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儿深夜收到朋友微信,甩来张中年男人的证件照:“帮我看看这人面相,有没有啥问题” 我点开图,第一反应是——这嘴唇怎么像随时准备吹蜡烛?上唇往前撅,下唇往两边扯,嘴角往下耷拉着,连眼神都跟着抿成了条细缝。“他说话是不是特冲?”我问。 朋友秒回:“不知道,只知道他
前儿深夜收到朋友微信,甩来张中年男人的证件照:“帮我看看这人面相,有没有啥问题” 我点开图,第一反应是——这嘴唇怎么像随时准备吹蜡烛? 上唇往前撅,下唇往两边扯,嘴角往下耷拉着,连眼神都跟着抿成了条细缝。
“他说话是不是特冲?”我问。 朋友秒回:“不知道,只知道他diss某哥哥,粉丝都冲到单位了,搞得很麻烦!”
得,这典型是“吹火嘴”面相犯了事儿——嘴型先于语言“攻击”,话没出口,火气先窜出来了。
一、先搞懂:啥是“吹火嘴”?别光看字面,要看“动起来的嘴”!
很多人以为“吹火嘴”就是“嘴唇厚”或“嘴角下垂”,错了!关键是“动态唇形”——
静态时:上唇微微前突,下唇松弛往两边散,嘴角自然往下撇,像没拧紧的水龙头;动态时:说话/发脾气时,嘴唇会不自觉“嘬起来”,像在吹一口没灭的烟头,甚至能吹出小气旋;连表情都跟着“带火”:哪怕只是听人说话,他嘴角都像挂着半团没发出去的火气。小时候有个卖卤煮的摊贩,就是标准吹火嘴。别人买卤煮,她一边舀汤一边吐槽:“现在的年轻人真不会过日子,买杯奶茶要三十,我当年五块钱能吃三碗卤煮!” 嘴唇撅得能挂住个油壶,我刚想接“您卤煮也好吃”,她补刀:“别跟我提那些花里胡哨的,不如我这卤煮实在!” 得,一句话把我噎得差点把卤蛋咽下去——这嘴型,天生带“怼人buff”。
二、吹火嘴的“隐藏属性”:不是嘴毒,是“情绪先跑在了话前面”
我问过一位研究面相的老先生,他说:“吹火嘴的人,情绪管理是‘急性子’——心里稍微有点不爽,嘴唇先撅起来‘放气’,话跟着就冲了。” 就像我朋友说的那个diss偶像的男人:
他未必真的多讨厌那个偶像,只是看到“粉丝狂热”的样子,心里莫名烦躁;烦躁没压住,嘴唇先“吹火”,话就变成了“人身攻击”;事后他可能也后悔,但“嘴比脑快”已经成了习惯。我想起公司以前的一个同事,也是吹火嘴。有次开会讨论方案,她听完别人的想法,嘴唇一撅:“这也太扯了吧?跟我家猫踩键盘写的一样!” 全场瞬间安静,后来方案没通过,她还抱怨“大家都不懂我”。吹火嘴的人,往往没意识到: 你的“情绪先跑”,已经把别人的热情吹灭了。
三、不是“嘴毒该遭报应”,是“习惯成了面相”——吹火嘴能改吗?
朋友问我:“这人是不是天生招人烦?” 我摇头:“面相是‘习性’刻在脸上的痕迹,不是天生的判决书。” 吹火嘴的人,大多是长期“压抑情绪”或“习惯性反驳”导致的:
比如小时候被父母要求“不许顶嘴”,长大后情绪没处发,只能通过“撅嘴吹气”释放;或者总怕“被忽视”,说话故意带刺,用“攻击性”刷存在感。那能改吗?分享几个小方法,帮吹火嘴“熄灭火”:
说话前先“闭紧嘴”:哪怕想怼人,先咬一下嘴唇,把“火气”咽回去半秒;练习“微笑唇”:每天对着镜子练“嘴角上扬”,哪怕假笑,慢慢也会变成习惯;写“情绪日记”:把想吐槽的话写下来,别立刻说出口——写着写着,你会发现“其实没那么生气”。最后想说:吹火嘴不是“恶”,是“没学会怎么温柔”
其实吹火嘴的人,大多内心敏感——
他们吐槽偶像,可能是怕“粉丝的狂热”淹没理性;他们怼人,可能是怕“自己的意见”被忽略;他们像带刺的仙人掌,不是想扎人,是想保护自己。下次遇到吹火嘴的人,别急着怼回去——你可以递杯温水,说“先喝口茶,慢慢说”。 毕竟,面相是镜子,照出的是我们没学会的“温柔”。
本账号坚持每天17:30日更,包含的品类比较多,但是每天讲什么内容目前没有规律,属于想写啥写啥,如果你感兴趣,相当于每天在开盲盒,没准就是你想要的干货。
不想错过的,记得点赞、收藏、加关注!
来源:蓝酒的易学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