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天的殡仪馆里人不多,气氛压抑,角落里有一位中年男子站得笔直。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1996年12月的一天,台北天气阴沉,细雨不停。
那天的殡仪馆里人不多,气氛压抑,角落里有一位中年男子站得笔直。
他穿着剪裁得体的黑色西装,低头鞠了一躬。
照片里的他看起来很平静,可眼神里藏着的东西,说不清是愧疚,还是某种终于说不出口的释然。
他叫蒋孝严。
站在灵柩前,送别的,是他口中的“弟弟”蒋孝勇。
可这两人,半点血缘关系都没有。
那时候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他们之间的故事。
也许照片能骗过大多数人,但对熟悉蒋家的人来说,这一幕,反倒显得格外沉重。
时间往回拨五十多年。
1940年,江西赣州。
蒋经国还只是个在地方上锻炼的干部,没什么实权。
那会儿他身边有个女秘书,叫章亚若。
南昌人,家世不错,文笔好,长得也端庄。
两人日久生情,没多久,章亚若怀孕了。
蒋经国当时是有家的,太太是苏联人蒋方良。
他把这事写信告诉了父亲蒋介石,意思是想扶正章亚若。
结果被一口回绝。
蒋介石的理由也不复杂,一个是身份不合,另一个是影响不好。
蒋经国没办法,只能把章亚若送去桂林待产。1942年,章亚若生下一对双胞胎——章孝严和章孝慈。
可孩子没满月,章亚若就突然死了。
医院的病历模糊不清,亲属也没见到遗体。
有人说是难产,有人说是被做掉的。
具体怎么回事,到现在也没人能说清。
两个孩子由舅舅章浣若一家养大,户口也挂在他们名下。
长大后,章孝严才慢慢知道,自己的生父其实是蒋经国。
可他从来没叫过一声“爸爸”。
几十年里,他一直用“章”姓。
蒋家那边,没人公开承认他们兄弟俩的身份。
就算后来蒋经国做了“行政院长”、再到“总统”,也始终没有提过这两个孩子。
直到1988年,蒋经国去世。
那次葬礼规格极高,几乎所有重要人物都到场了。
唯独章孝严、章孝慈,被明确告知:不能出现。
那时候的蒋孝勇,做了件不太合家规的事。
他悄悄安排兄弟俩在深夜进了灵堂。
那天没有摄影,也没有人说话。
两个人站在灵前,鞠了一躬,又转身走了。
这事儿后来才传出来,没人反对,也没人表态。
蒋孝勇没解释,章孝严也没多说。
不过谁都知道,这一夜,对他们几个来说,意义不小。
蒋孝勇是蒋经国最小的儿子,也是最受宠的一个。
他不像几个哥哥那样搞政治,倒成了家里第一个专心做生意的。
娶了高雄来的方智怡,育有三子,日子过得不紧不慢。
1988年父亲去世后,他带着一家人移民加拿大,彻底离开了岛内的旋涡。
那时候他才四十出头,事业正好,家里也安稳,没人想到他会走得这么快。
1995年,他查出食道癌。
不到一年,人就瘦了一大圈。
医生劝他保守治疗,他没听,坚持回了一趟奉化。
那是溪口,蒋家老宅所在地。
他自己买票进的景区,不让工作人员通知媒体。
带着妻子和三个儿子,在老宅里默默烧了几柱香。
没惊动任何人。
这趟回来不久,他就住进了医院。
十二月,病情恶化,最终没挺过去,终年48岁。
那场葬礼,就在台北举行。
来的人不多,蒋家的几个亲戚,方家的亲人,还有少数几位旧识。
章孝严也来了。
他能来,这本身就不容易。
因为直到那一年,蒋家内部还有不少人不愿意承认他的身份。
他能站在灵前,是靠蒋孝勇生前的一句话:“这是我弟弟的事,我决定。”
那张照片就是在那时候拍的。
蒋孝严低着头,动作不大,但站得很稳。
他没哭,也没说话。
只是很久之后,他对身边人说过一句:“他是唯一一个没把我当外人看的人。”
可惜,他们最后也没能走近多少。
蒋孝勇生病后,兄弟俩一度恢复联系,还一起谈过要不要把父亲和祖父的灵柩迁回大陆。
蒋孝勇说:“这是爸的遗愿。”章孝严点头,说:“我也想。”但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这事儿没成。
更微妙的是,蒋孝勇临终前,家里人说他心情有些低落。
不是因为病,而是觉得有些事,自己也做不了了。
比如说服宋美龄接纳章孝严。
那几年,章孝严确实很努力。
他去美国见宋美龄,被拒了。
写信,也没回音。
他甚至去拜访蒋方良,话说得很委婉,意思是希望能有个“名分”。
对方没说行,也没说不行。
一直到2003年宋美龄去世,2004年蒋方良病逝,蒋家才算松了口。
章孝严改回了“蒋”姓,公开用“蒋孝严”这个名字。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这样叫过他“章先生”。
参考资料:
杨天石,《蒋氏秘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
汪荣祖,《蒋经国传》,远流出版公司,2007年。
李敖,《蒋经国其人》,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94年。
胡健,《蒋家王朝的兴衰》,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5年。
台湾“国家图书馆”馆藏:蒋经国日记(1940-1988)部分节选。
来源:中土岛SxYd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