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国颂到山川情!“河山在望——梁世雄捐赠展”学术研讨会综述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0 01:01 3

摘要:梁世雄,1933年生,广东南海人,广州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为广东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岭南画派研究室主任、岭南画派纪念馆副董事长。师承岭南画派大师关山月、黎雄才先生,并得岳

梁世雄,1933年生,广东南海人,广州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为广东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岭南画派研究室主任、岭南画派纪念馆副董事长。师承岭南画派大师关山月、黎雄才先生,并得岳父容庚教诲,早年以人物画创作为主,后转向山水画创作。任教40余年,培养了大批美术领军人才。

其作品先后由国家选送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和我国香港、澳门等地展出,作品被海内外多家博物馆、美术馆收藏。2009年以来分别向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等公共机构捐赠代表作品及手稿文献,共计330余套逾千件。

出版有《梁世雄画集》《岭南画学丛书——梁世雄》《黎雄才、梁世雄访日画集》《梁世雄绘画六十年》《梁世雄书画集》《闳廓集——梁世雄手稿》《梁世雄全集》等。

中国国家博物馆“河山在望——梁世雄捐赠作品展”现场

2023年11月,现当代岭南美术大家全集系列之《梁世雄全集》八卷,由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

导 言

“河山在望——梁世雄捐赠作品展”是2023年12月12日至2024年9月13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南8、南9展厅举办的专题展览。展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精选梁世雄捐赠的119件作品及个人珍藏的高剑父、关山月等艺术家作品,分三个单元系统呈现其艺术生涯:第一单元“万里幅员家国颂”展现20世纪80年代前的主题创作,第二单元“更揽山川入壮怀”聚焦山水画创新实践,第三单元“化私为公润万家”展示其捐赠的100余件个人及收藏作品。展览同期推出《梁世雄全集》,并纳入国史文物抢救工程。

“河山在望——梁世雄捐赠作品展”

学术研讨会综述

◎中国国家博物馆魏娜、崔子玥

2023年12月12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共同主办的“河山在望——梁世雄捐赠作品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隆重开幕。展览全面展现了梁世雄完整的艺术历程,生动反映了当代艺术工作者为河山立传、为时代铸魂的高尚艺术追求,深入展示了岭南画派独特的艺术追求和卓越的绘画成就,引导广大观众进一步感受古老的中国绘画艺术在新时代迸发出的丰富意蕴与不竭活力。

为了对梁世雄先生的艺术成就、人生历程进行深入梳理、探讨和剖析,中国国家博物馆当日举行了学术研讨会。会议由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中国美术馆原副馆长梁江主持,十余位专家学者进行了发言、讨论。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本次展览策展人魏娜首先对展览进行了介绍。本次展览选取了梁世雄捐赠给国家博物馆的779件作品中的100余件代表作,以及他珍贵的手稿、笔记本、印章等,以全面、有序的方式,追溯梁世雄的艺术发展历程,以及他追求高尚艺术,塑造河山形象,铸造时代精神的努力。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本次展览策展人魏娜

展览以三个单元为切入点:“万里幅员家国颂”“更揽山川入壮怀”“化私为公润万家”。展览第一个单元选取了梁世雄20世纪50年代初的绘画作品,这个时期他紧贴时代,与家国共鸣共振,奔赴全国多地采风创作,产生了一批讴歌祖国、歌颂时代的主题性创作,有《永远做最可爱的人》《海防女民兵》《抽纱》《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等等,突出梁世雄在主题创作上的贡献。第二个单元展示了他20世纪80年代后的作品,逐步向山水画的创作转变,展示祖国的大好河山。一系列经典作品如《小鸟天堂》《太鲁阁激流》《沧海旭日图》《古松赞》《雄风岁月》等,呈现了他在笔墨语言、艺术创新方面的独特风貌。第三个单元展现的是梁世雄本次慷慨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其个人珍藏的著名学者容庚教授、著名艺术家高剑父、关山月等人的作品,这充分地体现出他对祖国文化事业的鼎力支持和大公无私、高尚的家国情怀。

学术研讨会现场

一、与时代同频的继承创新

梁世雄的艺术成长历程几乎与新中国的发展同步。他在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投入艺术创作,与时代同频共振,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参与到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中去。他吸收了新兴的现实主义“新国画”创作手法,贴近生活,足迹遍及高原牧场、海疆边陲、革命老区、乡村沃野和建设工地,用画笔为河山立传、为时代人物写真。其艺术生成与发展历程,亦是社会大变革的缩影。

著名美术史论家、中央美术学院薛永年教授通过视频发言

020艺术观察

,赞109

著名美术史论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薛永年通过视频发言总结了梁世雄的艺术特色。梁世雄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画家,是岭南画派第三代中卓越的艺术家,继承了岭南画派的优良传统,关注现实、贴近生活、融古铸今、中西结合、与时俱进,擅长主题创作,对新中国充满感情,充满家国情怀。薛永年认为梁世雄是位非常严肃严谨、勤奋刻苦、精益求精的艺术家,并总结了作为梁世雄主要成就的山水画的两大特点:写意精神和写实景境相结合,笔墨和光色语言相结合。

中央美术学院科研处处长于洋教授

中央美术学院科研处处长于洋教授认为梁世雄发扬了岭南画派前辈风格特色的同时加强了自己的笔墨表现力,兼具生活韵律。他总结了梁世雄的三个特点:一是学院派和笔墨传统的结合。在岭南画派的脉络中,梁世雄既是承上启下的一代,也是从岭南画派的传统走向学院的现代体制的重要一环;二是抒情性和叙述性相结合,这一点也是他多面的艺术风格和题材决定的,既有《小鸟天堂》《归渔》《抽纱》的诗意清新风格,也有主题性作品中强调的叙事性;三是主题性和生活性,梁世雄的很多作品表现了劳动者,特别是年轻女性劳动者的形象,体现了他进入生活、熟悉生活的特色。最后,关于本次展览的主题,于洋有感而发,“山河”是梁世雄笔下的主题,展览主题也点出了梁世雄先生的画作的三个特征,家国、山川、万家。通过人物、山川的图示、远望、近观,赋予了家国山川的温度和大山大水、大漠胡杨的力度。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州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林蓝教授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州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林蓝从学子的角度出发,谈了梁世雄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的成就。梁世雄是新中国学院体系培养出来的第一批学生、中国学院体系培养出来的第一批教师、新中国华南地区高等美术教育的建构者之一,也是广州美术学院最早的硕士生导师之一。如今梁世雄培养的诸多学生都已成为当代中国画坛的中坚人物。梁世雄始终坚持走进火热的生活中去获得灵感与素材,用画笔去为河山立传、为时代写真。早年他吸取了新兴现实主义新国画的创作手法。20世纪80年代,他将创作重心转向山水画领域,呈现出新山水的风貌,一系列的作品写实与写意并重,清新又雄强,心灵感悟和写实技巧得到了统一。他的几件关于胡杨的作品在题材、代表性上,是对传统国画的突破。梁世雄融汇古今的变革精神,是对广州美术学院守正、创新、开放、包容等优良传统的发扬光大,同时也传承了容庚先生的家国情怀,这是家风的传承。梁世雄先生向中国国家博物馆捐赠的作品,被纳入国史文物抢救工程项目,为国家级的文博殿堂留下了岭南文化瑰宝。他展现的这种胸襟气度,堪为美术界的楷模。他对人生的自觉追求是新时代岭南画派的荣光,也是广州美术学院的荣光,他的精神品格将激励岭南艺术家们不断去萃取山河之美,展现时代之声,为助力广东美术迈出去作出贡献。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陈瑞林教授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陈瑞林谈到自己与梁世雄的交集,对梁世雄谦谦君子的为人作风称赞不已,对他充满生命力的艺术创作做了深入解读。梁世雄早年钻研人物画,新中国成立后转向了表现社会,表现国民生活,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的新中国画,之后又转向了山水画。他把自己对人的感情、对人的描绘贯彻到山水画中,所以其山水画充满了人性、充满了生活温暖、特别是南国的风土人情。梁世雄作为广州美术学院重要的山水画家,承前启后,成就了岭南画派画家的山水画风,又有所变化,把新中国美术教育的新风气、新影响、新作风带到了山水画中,使得广东山水画呈现一种新面貌。梁世雄的画乍看很平常,但是很雄厚和深入。他表现生活的美,生活的感悟,对自然山水的感悟,表面看来平淡,内里却有很深刻的定位,这是广东画家的共同优势,平实中蕴含深厚的艺术韵味。

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胡斌教授

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胡斌教授从新中国美术变革的角度梳理了梁世雄的成就。梁世雄是新中国国画变革的重要的案例。第一,题材的变化。梁世雄拓展了海洋题材,用题材来使语言变革,比如西藏和新疆是陌生的题材,在原来笔墨语言的表达范围内,很少涉及带有少数民族特色的风光。艺术家面对新的题材,考验他怎样用恰当的方法去表达。第二,笔法的体现。梁世雄把速写和书法的书写性、笔墨和西方造型手法灵活结合起来,去面对无限丰富的对象,成为了新中国国画变革很丰富、很详实、很重要的一个案例。透过他可以看到新中国文化变革里的复杂关系。最后,无论是题材还是手法的表现,最终都汇成了新中国的气息和气象,也汇集成一个整体的新中国国画形象的精神谱系和精神形象。

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邓锋

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邓锋从岭南画派的传承出发,分析了梁世雄的艺术成就。岭南画派的代际关系相对比较清晰,具有地域关系又与时俱进,同时地域跨度非常之大,南北融合非常鲜明。西藏、西北、新疆、四川、黄山,每一个地方在梁世雄的艺术创作历程中都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梁世雄解决了20世纪,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新中国画现实观照的写生观念与传统的笔墨之间如何结合的问题。梁世雄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通过辗转于不同地域写生,扩大了自己的视野,感受自然造化的生命,回到笔墨的提升,造就了他画面境界的升华。他在写生、笔墨与造境这三者之间探索了一条融合出新且具自我面貌的大家之路,这条道路为当下山水画的研究探索提供了重要启示与参鉴价值。

延安文化艺术中心徐华教授

延安文化艺术中心徐华教授从四个角度解读了梁世雄的时代价值。第一,时代背景。新中国成立以后,全国各地涌现通过写生来表现建设祖国大好河山的山水画运动,积极地推动了中国画的变革。第二,延安写生。梁世雄在延安短短五天中创作了大量作品,包括延河和宝塔、枣园、清凉山、南泥湾系列。第三,延安创作。它是在一种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的产物,也是历史时期的档案。通过延安系列作品能感觉到,梁世雄对于新中国美术中延安创作的家国情怀,他发自内心地崇敬、虔诚。第四,梁世雄的影响意义。他的创新精神是在继承了学院派体系和岭南画派思想基础上的拓展。梁世雄的作品大气中见精微,既有传统岭南画派的写实秀丽,又融入了北方画派的雄浑豪放。他一方面在传统文化中寻找突破点,一方面又向西方绘画学习,通过多元吸收不断完善自己的绘画语言,他敢于画别人从未画过的物象、形迹、意境。艺术作品的时代精神是以生命感为核心,注重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艺术精神,作品是重直觉和感受的,每当我们看到梁世雄的作品,都会有这种亲缘性和亲切感。

1978年,毛主席纪念堂广东创作组在长城合影。左起:关山月、陈洞庭、梁世雄、蔡迪支、黎雄才、陈金章、林丰俗、陈章绩

二、苦心孤诣的求艺之风

梁世雄数十年笔耕不辍,以坚定的艺术信念对艺术道路的孜孜以求,是一个时代新文艺工作者的真实写照。他以身作则,行为世范,用言传身教影响着后辈学子们。他坚持美术的基础教育,是新中国美术教育事业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他始终深入生活、坚持创作、用勤奋磨炼笔力、将真情融入画纸,以心血心力推动着新中国国画的变革。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苏百钧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苏百钧回忆了自己作为学生从梁世雄那里受到的教诲,这成为自己在美术道路上的宝贵指引。梁世雄对书法的重视是他教育理念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梁世雄的指导,苏百钧对书法理论做了一个全方位的研究解读,这对他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梁世雄的书法体现了他堂堂正正的大格局、大气象,他接地气,把现实生活的美变成艺术的美。梁世雄在日常生活中认真治学,低调处事,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行为影响着学生们。

广州美术学院校史编修室赖志强博士

广州美术学院校史编修室赖志强博士从画稿分析梁世雄先生的艺术工作方式。他认为,从更长的美术史角度看,文人画兴起后画稿就不再受重视。新中国成立以后,画稿才重新兴盛起来,创作模式变成了先去下乡体验生活收集素材,再到画室形成画稿,之后再进入创作,这样三段式的创作程序。以《归渔》为例,可以看出梁世雄对作品的用心,从不同的角度、造型、构图去推敲,最终使这幅诞生于南方的中国画成为新中国美术史上富有盛名的作品。新中国美术史上,一画多稿是常见的现象,20世纪六七十年代已开始流行一画多稿,是画家寻求艺术突破的有效方式,是推动自我艺术不断革新和精益求精的贴切方式。梁世雄先生用将近20年的时间创作一件美术作品,画稿跨度之长,可见艺术家倾注的巨大心力。

湖南省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李辉武

湖南省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李辉武从地域拓展,由岭南到湖南,对比了两地画家的相似性。李辉武认为湖南山水画领域的画家曾晓浒和梁世雄有三个共同点。第一,美术教育方面。梁世雄是传统中国画在现代美术教育转型时期非常重要的节点式人物,是亲历者和建构者。曾晓浒在湖南山水画领域也具有相同的功能。第二,写生。在中国山水画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写生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梁世雄认为写生里面要有自己的生命力,生命体验,曾晓浒提出了三个“真”,叫真情、真境、真笔墨,这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是岭南,湖南画派继续拓展发展过程中体现的共通性。第三,两位先生对诗书画的全面修养都非常关注。

2004年梁世雄、陈金章与十位先后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的山水、花鸟专业研究生陈永锵(1981年毕业)、张治安(1982年毕业)、刘书民(1982年毕业)、周彦生(1982年毕业)、陈新华(1982年毕业)、万小宁(1986年毕业)、苏百钧(1987年毕业)、李劲堃(1987年毕业)、朱永成(1987年毕业)、方楚乔(1990年毕业)合影

三、化私为公的大家风范

梁世雄除了将自己创作的700余件作品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还将其个人珍藏的著名学者容庚教授,著名艺术家高剑父、关山月等人的作品慷慨捐赠给国家博物馆,充分体现了他对文博事业倾心支持和无私为公的高尚情怀。这种独乐莫若众乐,化私为公的精神不仅为国家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更成为后学之楷模。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晏晓斐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晏晓斐通过梁世雄捐赠容庚藏“大盂鼎全形拓印”的事迹深入分析了背后传达的价值意义。首先是大盂鼎全形拓的入藏意义,启示我们应该如何通过梁世雄的捐赠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好声音。大盂鼎铭文书法,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体验。大盂鼎铭文是早期金文书法的代表作,我们要进一步挖掘其内在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要从大气,正气,庙堂气这三个方向入手。第二,什么是容庚学。容庚是我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书法篆刻家、铜器鉴赏家和收藏家。我们要提出容庚学的理念,不拘泥于一家一派的一时之成。第三是容庚家族大公无私、代代相续的家风在当代社会中具有垂范作用和积极意义。

大盂鼎全形拓

唐兰、商承祚、吴子馨题跋,容庚题签

236cm×90cm

民国二十一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主持人梁江对研讨会作了总结,他认为本次展览的意义非同一般。首先,梁世雄为中国国家博物馆捐赠779件作品是中国美术界极为关注的大事件。其次,梁世雄简朴生活、大公无私的境界备受业界敬仰。研讨会从不同角度对梁世雄的作品进行解读,对他的创作,作品的题材、语言的运用,都做了深入解读。研讨会的发言也用不同的板块,不同的视角丰富了研究。他总结说,岭南画坛在传承中继续开拓,梁世雄是开拓的典型,是范例。梁江认为此次展览也是学术办展的最好例证,使展览达到了新的高度,成为新的示范。

中国美术馆原副馆长梁江主持会议并作总结

本次研讨会对梁世雄的艺术道路与取得的成就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对他艺术与教育上的贡献作出了高度的评价,梁世雄用画笔为河山立传、为时代人物写真、用大公无私的精神激励着一代代在艺术道路上求取的文艺工作者。他关注现实,紧贴时代,与家国共振,创作了一批歌颂祖国、歌颂时代的主题性作品。他不仅将自己创作的700余件作品不求回报地捐赠给代表国家收藏的国家博物馆,更同时将他的个人珍藏慷慨捐赠,这充分反映了他对祖国文化事业的鼎力支持,反映了他无私无我的大义大爱和高尚的家国情怀。(本文原刊于高政主编《河山在望:梁世雄捐赠作品展》〈中国国家博物馆20世纪中国美术名家系列丛书〉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24年,第311-315页。)

梁世雄部分作品欣赏

永远做最可爱的人

77cm×53cm

1956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长江大桥合拢前夕(容璞、梁世雄合作)

41.3cm×81cm

1957年

中国美术馆藏

冬闲变冬忙,丰收粮满仓

77cm×53cm

1958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七姊妹突击队与战士突击组开荒友谊竞赛

150.5cm×107cm

1960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珠江月夜

134cm×68cm

二十世纪60年代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深谷晨曦

128cm×68cm

二十世纪60年代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向海洋宣战》草图

22cm×39.5cm

1960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翻山涉水

170cm×81cm

1962年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东风吹遍瑶家寨绿满梯田青满山

148cm×74cm

1963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布达拉宫速写

30cm×40.2cm

1965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春耕

141cm×97cm

二十世纪70年代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大寨花开五指山

166.5cm×97cm

二十世纪70年代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井冈山黄洋界

132cm×219cm

1972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油城明珠

161cm×97cm

1974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红色的种子

150cm×92cm

1976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遵义曙光》草稿

42cm×74cm

1977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延安

97.5cm×180cm

1977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春满南泥湾

118cm×74cm

1977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画稿

80cm×159cm

1977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沙田新绣

97.5cm×86.7cm

二十世纪80年代

东莞市岭南美术馆藏

小鸟天堂

136cm×68cm

1981年

岭南画派纪念馆藏

南海归帆

136cm×68cm

1981年

佛山市南海博物馆藏

拉萨朝阳

62cm×56cm

1983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白云下面马儿跑

68cm×63cm

1987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翠柏常青

136cm×68cm

1991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云峰叠嶂映松涛

192cm×355cm

1996年

中南海紫光阁藏

碧海长虹(澳门)

70cm×137cm

1997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沧桑历尽气犹雄

122cm×222cm

1998年

东莞市政中心藏

榕荫晨曲

120cm×245cm

2000年

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藏

九龙古柏

97cm×182cm

2001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翠柏图

180cm×96cm

2001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阿里山神木林

96cm×78cm

2002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万松烟霭入云峰

70cm×139cm

2002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散作乾坤万里春

179cm×97cm

2003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龙松图

180cm×196cm

2004年

广东美术馆藏

苍松万古春

180cm×392cm

2004年

中国美术馆藏

沧海旭日图

69cm×127cm

2005年

中国国家物馆藏

古松赞

180cm×392cm

2008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春满南粤

2010年

广东省博物馆藏

雄风岁月

2012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黄山胜境图

2013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胡杨牦牛图

2014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来源:艺术绘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