逼洛阳的危局,他审时度势,认为陕郡(今三门峡)无险可守,果断放弃东都洛阳,退保潼关天险。这一决策极具战略眼光:潼关扼守关中咽喉,叛军若强攻必损兵折将,而唐军可依托关隘消耗敌军,待各地勤王军队集结反攻。
然而唐玄宗急于求成,听信监军宦官边令诚诬告,以“弃地数百里、盗减军粮”罪名将其与封常清同时处斩。临刑前,高仙芝悲愤陈词:“退守潼关乃为保全实力,何来畏敌?天地可鉴!”三军将士皆为其呼冤。这位纵横西域的名将未战死沙场,却冤死于朝廷猜忌,时人无不扼腕。
封常清是蒲州猗氏人。他出身寒微,早年以文吏入幕高仙芝麾下,凭借卓越才能升任安西节度判官。天宝年间,随高仙芝平定小勃律国、抵御吐蕃入侵,参与经营西域,以军纪严明、调度有方著称。历经战功,后被擢升为北庭都护、伊西节度使,成为西北边防重要将领。
封常清
安史之乱爆发后,封常清奉诏急赴洛阳募兵平叛。他虽临时招募六万新兵,但因训练不足、装备匮乏,在洛阳郊外连战失利。面对叛军铁骑冲击,他清醒意识到野战难以抗衡,果断建议高仙芝放弃无险可守的陕郡,退保潼关,保存实力以图后战。这一战略收缩被后世视为挽救危局的关键决策。
然而唐玄宗急于收复失地,监军宦官边令诚因索贿未遂,诬告封常清“夸大叛军声势、动摇军心”。756年正月,封常清与高仙芝同时被革职处斩。临刑前,他将撰写的《封常清谢死表》交给边令诚,直陈潼关防御战略之必要性,并疾呼“臣死之后,望陛下不轻此贼”。其悲壮遗言未能挽回玄宗昏聩,最终含冤而死。
哥舒翰是突骑施族后裔,早年以勇武闻名,曾随河西节度使王忠嗣征战吐蕃,因攻克石堡城(今青海湟源西南)等战功升任陇右节度使,创“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的边塞传奇。其治军严整,多次击退吐蕃进犯,稳固西北边防,成为天宝年间震慑异族的“西陲屏障”。
哥舒翰
安史之乱爆发后,哥舒翰已因中风半身瘫痪,仍被唐玄宗强征为兵马副元帅,接替冤杀的高仙芝、封常清镇守潼关。他主张凭险固守,消耗叛军锐气,但玄宗听信杨国忠谗言,强令其率二十万新募兵出关决战。756年夏,哥舒翰被迫在灵宝(今河南灵宝)与崔乾佑叛军交锋。叛军佯装散乱诱唐军深入峡谷,伏兵借地形纵火滚石,唐军溃败,哥舒翰仅率八千残部逃回潼关,次日被部将火拔归仁绑缚降敌。被俘后,哥舒翰屈膝求饶,投降安禄山,为其招降旧部未果,反遭囚禁。757年安庆绪败退时将其杀害。这位曾威震西域的名将晚节尽失,成为安史之乱中争议性人物:
郭子仪是华州郑县人。早年以武举入仕,累迁至朔方节度使,镇守边疆屡破突厥,以治军宽厚、谋略稳健著称。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成为平叛核心统帅,率朔方军东进,联合李光弼等将领收复长安、洛阳两京,并在757年香积寺之战中歼灭叛军主力,扭转战局。其善用外交,借回纥骑兵增强战力,又巧妙化解仆固怀恩叛乱危机,以政治智慧巩固军事成果。
郭子仪
叛乱平息后,郭子仪以功封汾阳郡王,执掌军政。晚年仍屡次临危受命:765年吐蕃联合回纥入侵,年近七旬的他单骑入敌营,说服回纥倒戈共击吐蕃,化解长安之危;779年德宗即位后尊其为“尚父”,进位太尉。他一生历仕四朝,始终谨慎谦退,主动交还兵权以避猜忌,终得善终。781年病逝,享年八十五岁,追赠太师,谥号“忠武”,配享太庙。郭子仪以“功高不震主”的处世哲学,成为古代将帅“全始全终”的典范,其军政才能与人格魅力为唐室续命百年。
李光弼是契丹族后裔,早年以严明果敢著称。安史之乱前,他历任朔方节度副使、河东节度使,镇守边疆时屡破突厥叛乱,以善用地形、治军刚毅闻名,与郭子仪并称“李郭”。
安史之乱中,李光弼成为平叛核心统帅。757年太原保卫战,他以万余兵力对抗史思明十万叛军,利用地道战、壕沟防御与夜袭战术,坚守月余并反攻制胜,创下以少胜多经典战例。759年河阳之战,他亲率骑兵突袭,三日内连破叛军营垒,斩杀三万余人,重挫安庆绪主力。其战术灵活多变,尤擅心理战:曾以战马诱敌、空营设伏,瓦解叛军士气。
李光弼
然而,平叛后期他因功高遭宦官程元振猜忌,被削夺兵权。762年仆固怀恩叛乱时,李光弼受诏讨伐却屡遭掣肘,忧愤成疾,次年病逝于徐州,享年五十六岁。朝廷追赠太保,谥号“武穆”。他一生战功卓著,被誉为“再造唐室”的关键人物,却因朝廷内斗未能善终。其军事才能与郭子仪齐名,但刚直性格导致晚年孤立。
仆固怀恩是铁勒族名将,世代为唐朝边将。安史之乱前,他随郭子仪镇守朔方,以骁勇善战著称。叛乱爆发后,他率部族骑兵参战,成为平叛主力之一,先后参与收复长安、洛阳等战役,其家族为平叛牺牲46人,包括三个儿子战死、女儿远嫁回纥和亲,堪称满门忠烈。
仆固怀恩
安史之乱后期,仆固怀恩受命追击史朝义叛军,联合回纥兵直捣叛军老巢范阳,最终迫使史朝义自缢,彻底终结叛乱。因功升尚书左仆射、河北副元帅,获封大宁郡王。但他性格刚烈,战后因朝廷猜忌而陷入困境:宦官骆奉先诬告其谋反,唐代宗拒其入朝觐见,又削减其兵权。
763年,仆固怀恩愤而反叛,联合吐蕃、回纥等部进犯关中,成为唐朝新危机。他虽公开反唐,却始终纠结于“忠叛”矛盾,多次上书自辩,甚至临终前仍叹“怀恩不反,为群小所误”。765年,他在率军南下途中暴病身亡,部众离散,叛乱随之瓦解。其死后唐代宗仍追赠太保,以示对功臣的复杂态度。
李嗣业是京兆高陵人,以骁勇善战闻名。早年随高仙芝镇守安西,在征讨小勃律、抵御吐蕃等战役中屡任先锋,擅用陌刀(长柄重刀),所率“陌刀队”冲锋陷阵时“人马俱碎”,被誉为“神通大将”。751年怛罗斯之战,唐军遭大食联军击溃,李嗣业断后死战,掩护高仙芝撤退,保全主力。
李嗣业
安史之乱爆发后,他率安西精锐驰援,成为平叛核心将领。757年香积寺之战中,面对叛军精锐骑兵冲击,李嗣业赤膊持陌刀列阵,率两千陌刀手“如墙而进”,硬生生斩断叛军攻势,为郭子仪反攻赢得关键战机,此战成为平定两京的转折点。次年相州之战,他再为先锋,身先士卒攻破叛军营垒,但因战场混乱,被流箭射中腿部,仍高呼“杀贼”力战不退,终因失血过多阵亡。
李嗣业临终前对部下疾呼:“我死,勿丧士气,当以忠义报国!”其壮烈殉国震动三军,朝廷追赠武威郡王,谥号“忠勇”。他一生以悍勇著称,陌刀战术与牺牲精神极大提振唐军士气,其战死被视为平叛战争的重大损失。
8、张巡张巡是邓州南阳人,进士出身,安史之乱前任真源县令,以清廉刚正闻名。叛乱爆发后,他散尽家财招募义军,以文官之身投身平叛,先后坚守雍丘(今河南杞县)、宁陵,以数千兵力多次击退数万叛军进攻,展现卓越军事才能。
张巡
755年,张巡率三千士卒入守睢阳(今河南商丘),与太守许远合兵不足七千,对抗尹子奇十三万叛军主力。他发明“蒿箭射敌”战术,利用叛军取箭时突袭;夜袭敌营时以草人借箭,智取物资;甚至以“诈降计”诱杀叛将。睢阳坚守十个月,历经四百余战,斩杀叛军十二万,彻底阻滞叛军南下江淮的步伐。最艰难时,城内粮草断绝,将士以树皮、纸张充饥,张巡杀妾飨军,士兵含泪死守。
757年十月,睢阳城破,张巡被俘。面对叛军劝降,他怒斥:“我为君父守节而死,岂从逆贼苟活!”最终与部将雷万春、南霁云等三十六人同时遇害,终年四十九岁。其死守战略为郭子仪反攻赢得时间,保全唐朝财税命脉江淮地区。后世尊其为“唐代岳飞”,追赠扬州大都督,入祀忠烈祠。张巡以书生之躯铸就铁血传奇,其“守一城而捍天下”的壮举,成为华夏民族气节的永恒丰碑。
9、来瑱来瑱是邠州永寿人,出身将门,其父来曜曾任安西节度使。他早年随父镇守西域,参与抵御吐蕃、大食侵袭,以勇猛果决著称,累迁至伊西、北庭行军司马,熟悉边疆战事。
安史之乱爆发后,来瑱调任南阳太守,成为江淮防线重要支柱。757年,他率军坚守南阳,以游击战术截断叛军南下粮道,配合张巡睢阳保卫战,有效阻滞叛军对江淮富庶地区的掠夺。次年,参与收复洛阳战役,率精兵突袭叛军侧翼,助郭子仪主力破城,因功升淮南西道节度使,封颍国公。
来瑱
战后,来瑱奉命镇守山南东道(今湖北北部),整饬防务,威震一方。但他性格刚直,与宦官程元振、鱼朝恩等人不睦。762年,唐代宗听信宦官谗言,疑其拥兵自重,下诏削夺兵权调任陕州刺史。来瑱拒不受命,上表自辩“宁死忠节,不受阉竖之辱”,引发朝廷猜忌。
763年,代宗命名将裴冕率军讨伐,来瑱本欲入朝自陈冤屈,途中却被宦官诬告“暗结叛将史朝义残部”。朝廷将其押至蓝田赐死,部将试图劫囚未果。他临终前悲叹:“诛叛护国三十载,竟死于阉宦之手!”死后江淮军民愤懑,多地爆发兵变。代宗迫于压力,次年追复其官爵,但已难挽军心离散。
10、颜真卿颜真卿是唐代名臣、书法家,京兆万年人。开元年间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平原太守等职,以刚正敢言闻名。安史之乱前,他察觉安禄山反迹,任平原太守时暗中加固城墙、储备粮草,并假借雨季练兵之名招募义军。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河北诸郡纷纷陷落,唯颜真卿坚守平原,与堂兄常山太守颜杲卿互为犄角,牵制叛军南下。他联络十七郡义军,被推为盟主,率二十万兵力截断叛军后路,极大缓解潼关压力。次年,颜杲卿于常山殉国,他悲愤写下《祭侄文稿》,字迹激昂顿挫,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颜真卿
叛乱平息后,颜真卿因功封鲁郡公,仍直言进谏,遭权臣排挤。783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乱,宰相卢杞故意举荐时年七十五岁的颜真卿前往劝降。他明知是局,仍毅然赴许州,当面痛斥李希烈叛国之罪,被扣押两年。784年八月,李希烈称帝前逼其“劝进”,颜真卿厉声回绝:“老夫年近八十,守节而死,岂受贼辈威胁!”遂被缢杀,享年七十六岁。德宗闻讯废朝五日,追赠司徒,谥号“文忠”。其书法造诣与忠烈气节并重,楷书“颜体”影响千年,而“颜鲁公”更成忠臣典范,彰显“字如其人”的浩然风骨。
小结:
面对安禄山叛军攻势,高仙芝、封常清退守潼关的战略决策本可扭转战局,却遭宦官诬陷冤杀;哥舒翰被迫出关兵败降敌,晚节不保;郭子仪、李光弼作为核心统帅,收复两京屡建奇功,前者以政治智慧善终,后者因刚直遭忌忧愤而亡;仆固怀恩功成反叛,体现忠奸矛盾;李嗣业率陌刀队血战香积寺,壮烈殉国;张巡死守睢阳十个月,以文臣之躯保全江淮财税命脉;颜真卿组织义军牵制叛军,最终守节殉国。这些将领或冤死、或战殁、或晚节有瑕的悲剧,他们的奋战虽平定叛乱,却难阻唐朝国势的倾颓。
来源:历史影视小迷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