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主持人遭AI仿冒带货背后:起底数字皮影戏的黑色产业链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6 10:03 1

摘要:当央视主持人李梓萌突然出现在某直播间,声情并茂地推荐一款"能治脑梗"的鱼油时,88万观众中很少有人意识到——那张熟悉的面孔,不过是AI技术编织的数字提线木偶。2025年6月,北京市场监管部门首次对AI仿冒名人带货案亮剑,撕开了这条黑色产业链的冰山一角。

当央视主持人李梓萌突然出现在某直播间,声情并茂地推荐一款"能治脑梗"的鱼油时,88万观众中很少有人意识到——那张熟悉的面孔,不过是AI技术编织的数字提线木偶。2025年6月,北京市场监管部门首次对AI仿冒名人带货案亮剑,撕开了这条黑色产业链的冰山一角。

一纸通报撕开的AI诈骗冰山

海淀市监局的通报显示,涉事公司将普通糖果标准的鱼油包装成"治疗脑梗神药",配合伪造的央视主持人形象,在直播间大肆收割中老年消费者。更荒诞的是,这个坐拥88万粉丝的直播间里,标注着"适合头晕头痛人群"的医疗话术与AI生成的"李梓萌"同框出现,构成一场精心设计的数字骗局。

该案暴露出AI技术滥用已形成完整犯罪闭环:从人物形象盗用、话术包装到流量变现,每个环节都有成熟的黑产支持。当技术伦理跟不上发展速度,直播间就成了新时代的"皮影戏台",只是这次操纵木偶的,变成了代码与算法。

技术黑产链解剖:300元就能"克隆"一个主持人

调查发现,仿冒主持人带货的技术门槛低得惊人。电商平台能轻易购得动态捕捉设备和绿幕套装,而声音克隆教程在境外论坛仅售30美元。开源换脸工具经过二次开发后,甚至能实现实时换脸直播。

犯罪团伙通常采用模块化分工:技术组负责AI形象生成,运营组使用标准化的话术模板(健康养生类话术包月费199元),最后通过缅甸或菲律宾的服务器搭建虚拟直播间。某网络安全专家透露:"从购买设备到开播,最快三天就能炮制出一个'权威专家'直播间。"

收割战术:精准狙击银发族的"数字戏法"

这些AI直播间有着精确的运营策略:选择工作日上午开播规避监管,针对60岁以上人群投放"关节康复"等关键词广告,直播结束立即删除回放。最致命的是利用公众人物信任背书——数据显示,使用央视主持人形象的直播间,下单转化率能提升300%。

"我妈妈买了三万元鱼油,就因为'主持人'说能预防中风。"一位举报人提供的聊天记录显示,受害者往往因对媒体权威的信任而放松警惕。犯罪团伙甚至设计了"亲情话术",让AI主播模仿主持人惯用语气拉近关系。

破局之道:普通人如何识别AI李鬼

识别AI仿冒可观察三个关键点:颈部与头发衔接处的像素异常、非自然的眨眼频率(正常人每分钟眨眼15-20次,AI模型通常低于10次)、背景光影不协调。国家网信办推出的"AI水印检测"小程序已能识别90%以上的深度伪造内容。

维权时需同时保存录屏和购物凭证。市场监管部门特别提醒,举报虚假AI带货需提供完整证据链,包括直播间账号信息、商品链接、支付记录等。目前12315热线已开通AI诈骗专项受理通道。

技术向善需要全民防线

此案标志着AI治理进入新阶段。专家建议平台方落实"AI内容强制标识"制度,立法层面需增设"数字身份盗用罪"。而对我们每个普通人而言,在算法精心编织的幻象面前,保持清醒认知或许是最基本的生存技能——毕竟在这个真假难辨的时代,最大的奢侈品永远是独立思考的能力。

来源:历史滴温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