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李梓萌在《新闻联播》中播报AI侵权案件时,恐怕没想到自己会成为下一个受害者。2025年6月,北京市场监管部门查处全国首例AI仿冒央视主持人带货案,88万粉丝直播间里,"李梓萌"正推销着能治百病的"神奇鱼油",而实际产品竟只是普通糖果。这并非孤例,白岩松"被代
当李梓萌在《新闻联播》中播报AI侵权案件时,恐怕没想到自己会成为下一个受害者。2025年6月,北京市场监管部门查处全国首例AI仿冒央视主持人带货案,88万粉丝直播间里,"李梓萌"正推销着能治百病的"神奇鱼油",而实际产品竟只是普通糖果。这并非孤例,白岩松"被代言"失眠产品、撒贝宁"现身"收藏品拍卖……央视主持人为何成为黑产团伙的"头号目标"?
海淀区市场监管局披露的细节触目惊心:直播间不仅伪造李梓萌形象,更标注"治疗头晕头痛、手脚麻木"等医疗宣称。经鉴定,该鱼油仅为普通食品,而AI合成的主持人形象已达到动态唇形同步的逼真程度。同期曝光的白岩松失眠产品案中,黑产团队甚至截取《新闻1+1》片段重新配音,利用其公信力为三无产品背书。
这类案件已形成标准化作业流程:锁定央视主持人IP-采集公开影像素材-使用开源AI工具合成-选择保健品等暴利品类-针对中老年群体精准投放。市场监管部门首次适用《广告法》第28条"虚假广告"条款处罚,标志着AI侵权进入行政执法视野。
数据透视:谁在成为仿冒目标?近三年20起典型案例显示,央视新闻联播主持人占仿冒案例67%,远超娱乐明星。康辉、海霞、刚强等"国脸"频遭盗用,其背后是黑产团伙对"公信力溢价"的精准计算:中老年群体对传统媒体信任度达78%,而保健品直播间使用主持人形象可使转化率提升3倍。
技术迭代也在加速犯罪效率。早期换脸视频需要数小时渲染,现在利用开源工具包,只需上传主持人5分钟视频样本,10秒即可生成动态口型匹配的带货视频。某网络安全实验室检测发现,2025年新增的AI仿冒视频中,83%已实现声纹克隆,真伪辨别难度呈指数级上升。
法律困局:肖像权保护追不上技术脚步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指出,《民法典》第1019条面临三重挑战:AI合成形象是否构成"肖像"尚无定论;平台算法推荐是否承担共同侵权责任存在争议;涉事公司使用境外服务器时,监管部门调证周期平均需147天。
对比欧盟《人工智能法案》要求所有深度伪造内容必须标注"AI生成"字样,我国《生成式AI服务管理办法》尚未明确技术提供方的审查义务。实践中,黑产分子常通过"AI工具+人工精修"规避检测,某电商平台下架的仿冒视频中,37%经过人工二次处理以对抗识别算法。
全民防诈:三步识别AI李鬼直播间网络安全专家建议采取"望闻问切"法:观察主持人发际线边缘是否出现像素扭曲;对比直播时间与央视节目表冲突;使用国家反诈中心APP的"AI检测"功能扫描可疑视频。更关键的是树立认知防线——央视主持人从不参与商业带货,任何以他们名义推销的产品均为诈骗。
技术向善需要制度护航构建防护体系需立法、技术、教育三管齐下:在《广告法》修订中增设AI标识条款;平台建立主持人声纹库实现实时比对;将数字素养教育纳入老年大学课程。正如李梓萌在维权声明中所说:"当技术开始伪造真实,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守护真相的勇气。"
来源:历史滴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