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0月9日13时17分,四川甘孜州新龙县友谊乡古鲁村的天空突然被撕裂。一声持续20余秒的“轰隆隆”巨响从地底涌出,仿佛巨兽在高原下翻滚。正在店里整理货物的张先生被震得踉跄后退,货架上的玻璃罐接连坠地,“地面像充气城堡一样摇晃,脚底发软,连站都站不稳”
四川新龙震中直击:地面轰鸣20秒,高原村落的惊魂时刻
2025年10月9日13时17分,四川甘孜州新龙县友谊乡古鲁村的天空突然被撕裂。一声持续20余秒的“轰隆隆”巨响从地底涌出,仿佛巨兽在高原下翻滚。正在店里整理货物的张先生被震得踉跄后退,货架上的玻璃罐接连坠地,“地面像充气城堡一样摇晃,脚底发软,连站都站不稳”。这场5.4级地震以震源深度10公里的浅震姿态,在海拔4251米的横断山脉腹地掀起了一场生存考验。
一、20秒的生死震颤:高原村落的惊魂现场
“地是软的,人像在浪里飘”
古鲁村位于震中5公里范围内,是此次地震中受影响最直接的村落之一。张先生描述,地震发生时,他所在的砖混结构店铺内,吊灯疯狂摆动,货架上的商品如瀑布般倾泻。更令人心悸的是地面的异常波动:“不是上下颠簸,而是左右摇晃,像站在充气城堡上被浪头推着走。”
在友谊乡中心小学,警报声与地面震动同步响起。教师王芳回忆,当时正在上数学课的三年级教室突然剧烈晃动,黑板上的粉笔字被震成模糊的色块。“我立刻让学生蹲到课桌下,双手护住后颈。”仅30秒后,全校300余名师生已撤离至操场空地。一名学生家长在社交媒体发布视频:画面中,孩子们裹着羽绒服在寒风中紧挨着蹲坐,无人哭泣,但稚嫩的脸上写满紧张。
“老墙裂了缝,但房子扛住了”
震中20公里内的皮察乡,牧民巴桑查看自家藏式石木结构房屋时,发现西侧土墙出现一道2厘米宽的斜向裂缝。“这是2008年后第一次见这么厉害的震动。”他指着墙角堆放的应急包说,“村里去年刚组织过防震演练,包里的压缩饼干和矿泉水够撑三天。”
据新龙县委宣传部通报,震中区域多为牧民定居点,房屋以抗震性能较好的石木结构为主。截至当日17时,全县暂未接到房屋倒塌报告,但部分老旧院墙出现裂缝,友谊乡一户牧民的牲畜棚顶被落石砸穿。
二、高原地震的特殊挑战:4251米的生存博弈
“海拔越高,震感越清晰”
此次地震的震中位于横断山脉北段,平均海拔超4000米。中国地震台网专家指出,高海拔地区地壳应力积累更显著,且空气稀薄导致地震波衰减较慢,这是震中周边20公里范围内震感强烈的重要原因。
在海拔4500米的则鲁村,牧民卓玛描述:“震感比山下的县城更猛,牛群都吓得挤成一团。”这种地理特殊性也带来救援难题——从新龙县城到震中的45公里山路,需翻越两座海拔超4800米的垭口,冬季积雪期长达5个月。此次地震虽发生在秋季,但陡峭的山坡已因震动出现多处碎石滚落。
“预警提前38秒,手机成了救命符”
当日13时16分22秒,成都市的上班族小李手机突然响起尖锐警报:“地震波将于38秒后到达!”他立即躲到办公桌下,同时看到隔壁工位的同事举起背包护住头部。这套由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开发的预警系统,覆盖了四川21个市州,此次在震中200公里外的成都触发预警,为民众争取了关键避险时间。
而在震中区域,国家应急广播系统的户外大喇叭同步响起预警提示。友谊乡乡长洛布介绍:“我们去年给每个村安装了太阳能应急广播,这次地震中,连没有手机信号的放牧点都收到了警报。”
三、从惊魂到安心:中国应急体系的24小时
“黄金72小时”的科技护航
地震发生后15分钟,四川省地震局启动三级应急响应,无人机编队从康定机场起飞,对震中区域进行航拍侦察。当日16时,第一支由20人组成的现场工作队抵达友谊乡,携带便携式地震监测仪、生命探测仪等设备开展工作。
在成都,国家超级计算成都中心的“地震模拟大脑”正以每秒10亿亿次的算力,模拟余震可能引发的山体滑坡路径。系统显示,震中3公里内的则鲁沟存在局部滑坡风险,当地政府随即组织沟口两户牧民转移至临时安置点。
“没有伤亡,但不敢松懈”
截至10月9日20时,官方通报显示此次地震未造成人员伤亡,但应急部门仍保持高度警惕。新龙县自然资源局连夜对震中周边山体进行雷达扫描,发现3处潜在落石区域,已设置警示标志并安排专人值守。
在县城广场的临时安置点,65岁的牧民登真捧着志愿者送来的热姜茶说:“2008年地震时,我们躲在帐篷里等了一周才等到救援。现在,不到3小时就有医生来检查身体,政府还发了棉被和电热毯。”
四、高原上的韧性: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御
“每次震动都是警示”
据统计,震中周边200公里内近5年发生3级以上地震23次,此次5.4级地震为最大震级。这种频繁的地质活动,促使当地形成了独特的防震文化——牧民的牦牛背上永远挂着应急包,学校的防震演练每月一次,连三岁孩童都能熟练背诵“伏地、遮挡、手抓牢”的避险口诀。
在皮察乡,记者看到每户屋顶都安装了太阳能警示灯,这是去年政府推广的“地震安全屋”改造项目的一部分。乡长扎西介绍:“这些灯能在断电后持续亮72小时,方便夜间逃生。”
“科技让高原更安全”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李军透露,正在建设的“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将在川西高原部署1200个监测站点,构建全球最密集的地震预警网络。“未来,我们希望能将预警时间从几十秒延长到几分钟,甚至提前数小时预测地震风险。”
五、世界屋脊的启示:人类与自然的永恒对话
当夜幕降临新龙县,山谷中的点点灯光渐次亮起。这座海拔4251米的高原县城,在经历20秒的剧烈震颤后,重新回归平静。但地震预警系统的滴答声、地质监测仪的红外指示灯、以及安置点里此起彼伏的藏语交谈,都在诉说着一个事实:在自然面前,人类从未停止过学习如何生存。
从2008年汶川地震后的举国救援,到如今形成覆盖千万平方公里的地震预警网络;从被动承受灾害,到主动构建“监测-预警-处置”的全链条防灾体系,中国正在用科技重新定义人与自然的关系。正如张先生在朋友圈所写:“地动山摇的20秒,让我更相信——我们不仅能扛住灾难,更能学会与地球共舞。”
当最后一架执行震后勘察任务的无人机消失在雪山背后,新龙县的星空依然璀璨。这片经历亿万年地质运动的土地,正在见证人类应对自然灾害的智慧进化。而每一次震动,都将成为我们走向更安全未来的阶梯。
来源:义结金兰分享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