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0月10日是全球第34个“世界精神卫生日”,在“ 世界精神卫生日 ”到来 前夕,由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主办的 “ 上海健康播报 ” 第九期发布会在 上海 市健康促进融媒体中心举行。 本次发布会 以 “ 音乐疗愈,美丽心灵 ” 为主题,聚焦音乐在心理健
谢斌指出,音乐疗愈应当作为补充手段,结合患者个人偏好开展,而非替代必要的医学治疗。
撰文丨 魏欣然
2025年10月10日是全球第34个“世界精神卫生日”,在“ 世界精神卫生日 ”到来 前夕,由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主办的 “ 上海健康播报 ” 第九期发布会在 上海 市健康促进融媒体中心举行。 本次发布会 以 “ 音乐疗愈,美丽心灵 ” 为主题,聚焦音乐在心理健康领域的独特作用,会上,多位 相关领域 专家解读了音乐疗愈的科学原理与临床应用。
发布会由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副主任丁园主持。中华预防医学会精神卫生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谢斌,上海市医学会科普专科分会委员、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乔颖,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婚姻家庭心理健康促进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心理治疗师刘乐出席 会议 并 进行了答记者问 。
音乐,是能疗愈心灵的 “ 听觉药物 ”
发布会上,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谢斌 围绕 “ 为什么音乐可以起到疗愈作用 ”这一问题 进行了深入阐释。谢斌指出,音乐疗愈具有 坚实的科学基础,其机制可从生理、心理和认知行为三个层面 进行 理解。
在生理层面,音乐能直接作用于身体,其节奏对心率和呼吸具有引导作用,舒缓的音乐可使人的心跳与呼吸同步放慢,帮助放松身心、降低血压。音乐还能影响脑电波,轻柔的古典乐可促进放松相关的α波,冥想音乐则有助引发深度放松的θ波。
“更为关键的是,音乐能触发神经化学物质的释放。聆听喜爱的音乐会带来愉悦感,这源于多巴胺的释放;而节奏感强的音乐能够促进内啡肽的分泌,放松的音乐则能降低压力激素皮质醇水平。”谢斌说到。
而在心理层面,音乐作为一种情感语言,能提供情绪共鸣与宣泄的渠道,帮助人感到被理解,实现心理“净化”;在认知与行为层面,音乐还能改善专注力与协调性,广泛被用于运动及康复训练中。
“音乐疗愈是一个多层次的过程——在身体上,它如同‘听觉药物’;在心灵上,它如同‘共情的朋友’;在认知和社交上,它则像‘组织者’,帮助人们集中注意并建立联结。”谢斌介绍到。
从日常聆听到临床干预:
“音乐疗愈”的科学路径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乔颖从科研与临床两个角度,介绍了音乐疗愈与神经科学、医学技术的最新融合进展。她指出,现代神经影像学已揭示音乐能激活情绪、记忆和奖励系统相关脑区,对多巴胺、皮质醇等神经递质的调节具有生理依据。
同时,她还介绍了音乐疗法在神经康复、疼痛管理等方面的应用。例如,节奏刺激可改善卒中患者的步态协调,术后音乐干预能降低焦虑和镇痛药使用率等。
针对“听音乐是否就是音乐疗愈”这一公众常见疑问,乔颖介绍到:“日常听音乐是一种有效的自我调节方式,而专业的音乐疗愈则是一种系统的临床干预,有具体目标、专业指导与多样的干预方式。”
“自己听音乐如同日常散步,是重要的自我保健;而音乐治疗则像在康复师指导下的针对性训练。”乔颖说到。
她鼓励公众保持听音乐的好习惯,并建议尝试升级体验,如在听音乐时专注呼吸、跟随音乐哼唱或轻轻摆动身体等,“这些都是将音乐融入生活的积极方式”。
对于高压力人群,乔颖还介绍了多种科学纾压的方法,包括规律运动、正念冥想、认知行为调整、人际支持以及通过爱好和自然获得“心流”体验等。
音乐疗愈,
让心理关怀更日常、更可行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心理治疗师刘乐对音乐疗愈的临床应用进一步进行了介绍。她谈到,作为一种有临床证据支持的治疗方式,音乐疗愈能够通过歌唱、乐器演奏、肢体律动或音乐创作,改善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交与认知功能。现如今,此种治疗方式已在慢性疼痛、心理健康问题、儿童神经发育障碍及老年痴呆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在孤独症和多动症儿童中,音乐疗愈能够提升社交技巧、语言发展和记忆力,减少注意力不集中,并促进情绪和行为的稳定;在阿尔茨海默症患者中,音乐疗愈有助于改善认知功能、调节情绪状态和促进社交互动。”刘乐说到。
从机理上看,音乐在生理层面能激活大脑神经网络、调节心率与血压;在心理层面能激发情绪反应,帮助个体处理压力和情绪困扰;在社交层面能促进互动、增强群体凝聚力。
此外,刘乐还向公众推荐了几种可以在生活中实践的简便音乐疗愈方法:
一是 创建与情绪匹配的播放列表,逐步引导情绪恢复平稳;
二是 唱歌疗愈,通过歌唱刺激大脑奖励中枢,改善认知功能和情绪状态;
三是 音乐放松练习,例如,睡前通过聆听节奏缓慢的音乐改善睡眠质量、缩短入睡时间;
四是 音乐与冥想结合,在冥想或正念练习中,使用轻柔的背景音乐增强放松效果。
“无论在家或工作间隙,都可以用音乐调节情绪、减轻压力,提升身心健康。”刘乐介绍到。
正确认识音乐疗愈:
警惕四大常见误区
针对音乐疗愈可能存在的常见误区,谢斌总结出了四点误区:
一是认为音乐疗愈总是积极的, 实际上音乐也可能唤起悲伤或愤怒情绪,需要安全引导;
二是以为存在“通用疗愈歌单”, 事实上音乐偏好极具个人化,网络歌单可作参考,但绝非标准答案;
三是误认为音乐疗愈可替代传统医疗, 事实上音乐疗愈应作为增强疗效、减轻不良反应的补充手段,而非“取代”传统治疗;
四是局限于特定类型的音乐, 事实上关键在于音乐与听者当下需求的匹配度,激烈的摇滚也可能帮助宣泄。
谢斌还提醒,应注意科学使用音乐疗愈。 一是 保护听力, 遵循“音量不超过设备最大音量的60%,连续聆听不超过60分钟”的“60-60原则”; 二是 避免用悲伤音乐反复“情绪反刍”; 三是 根据不同场景选择合适的音乐; 四是 在选择音乐时 尊重个体差异; 五是 认清使用界限,持续受情绪困扰或患有严重精神疾病时应寻求专业医疗帮助。
“只有在正确理解和使用的前提下,音乐才能真正安全、有效地服务身心健康。”谢斌最后说到。
责编:郑华菊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 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来源:爆头阁vq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