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到濒危动物,你最先想到的是不是大熊猫?但其实在中国,还有很多可爱又珍稀的动物,正悄悄走向消失。今天就按“濒危等级从低到高”(参考IUCN红色名录+中国重点保护级别),给大家盘点十大濒危动物,每一种的故事都让人揪心,看完你会更懂“保护”不是空话!
提到濒危动物,你最先想到的是不是大熊猫?但其实在中国,还有很多可爱又珍稀的动物,正悄悄走向消失。今天就按“濒危等级从低到高”(参考IUCN红色名录+中国重点保护级别),给大家盘点十大濒危动物,每一种的故事都让人揪心,看完你会更懂“保护”不是空话!
第十名:大熊猫——“国宝”也需守护
- 濒危等级:IUCN易危(曾是濒危,因保护力度升级降级,但仍需关注)
- 产地:四川、陕西、甘肃的高山竹林(比如卧龙、九寨沟)
- 习性:每天要吃12-38公斤冷箭竹,喜欢抱着竹子坐在地上啃,吃饱了就找树杈或石头上睡觉,性格温顺但领地意识强,野生大熊猫能活18-20年。
- 为啥濒危:以前因为竹林被砍、栖息地碎片化,熊猫找不到足够的竹子;现在主要靠人工繁育和栖息地修复,野外种群才慢慢恢复。
第九名:金丝猴——“雪山精灵”
- 濒危等级:IUCN濒危
- 产地:主要分川金丝猴(四川、陕西)、滇金丝猴(云南、西藏)、黔金丝猴(贵州),多生活在海拔1500-3000米的针叶林里。
- 习性:喜欢群居,一群能有几十上百只,白天在树上跳来跳去找松萝、嫩芽吃,晚上睡在树杈上;川金丝猴的金色毛发超显眼,滇金丝猴则是黑白配色,脸是粉色的,特别萌。
- 为啥濒危:栖息地被破坏,比如森林被砍成农田,导致它们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小,而且它们对环境很挑剔,只能在特定海拔的森林里生存。
第八名:藏羚羊——“可可西里的骄傲”
- 濒危等级:IUCN近危(曾是濒危,因反偷猎力度加大好转,但仍需警惕)
- 产地:青海可可西里、西藏羌塘、新疆阿尔金山的高原草原,海拔4000-5500米的地方。
- 习性:喜欢群居,每年夏天会大规模迁徙,雌性藏羚羊会去卓乃湖产崽,生完再带小羚羊回来;它们跑得特别快,能达到每小时80公里,主要吃高原上的针茅、苔草。
- 为啥濒危:以前因为偷猎者疯狂捕杀(藏羚羊绒能做“沙图什”披肩,卖价极高),最惨的时候种群数量只剩几万只;现在有巡山队守护,数量才慢慢回升。
第七名:朱鹮——“东方红宝石”
- 濒危等级:IUCN濒危
- 产地:陕西洋县、河南淅川、浙江德清,主要生活在稻田、河流、沼泽附近。
- 习性:喜欢成对或小群活动,白天在田里找小鱼、泥鳅、青蛙吃,嘴巴又长又尖,一戳一个准;羽毛是白色的,翅膀尖和脸是红色的,飞起来的时候特别好看,野生朱鹮能活15-20年。
- 为啥濒危:以前因为农药滥用,田里的小鱼变少,加上栖息地被填成农田,朱鹮一度只剩7只;现在靠人工繁育和“朱鹮友好稻田”(不打农药),种群才恢复到几千只。
第六名:华南虎——“中国虎”
- 濒危等级:IUCN极危(野外已灭绝,仅存人工繁育个体)
- 产地:曾分布在湖南、江西、广东的山林,现在野外找不到了,人工繁育个体主要在动物园。
- 习性:独居动物,喜欢在夜间捕猎,主要吃鹿、野猪等,一只成年华南虎每天要吃10-15公斤肉;它们擅长爬树、游泳,领地范围很大,以前在山林里是“顶级猎手”。
- 为啥濒危:过度捕猎(以前为了保护家畜捕杀)、森林被砍,导致华南虎的猎物变少,栖息地消失,最后野外个体全部灭绝,现在只能靠人工繁育尝试“野化放归”。
第五名:白鱀豚——“长江女神”
- 濒危等级:IUCN极危(功能性灭绝,即野外找不到能繁殖的种群)
- 产地:曾生活在长江中下游(从宜昌到上海),喜欢在水深10-20米的地方活动。
- 习性:群居,通常3-5只一群,靠回声定位找鱼吃,游泳速度快,能跳出水面;皮肤是光滑的灰色,肚子是白色的,嘴巴又长又尖,看起来很温柔,被称为“长江女神”。
- 为啥濒危:长江航运繁忙(轮船噪音干扰回声定位)、过度捕鱼(鱼变少了)、水污染,导致白鱀豚找不到食物,也没法正常繁殖,2007年被宣布“功能性灭绝”,现在偶尔有人说看到,但没被证实。
第四名:白头叶猴——“岩壁上的猴子”
- 濒危等级:IUCN极危
- 产地:广西崇左的喀斯特石山,只在我国有分布,是中国特有种。
- 习性:生活在陡峭的石山上,白天在岩壁间跳来跳去,找树叶、嫩芽、果实吃,晚上睡在石缝里;成年猴的头是白色的,身体是黑色的,幼猴是金黄色的,特别好认。
- 为啥濒危:石山周围的森林被砍,变成农田,导致它们的食物变少;而且喀斯特石山碎片化,不同种群的白头叶猴没法交流,近亲繁殖严重,种群越来越弱。
第三名:海南坡鹿——“海南的国宝鹿”
- 濒危等级:IUCN极危
- 产地:仅分布在海南东方、白沙的稀树草原和灌木林里,是海南特有种。
- 习性:喜欢群居,一群10-20只,白天在草原上找草吃,晚上睡在树下;雄性坡鹿有又长又弯的角,像树枝一样,雌性没有角;它们跑得很快,遇到危险会蹦跳着逃跑,被称为“海南精灵”。
- 为啥濒危:以前因为过度捕猎(角能做药材,肉能吃),加上草原被改成橡胶林,栖息地消失,最惨的时候只剩26只;现在靠保护区守护,数量恢复到几百只,但还是很濒危。
第二名:扬子鳄——“活化石”
- 濒危等级:IUCN极危
- 产地:安徽宣城、浙江长兴、江苏溧阳的沼泽、池塘、河流,是中国特有的鳄鱼。
- 习性:喜欢生活在淡水环境里,白天晒太阳取暖,晚上找鱼、虾、青蛙吃;冬天会冬眠,躲在洞穴里不吃不喝;体型不算大,成年扬子鳄大概1.5-2米长,性格比其他鳄鱼温顺,不会主动攻击人。
- 为啥濒危:沼泽被填成农田、池塘被污染,导致它们的栖息地变少;而且以前被当成“害兽”捕杀,加上卵经常被老鼠、蛇偷吃,种群数量越来越少。
第一名:黔金丝猴——“世界最濒危的猴类之一”
- 濒危等级:IUCN极危(全世界只剩不到1000只,比大熊猫还稀有)
- 产地:仅分布在贵州梵净山的原始森林里,是中国特有种,也是梵净山的“明星动物”。
- 习性:生活在海拔1700-2200米的常绿阔叶林里,喜欢群居,一群能有30-50只,白天在树上找松萝、果实、嫩芽吃;毛发是灰黑色的,脸是浅蓝色的,嘴角有两撮“小胡子”,特别可爱。
- 为啥濒危:梵净山周围的森林被砍,变成农田和茶园,导致它们的栖息地只有梵净山核心区这一小块;而且它们对食物很挑剔,只吃特定的植物,环境一旦被破坏,就没法生存。
看完这十大濒危动物,是不是既心疼又庆幸?心疼它们因为人类活动濒临消失,庆幸还有很多人在努力保护它们——比如巡山队守护藏羚羊、科学家繁育朱鹮、保护区修复栖息地。其实保护它们不只是“专家的事”,我们普通人也能做:比如不买野生动物制品、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多关注和传播它们的故事。
来源:陌賞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