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心理行业的核心,从来不是“制造恐慌”,而是“解决困惑”。可如今不少所谓的“心理专家”,正把“助人”变成“收割”,用极端观点放大焦虑,用玄奥术语包装套路,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在“怕出问题”的恐惧里越陷越深。
心理行业不需要“焦虑贩卖机”,需要的是陪你走夜路的人
打开社交平台,总有人带着“大师”光环喊:
“你和伴侣冷战,是因为3岁时没和母亲建立安全依恋,再不修复就会终身孤独!”
“孩子不肯分享玩具,是‘肛欲期控制冲突’的外显,长大必成‘自私人格’!”
这些裹着“专业术语”的话,像针一样扎在焦虑的人心里——可你不知道的是,说出这些话的“大师”,未必想帮你解决问题,更想把你的焦虑变成他们的“提款机”。
心理行业的核心,从来不是“制造恐慌”,而是“解决困惑”。可如今不少所谓的“心理专家”,正把“助人”变成“收割”,用极端观点放大焦虑,用玄奥术语包装套路,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在“怕出问题”的恐惧里越陷越深。
一、被“大师”吓慌的人:你的焦虑,是他们的生意
小夏第一次找“心理大师”,是因为“工作压力大,总失眠”。刷到某直播间时,那位留着长发、自称“资深精神分析师”的人正说:“失眠不是压力问题,是你‘潜意识里在逃避成功’——童年时你爸总说‘你不行’,现在你用‘失眠’证明自己‘真的做不到’!”
这话戳中了小夏——她爸确实常否定她。大师接着说:“这种‘潜意识自我破坏’,不做‘深度创伤挖掘’会固化成‘神经症’,我这有12节‘原生家庭修复课’,3980元,今天报名送‘潜意识测评’!”
小夏慌了,立刻付款。可课程里全是“你怕成功是因为怕超越父亲”“你失眠是在惩罚小时候的自己”这类话,大师还让她每天写“童年被否定日记”。一个月后,小夏不仅没睡着,还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心理扭曲”,甚至不敢去上班。
直到朋友劝她去正规医院心理科,咨询师李医生听完她的经历,没提“潜意识”“原生家庭创伤”,只是问:“最近工作是不是有没完成的任务?睡前是不是总刷手机?”小夏点头——她最近在赶一个重要项目,睡前总忍不住刷“自己是不是有心理问题”的帖子。
李医生说:“你这是‘压力性失眠’,和‘潜意识破坏’没关系。我们先试试‘睡前1小时不碰手机’,再用‘呼吸放松法’调整,要是没效果,再配合短期的认知行为干预。”
两周后,小夏照着做,真的能睡着了。她后来才知道,那位“大师”连最基本的心理咨询师资质都没有,所谓的“深度创伤挖掘”,不过是把“正常压力反应”硬说成“心理疾病”。
二、别被“大师”的3个套路骗了:他们从不想帮你,只想“套牢”你
1. 用“术语包装恐慌”:把“正常”说成“有病”
“大师”最擅长的,是把普通人的情绪波动、现实困扰,用心理学名词“升级”成“心理问题”。
比如“考试前紧张”,本是正常的应激反应,他们会说:“这是‘焦虑型人格障碍的前兆’,是你小时候‘安全感缺失’的外显。”
比如“和朋友吵架后难过”,本是正常的情感体验,他们会说:“这是‘客体关系紊乱’,你潜意识里‘害怕被抛弃’,得做‘依恋修复’。”
这些术语听起来“专业”,却偷换了概念——心理学里的“人格障碍”“客体关系紊乱”,有严格的诊断标准,绝不是“紧张”“难过”就能贴上的标签。他们的目的,就是用你听不懂的词,让你觉得“自己问题很严重”,从而乖乖掏钱。
2. 用“极端化归因”:所有问题都赖“原生家庭/潜意识”
不管你遇到啥困扰,“大师”都能绕到“原生家庭”或“潜意识”上,无视问题的现实背景。
就像某精神分析师对孝道的解读,是用心理学单一视角对复杂文化伦理的片面切割:一方面,他将儒家孝道歪曲为“纯粹服从的权力控制”,完全无视其“赡养、敬养、安养、卒养”中蕴含的情感责任与人文关怀;另一方面,把部分家庭的“畸形孝行”泛化为普遍现象,用“肛欲期控制”的理论框架强行套用到所有亲子关系上,既忽略了现实中多数家庭基于爱与尊重的双向互动,也背离了孝道作为文化传统在维系家庭纽带、社会秩序上的多元价值。这种为博眼球而制造的极端观点,只会让大众对“孝”的理解陷入非黑即白的误区。
你“职场被排挤”,他们不说“可能是沟通方式有问题”“团队氛围本就复杂”,而是说:“这是你小时候‘被同伴孤立的创伤重现’,潜意识里你‘不配被喜欢’。”
你“夫妻拌嘴”,他们不说“可能是最近压力大”“沟通时没好好听对方说”,而是说:“这是你‘俄狄浦斯期未解决的冲突’,你把对父母的不满‘投射’给了伴侣。”
这种“万能归因”,本质是用单一理论切割复杂的现实——就像小夏的失眠,明明是“工作压力”,却被说成“潜意识自我破坏”。他们从不会帮你分析“眼前的问题怎么解决”,只会让你把注意力放在“过去的创伤”上,越想越乱。
3. 用“质疑=阻抗”堵嘴:你敢不信,就是“你没救了”
当你觉得没效果、提出疑问时,“大师”不会反思自己的方法,反而会用“专业术语”打压你:“你觉得没用,是因为你的‘潜意识在阻抗改变’——这说明我戳中了你的核心创伤,再坚持就能‘突破’!”
有位妈妈曾被“大师”说“孩子叛逆是因为她‘控制欲太强’”,花了两万块做“亲子疗愈”,孩子反而更抗拒。她提出质疑,大师说:“这是你‘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问题’,再报个‘家长成长营’,就能‘放下控制欲’。”直到后来她带孩子去做亲子咨询,才知道孩子叛逆是因为“在学校被欺负,不敢说,只能对着妈妈发脾气”。
三、真正的心理助人者,从不会“吓你”,只会“陪你”
小夏遇到的李医生,是很多正规心理咨询师的缩影——他们从不用“你有病”“不解决就完了”这类话,而是像“陪人走夜路”:不喊“前面有危险”,只在你怕黑时递上一支手电筒;不催“快点走”,只在你累时停下来等你。
真正的心理助人者,有3个明显的特点,和“大师”完全不同:
- 不制造恐慌,只厘清问题:他们会先听你把事儿说透,再结合现实背景、情绪状态分析,不会上来就贴“心理疾病”的标签。比如你说“失眠”,他们会问“多久了”“最近有没有压力”“作息怎么样”,而不是直接说“你潜意识有问题”。
- 不用“术语忽悠”,只用“人话解释”:他们会把复杂的心理学知识,变成你能听懂的话。比如用“认知行为疗法”帮你调整失眠,会说“我们试试‘睡前不刷手机’,因为手机蓝光会影响睡眠激素”,而不是说“我们要干预你的‘自动化思维’”。
- 不推销“天价课程”,只给“实用方法”:他们会根据你的情况,给出具体、可操作的建议,比如“每天花10分钟做深呼吸”“和家人好好聊一次”,而不是让你买“3980元的创伤修复课”。如果需要长期咨询,也会提前说明“咨询的目标、频率、费用”,从不会用“不买就会更严重”逼你。
四、怎么辨别“大师”和“真助人者”?记住这3个“小窍门”
1. 看他“说不说人话”:如果他总说你听不懂的术语,比如“肛欲期固结”“客体恒常性”,却不解释这些词和你的问题有啥关系,大概率是“大师”;真助人者会用“你小时候是不是总被催”“最近是不是压力大”这类话,和你平等沟通。
2. 看他“是吓你还是帮你”:如果他总说“你不解决就会成人格障碍”“会影响一辈子”,让你越听越慌,肯定是“大师”;真助人者会说“你的情况很常见”“我们一起试试这些方法”,让你觉得“有希望”。
3. 看他“有没有资质”:正规的心理咨询师,会有“国家二级/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心理治疗师资格证”等资质,也会告诉你自己的受训背景(比如“我擅长认知行为疗法,曾在XX机构受训”);而“大师”只会说“我是资深分析师”“我有很多成功案例”,却拿不出任何资质证明。
五、写在最后:心理行业需要“陪走夜路的人”,不是“喊狼来了的人”
心理学从来不是“玄学”,也不是“焦虑生意”。它的价值,是帮你在困惑时看清方向,在难过时找到支撑,在压力大时学会调整——就像小夏遇到的李医生,没有说过一句吓人的话,没有推销过一节课程,只是用简单的方法,帮她走出了失眠的困境。
那些制造焦虑的“大师”,就像站在路边喊“前面有狼”的人,不是真的想帮你避险,只是想让你慌不择路地冲进他们的“收费小屋”。而真正的心理助人者,是那个默默陪你走夜路的人,手里拿着手电筒,对你说:“别怕,慢慢走,前面快到亮处了。”
心理行业的健康发展,不需要“喊狼来了的大师”,需要更多“陪走夜路的人”。如果你正在经历困扰,别被“术语”吓住,别被“恐慌”裹挟——找一个愿意听你说话、给你实用方法的人,你的烦恼,值得被认真对待,而不是被当成“赚钱的素材”。
来源:爆头阁vq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