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偶尔做坏孩子对释放抑郁压力有效吗?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1 17:20 2

摘要:在生活里,我们常常被各种道德标准束缚着,就像给自己套上了一副无形的枷锁。我在门诊接触过很多人,他们就像被关在笼子里的小鸟,明明内心压抑得难受,却不敢越雷池一步。比如有个年轻人,在工作中总是逆来顺受,同事把一堆工作都推给他,他心里委屈,但因为觉得要做个“好人”,

在生活里,我们常常被各种道德标准束缚着,就像给自己套上了一副无形的枷锁。我在门诊接触过很多人,他们就像被关在笼子里的小鸟,明明内心压抑得难受,却不敢越雷池一步。比如有个年轻人,在工作中总是逆来顺受,同事把一堆工作都推给他,他心里委屈,但因为觉得要做个“好人”,不能拒绝,就一直默默忍受着。时间长了,他变得越来越抑郁,整个人都没了生气。这就是当代人面临的道德枷锁困境,我们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太想做个符合社会规范的“好孩子”,却忽略了自己内心的感受。

那么,偶尔做个“坏孩子”,打破这些束缚,对释放抑郁压力真的有效吗?从神经生物学的角度来看,是有一定道理的。当我们长期压抑自己的攻击性时,身体里会分泌一种叫皮质醇的东西,它就像一个捣乱分子,会让我们的身体和心理都变得很糟糕。而当我们适度地释放攻击性时,皮质醇的水平就会降低。就像我有个患者,他平时是个特别老实的人,什么事都憋在心里。后来我建议他去参加一些运动,比如拳击。他去试了试,每次打完拳都觉得特别畅快,心情也好多了。这是因为在运动的过程中,他把内心的不满和压力都释放了出来,身体里的皮质醇水平也下降了。

不过,这种释放攻击性的行为必须建立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除了运动,艺术表达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我有个小患者,是个十几岁的女孩,她特别喜欢画画。她父母对她要求特别严格,她心里有很多委屈却不敢说。后来她开始用画画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把心里的不满都画在了纸上。慢慢地,她的情绪变得稳定了,和父母的关系也有所改善。和传统的压抑模式相比,适度的自我主张能改善人际关系中的权力失衡。就像前面提到的那个年轻人,如果他能偶尔拒绝同事不合理的要求,也许同事就不会再把他当软柿子捏,他在工作中的地位也能得到改善。

接下来,我给大家列一个安全边界的“叛逆”行为清单。首先是运动,像跑步、游泳、打篮球等,这些运动能让我们在挥洒汗水的同时释放压力。其次是写日记,把心里的想法和感受都写下来,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情绪宣泄方式。还有唱歌,去KTV大声地唱歌,把心里的不痛快都唱出来。另外,旅行也是个不错的选择,换个环境,看看不同的风景,心情也会变得不一样。

但是,我们也要警惕“坏孩子”行为沦为逃避现实的防御机制。有个患者,他遇到问题就选择逃课、泡网吧,以为这样就能逃避学习的压力。结果呢,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反而越来越严重,成绩一落千丈,和父母的关系也变得很僵。所以,“叛逆”行为必须和专业治疗配合起来。如果情绪问题比较严重,一定要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最后,结合我们本土文化特征,“叛逆”行为在不同代际认知中有不同的合理尺度。在老一辈人眼里,可能稍微有点出格的行为就是“叛逆”,但在年轻人看来,这也许只是一种自我表达的方式。我们要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找到适合自己的情绪调节方式。偶尔做个“坏孩子”,适度突破社会规范,也许能让我们的心理更健康,但一定要把握好度,别让自己从自我疗愈走向行为失控。

来源:爆头阁vqb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