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立言见志”四字,如金石掷地,道破了文字与志向的深刻关联。唐代王勃在《上吏部裴侍郎启》中提出“君子以立言见志”,将著书立说视为志向的延伸。这一思想并非孤立的文学主张,而是儒家“三不朽”传统中“立言”与“见志”的辩证统一——文字不仅是思想的容器,更是志向的实践工
《立言见志》
倚天伯仁
前言
“立言见志”四字,如金石掷地,道破了文字与志向的深刻关联。唐代王勃在《上吏部裴侍郎启》中提出“君子以立言见志”,将著书立说视为志向的延伸。这一思想并非孤立的文学主张,而是儒家“三不朽”传统中“立言”与“见志”的辩证统一——文字不仅是思想的容器,更是志向的实践工具。
一、立言:学说的创立与传承
“立言”的核心在于创立可传世的学说。孔子周游列国,以《论语》立言,将仁政礼乐的思想烙刻于竹简;司马迁忍辱负重,著《史记》,以“究天人之际”的志向贯通千年历史。这些经典之所以不朽,正因为其学说超越了个人境遇,成为民族精神的基石。王勃批评六朝浮华文风,正是因其“立言”而无“见志”,文字沦为辞藻的堆砌。真正的立言,需如韩愈所言“文以载道”,以思想为骨,以逻辑为脉。
二、见志:志向的表达与实践
“见志”是立言的灵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并非仅为写景,而是将济世之志熔铸于文字;鲁迅弃医从文,以《狂人日记》立言,用笔锋剖开国民性的疮痍。他们的共同点在于:志向通过文字具象化,进而影响现实。王勃本人亦在《滕王阁序》中以“老当益壮”明志,即便仕途坎坷,其文字仍迸发着不屈的生命力。可见,“见志”要求作者以真情为墨,以行动为纸,使文章成为志向的宣言书。
三、现代语境下的立言见志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立言见志”更显珍贵。许多网络文章追求流量,却失却了思想的深度;学术研究陷入量化指标,淡忘了经世初心。反观黄仁宇以《万历十五年》立言,以“大历史观”见志,方能在史学领域独树一帜。当代创作者需回归王勃的启示:文字若不能承载志向,便如无根之萍,纵使华丽,终将凋零。
结语
从孔子到鲁迅,从《论语》到《狂人日记》,“立言见志”始终是文人的精神坐标。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文章,当以学说为基,以志向为魂。唯有如此,文字方能穿越时空,成为照亮后世的火炬。
来源:一品姑苏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