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写字楼里的长期加班、通勤路上的拥堵嘈杂、生活中的种种压力,让无数城市居民的精神陷入时刻紧绷的状态。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与快节奏的生活,正在将焦虑、抑郁、躁狂、躁郁等各种心理问题变成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面临的“城市病”。
当前,写字楼里的长期加班、通勤路上的拥堵嘈杂、生活中的种种压力,让无数城市居民的精神陷入时刻紧绷的状态。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与快节奏的生活,正在将焦虑、抑郁、躁狂、躁郁等各种心理问题变成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面临的“城市病”。
在此背景下,唐山师范学院杨光教授、霍菲菲副教授、高子健副教授三位作者合著的《城市碎片空间心理疗愈功能构建研究》,以独特视角挖掘城市“被遗忘角落”的价值,“有效利用城市中的碎片空间,创建出能够缓解压力、提升心理健康的环境”,为缓解大众心理困境提供全新的解决方案,其学术与社会价值在当下显得尤为珍贵。
一、直击“心”痛点:让疗愈走进日常
该书最鲜明的价值,在于对当代城市居民心理状态的深刻洞察与精准回应。前言明确指出“心理问题已成为影响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这并非空泛表述,而是对城市生活现实的真实描摹。如今,年轻人因“996”“007”的工作压力而长期精神紧绷,中年群体面临职场与家庭双重压力,老年人因城市空间陌生化陷入孤独——这些心理问题已从个体现象演变为社会共性问题,亟需便捷、可落地的缓解途径。
该书突破性地提出:“在空间设计中引入自然元素,如绿植和水体,能够显著提升个体的心理舒适度和幸福感。这种设计不仅帮助缓解压力和焦虑,还能为城市居民提供一种与自然相连的体验,增强他们的情感联结和心理复原力。通过精心设计的自然环境,城市碎片空间可以成为人们在繁忙都市生活中寻求宁静和恢复心理平衡的重要场所”。
该书关注的“城市碎片空间”,如废弃工业用地、街角闲置空地、桥下灰色区域,正是居民触手可及的场所。当这些空间被赋予疗愈功能,居民无需特意投入时间与金钱,只需路过时驻足片刻、散步十分钟,就能获得心灵的慰藉。这种“嵌入式”疗愈方式,精准契合了当下城市居民对低成本、日常化心理干预的需求,让这一研究超越了一般学术范畴,具备极强的现实意义。
二、科学“筑”疗愈:多感官激活心理韧性
该书的核心贡献,在于构建了一套科学、可操作的碎片空间心理疗愈功能实现路径。第二章“城市碎片空间心理疗愈功能构建策略”,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到多感官融合,每类策略均紧扣心理问题缓解需求,让“疗愈”从抽象概念变为可落地的设计方案。
视觉疗愈上,作者提出通过情绪色彩设计、景观布局调节情绪。例如,“通过合理的色彩和光影设计,流线不仅仅是物理路径的引导,更是心理路径的引导,帮助人们在空间中找到内心的平衡与安宁”。同时,书中强调“光影设计”,让“人们可以在动态光影的变化中感受到空间的活力和生命力,从而在心理上得到满足和疗愈”。
听觉疗愈策略方面,作者建议在城市碎片空间引入自然声音,如设置人工溪流、种植发声植物(竹子),或播放轻柔白噪音(雨声、鸟鸣),用舒缓声音隔绝外界喧嚣。这种“以声抗声”的设计,无需复杂设备,却能在细微处改善心理状态,体现研究的实用性。
触觉与嗅觉疗愈则关注人与空间的“亲密互动”。触觉方面,通过自然材质的温暖、颗粒感、柔软度,唤醒居民舒适记忆,缓解长期接触电子设备的精神疲劳。嗅觉方面,种植薰衣草、薄荷等芳香植物,利用自然香气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改善情绪、缓解抑郁——这些设计无需刻意感知,却能潜移默化调节心理状态。
多感官融合策略更将疗愈效果最大化。“通过协调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体验,创造出一种整体的、和谐的感知环境。这种多感官的整合设计不仅能够提升空间的沉浸感,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改善用户的情绪状态,达到心理疗愈的效果”。
这一整套策略体系兼具科学性与实操性,为城市碎片空间改造提供了清晰地指导。
三、分类“施”良策:让每个角落都能暖心
该书另一大亮点就是针对不同类型的城市碎片空间,提出了差异化的心理疗愈设计方案。第三至六章分别聚焦公共、社区、商业、交通碎片空间,结合空间使用场景与人群需求,挖掘独特疗愈价值,让研究成果更具针对性。
在城市公共碎片空间中,注重空间布局的合理性、环境色彩与材质的选择、绿化与水体的设计以及照明强度与色温的调控,以创造出宜人的公共活动空间,让居民在城市中心感受自然,脱离压力源,平复情绪;城市社区碎片空间则强调社区空间的私密性与安全性、绿化与休闲设施的完善以及照明与标识系统的心理引导,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安全感,贴合社区居民日常需求,让疗愈融入生活;商业碎片空间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通过人性化与舒适性设计、色彩与材质的巧妙应用、绿化与水体的引入以及声音与气味设计的心理引导,营造出轻松愉悦的购物环境;交通碎片空间则致力于提高交通枢纽的舒适性与便捷性、优化交通空间的色彩与照明设计、发挥绿化与水体的心理疗愈作用以及提供互动设施与信息服务的心理支持,缓解人们在出行过程中的焦虑与压力。
这种分类剖析、分类施策的思路,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不同类型碎片空间的特点与心理疗愈功能的实现途径,让不同空间的疗愈功能更精准、更有效,为实际应用提供了有力的参考。
总之,《城市碎片空间心理疗愈功能构建研究》是一部兼具学术深度与现实价值的专著。它直面城市居民心理困境,以科学策略为城市碎片空间赋予疗愈功能,为城市规划者提供新的思路,更让居民看到:城市不仅是效率载体,更是心灵家园。
相信本书的推广,将推动更多城市碎片空间成为“心灵栖息地”,让城市真正成为治愈心灵的温暖港湾。
来源:爆头阁vq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