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杨显东的名字,多少有点陌生,却被推到了大寨“盖子”的故事中央。不少人提起1978年农学会的那一次大会,理事长杨显东带着全国八百来号代表,气势汹汹地走进山西大寨,看见了宣传册子里没写的东西,然后大苗头的故事就开始流传。那些年,大寨从来就是“榜样”。谁能公开说大寨
杨显东的名字,多少有点陌生,却被推到了大寨“盖子”的故事中央。不少人提起1978年农学会的那一次大会,理事长杨显东带着全国八百来号代表,气势汹汹地走进山西大寨,看见了宣传册子里没写的东西,然后大苗头的故事就开始流传。那些年,大寨从来就是“榜样”。谁能公开说大寨有问题,谁就是“反潮流”。可杨显东偏不信,掀了锅盖,还拍了桌子,对副总理都敢说话?到底是虎胆还是牛皮糖?
他原本是农业部副部长。到1978年,降成了农学会理事长,看着该闭嘴那种。结果,传说里,他对着时任副总理陈永贵直接开炮,说全国学大寨的运动“是极大的浪费”。还质问陈永贵怎么还不承认“大寨路线”的严重错误。这一幕让人直呼离谱。可是,这话,谁真的敢说?当年的气氛,压抑,随便一个小官都不敢乱表态。农学会的理事长,权力没多大,话倒说得比天大。过去,没人会信。
网上流传的故事都一个腔调,动辄“震撼”“勇敢”。可真查下来,发现所有版本多半引用自同一篇文章。凤凰手机网那年发了个故事,说得头头是道,文末还说是《血荐轩辕》一书出来的。查书,查作者,海南出版公司,愣是啥都查不到。再怎么翻,公开数据库、图书馆、新闻档案,通通没有一点线索。故事源头都不靠谱,这事就该打一堆问号。真假之间,味道就出来了。还是有人信,也有人摇头——谁知道呢?
事情如果真有,那场参观确是大动作。八百来人去了大寨,该是浩浩荡荡。到了大寨,说看到虎头山都剃了头,树呢?没了。推平整出的梯田,死气沉沉。麦苗没长好,玉米苗病多得很,庄稼人瞧了都心疼。据说真正的收获稀少,麦子没抽穗,籽粒更别提了。大家都落了空。一时间,心里的“典范”形象全碎了。不搞清楚,这事情很难受。问题是——这场景真的就只有他们看到的吗?
种植时间说起来又别扭。北方小麦,主打冬种夏收。七月应该空田或者是后茬,哪里有苗苗那么精神地长着?春麦也不好找,产量低,基本靠边站。就算有,也不会赶在那个时候还在麦苗阶段。这点常识,哪怕村口老汉都懂,何况杨显东学了一辈子农,难道还会出这种纰漏?假定是真的,也轮不到杨显东第一个跳出来吧?
更反常的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寨几乎天天有外地学习团、外宾过来,人山人海。官方公布的数字,几十年间有上千万“朝圣者”,连欧美非拉外宾都曾专程考察。要是真的“荒凉”,如此多双眼睛,不可能都视而不见。没人说大寨比宣传差,只有在1978年这一波里,杨显东一伙才发现不对头?这说着不合常理,谁都难信。
人的记忆容易受传播影响,传得顺嘴的“英雄传说”,往往不是谁第一个揭发真相,而是后来才有人加油添醋。杨显东变成“斗士”,他本人未必知道,传说却没完没了。这种故事要么出自回忆录,要么街头巷尾添枝加叶。等到2006年,凤凰网那篇稿子一发,竟然成了权威来源。问题是谁见过原书、采访过当事人?信息追不下去,这锅盖掀得漏洞百出。
说杨显东掀了大寨的盖子,是不是掀了其实没人看见?气氛有点迷。农学界那年确实有反思风潮,不只他一个人质疑大寨。但有多少发言是这样拍桌子的,没人有证据。1978年中国刚刚拨乱反正,什么事情都在翻旧账,该表态的不全是大寨。整个国家上下都在思考前些年的路径,要纠错,不靠一个人。
大寨的现象,是集体运动的产物。文学、媒体、领袖、农民、参观者、地方干部,全都裹挟在里头。杨显东是个节点,不是开端也不是终结点。真正让大寨神话破灭的,归根结底是生活。生产水平追不上宣传,农民口袋空空,经验总会撞到现实的墙头。至于谁“揭盖”,具体那一天,那一句话,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外部环境变了,每个走过那条路的人都感觉不一样,该发生的就发生了。
网上故事千篇一律,很多人重复别人的写法,没几个自己下现场去查。即便有点小道消息,时隔四五十年,谁又能保证完全无误。对于大寨的“真相”,“传说”比“调查”传播得更快。杨显东那个“第一掀锅盖人”的声名,说不定连他自己都觉得莫名其妙。事实上,他并非唯一发声质疑大寨的人;各类农学专家、地方干部乃至普通村民,早就有过自己的判断,只是声音被忽略了。
其实,目前还能找到的新闻报道、历史档案,都没说杨显东在那次参观团上有如此激烈言论。事实倒有可能是,现场有人私下议论大寨成绩可疑,但没谁“当面批评副总理”。几百号参观代表,总有不一样的体会。总归,有为大寨辩护的,有默不作声的,更有摇头叹气悄悄回家的,没谁单枪匹马“扯下大寨外衣”。“揭盖”的过程,从不是一锤定音,而是无数细小事件的合流。
本来嘛,历史的真相总有模糊地带,有时热闹就是部分真相。有人说,大寨那时还是收成不错。可网络爆料总爱极端对立,要么神化要么彻底贬低,正常的乡村故事被泡沫包裹。等新材料出来,又会打自己脸。即使如此,大寨的问题到1979年早就有迹象,那时候有名农业学者张全胜也曾在论文里提到大寨高产有虚高成分。而大寨村民后来接受采访,有的强调机械推广不可行,有的则说肯定有特例,怎么说都有理。
讽刺的是,掀盖子的故事,最后变成各地“打假”的理由,但多数人并不关心具体过程——谁也没耐心翻官方档案。表面上热闹,实际上大家都乐于看热闹,不在乎那份真实。辩论大寨的本意其实没变,骨子里是问一句:“宣传和现实到底差多远?”
更荒唐的地方在于人们总想找个“揭盖子”的英雄,这样能让自己获得一种心理安慰。可在农村,庄稼长好坏,早就都在田间地头看见。只有远离土地的人,才会一直盯着谁站出来说真话。“救世主”思维,走到哪都合适,但真正推动历史改变的,还是无数普通人的切身体验。杨显东或许勇于表达,或许没说过那句话,这都不太要紧。
换成现在,类似事情还在反复发生。资料流传、口口相传、媒体渲染、网友复刻,“真相”层层裹挟,最终谁都说不清原点在哪。这次报道转发到论坛,下一次又变成抖音里的段子。越传越离谱,好像有点意思。其实多半,是时代需要一个突破口,越激烈越有效。
大寨的一地鸡毛和群星闪耀,构成了历史的另一面。具体是谁先揭下那层纸,或者说压根没人揭,只是风来了。到头来,关于杨显东那句“学大寨是极大的浪费”,是真是假,成了人的选择题。总有人要相信,总有人要怀疑。时代会把“真相”收走一部分,剩下的只留给后来人慢慢掂量。
这样回看,掀盖子也许只是个隐喻。至于杨显东这样的人物,他是不是发出了最早的批评,或者只是无数疑问中的一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种“敢说不对”的气息,终究会出现。有人相信,有人不信,就留在那里了。**
时代比故事走得更快。一个村庄、一次参观、几句话,谁都不能决定全部的意义,有人悄然改变,有人还在追寻“第一个揭盖子的人”。这些细节究竟算不算数,谁说了算,也没人说得准。
来源:疏影横斜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