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注意!孩子出现这 2 个信号,要考虑是否是精神障碍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1 17:20 2

摘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儿童精神科首席专家郑毅给出了实用的建议,当孩子出现以下两个信号时,要考虑精神障碍并及时就医:

今天(10月10日)是

第34个世界精神卫生日

今年的活动主题是“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

近年来,心理健康问题

尤其是儿童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

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据悉

全球超14%的儿童和青少年

受到精神障碍的影响

这些问题往往始于生命早期

却长期未得到充分重视

这构成了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挑战

在中国,这一挑战同样严峻

据2021年的一份报告

在6—16岁在校学生中

中国儿童青少年的精神障碍总患病率为17.5%

其中,排在前五位的精神障碍包括:

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约占6.4%

焦虑障碍约占4.7%

对立违抗障碍约占3.6%

心境障碍约占3.0%

抽动障碍约占2.5%

早期识别困难

基层社区服务能力不足

以及普遍存在的对精神疾病的“污名化”等

仍在阻碍儿童青少年公平、及时地

获得精神心理健康支持

孩子出现这两个信号时

要考虑是否是精神障碍

如何判断儿童是多动还是调皮?如果孩子爱挤眉弄眼眨眼睛,这是正常的小动作还是抽动症表现?运动不协调也是精神疾病吗?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儿童精神科首席专家郑毅给出了实用的建议,当孩子出现以下两个信号时,要考虑精神障碍并及时就医:

第一,如果一个孩子的情绪、行为表现跟他的年龄、受教育水平、所处环境不相符时;

第二,如果孩子的情绪和行为问题,给孩子自己、家长或者学校造成持续的麻烦和痛苦时。

我们该如何

关注孩子的精神心理健康

01

学校的担当

从“有”到“优”,打造一个“可以安心说话”的地方。

学校不只是学知识的地方,也应该是孩子们感到安心、被理解的地方,要让心理支持变得“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

1. 让心理服务触手可及:学校的心理辅导室应保持开放和易接近的状态,让学生在遇到压力、情绪困扰或人际问题时,能够轻松地想到并愿意前来求助。

2. 提升全员的关注度:除了心理健康教师,班主任和科任老师也应具备基本的意识,能够留意到学生的异常情绪或行为变化,并及时给予关心或转介。

3. 正视成长中的困扰:学业压力、同伴关系、自我认知,是学生阶段常见的挑战。学校可通过课程和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应对这些挑战的知识与技能,同时也让学生明白,遇到心理困扰就像感冒需要看医生一样,主动寻求帮助是负责任和勇敢的表现。

02

家长的功课

用心“看见”,您是孩子最重要的“暖心港湾”。

父母是孩子心理健康的第一道防线,也是最持久的温暖力量。您的理解、陪伴与关注,是任何外部服务都无法替代的。

观察孩子是否在情绪、睡眠、食欲或社交习惯上出现明显且持续的改变。

注意孩子是否频繁表现出对上学或社交活动的回避。

—— 这些 “反常”,可能都是孩子在向你发出 “需要帮助” 的信号。

(1)倾听为先:每天保留一段“不评判、只倾听”的亲子时光,当孩子鼓起勇气跟您说心事时,哪怕您觉得是小事,也请先认真听完,让孩子敢于表达任何想法和感受。

(2)表达支持:当孩子遇到困难时,首先给予情感支持(如“我理解这很难”),然后引导孩子一起思考解决办法,了解他们的真实感受。

(3)联动学校:当发现孩子持续被情绪困扰时,应主动与老师,特别是心理老师沟通,形成家校协同的支持方案。

“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

从来不是一句口号

对于孩子们来说

心理健康服务需要

学校家长共同的行动:

学校用专业与温暖

搭建孩子安心停靠的 “心灵驿站”

家长用陪伴与理解

成为孩子最信任的 “情感后盾”

这份守护

不仅能帮孩子抵御成长中的风雨

更能滋养他们的内心

让他们长出直面未来的勇气与力量

出品:松山湖融媒体中心

责编:蓝昭仪

审校:郭文君 陈启亮

【创新松山湖热点索引】

来源:爆头阁vqb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