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进西贝,降价的事已经炸锅。消息刚传到朋友圈,不吃饭都要凑热闹,感觉像赶集。门口队伍倒没见多长,本以为少说也有点重新堵车的架势。走进去,菜单上,随便贴一页新价格,打印纸,胶水还没干透,看着像临时工赶出来的。早前那套“罗永浩套餐”,热搜多天,原来真的是降价了,但
一进西贝,降价的事已经炸锅。消息刚传到朋友圈,不吃饭都要凑热闹,感觉像赶集。门口队伍倒没见多长,本以为少说也有点重新堵车的架势。走进去,菜单上,随便贴一页新价格,打印纸,胶水还没干透,看着像临时工赶出来的。早前那套“罗永浩套餐”,热搜多天,原来真的是降价了,但一看——13道菜,7道降了价。羊排下了20块,葱香烤鱼缩水10块,合着663元变598元。算了下,降幅也就一成。明明江湖传闻说要砍百分之二三十,这怎么着也不是大甩卖。
摸着钱包,本来想在西贝抄一把底。点餐的时候,菜单价格排成两队,有的没动,有的能便宜几块。服务员眼神里有点懵,说公司刚下政策,自己也搞不清哪道降了多少。还有客服,根本不报具体降价幅度,官方话术都是一板一眼,让扫码自己查。点开西贝公众号,能看见新价格,还能预约点餐。专门查了一遍,降价的菜基本都降得很有限,热门菜,羊排算得上明显点,胡麻油炒鸡蛋降得最多,43块直接跌到33块,很多菜降了两三块,整体才降低不到一成,网友当初喊的“再降50%都有钱赚”,看来有点太乐观。
点过餐,端上桌。心里盘算,降价少点又有点心里不平衡。网上刷一眼评论区,西贝这波口碑没见起色:“不会再吃”“再降也不香”。吐槽毛豆馒头4块一个,米饭也贵,一碗两块都让人直呼划不来。降价出来,评论底下最多的就是“贵”字,不少老铁觉得降了价连量好像也有点缩水。有人话说得直接,面鱼鱼从59元变成45元,分量却明显少了,黄米凉糕下场一样,网友反复问量是不是缩水。问客服,态度倒挺好,说“会跟进”,但一线的具体情况也解释不上来,有点“爱莫能助”那味。
这波降价效果,其实又说不上来有啥直接作用。走访门店那天,中午时分刚过去,正饭点,到店一看,空位依旧不少,没见以前“满座等位”的架势。对面那几家一味一诚、米村拌饭,早就开始排队人头攒动。西贝门口,服务员一边招呼,一边自己盘算,人流没明显回升。店员还在用假期、天气打圆场。国庆第一天,大家出门玩,或许客流变少,但实际情况大家心知肚明。近期闹出的“预制菜”“贵价门”,实打实有点影响门店生意。
贾国龙说过,餐饮业最大冤案,其实就是大家说西贝贵。当罗永浩吐槽西贝“贵”“预制菜”,贾国龙直接开发布会回怼,还上了热搜。把“罗永浩菜单”全公开,买单不合口味能退钱,摆出诚意。结果真到门店里,这套“罗永浩套餐”还真的挂牌降价,但降得也就那么回事,大家伙心里还是在盘算钱袋子。
降价不等于回流,相信这一点很多人心里明白。怎么吸引客人?光降几块钱不行,服务得跟上。实际在门店里,发现员工最近的服务真有提升。上茶水,送瓜子、零食、粥,免费招待,这一点不少顾客点赞。降价政策接连落地,店里员工说还在慢慢调整,问后续有没有更多动作,答复是“没通知”。西贝这阵子其实已经感受到压力,门店生意不再风光,主动想调整。网友看法更直接:“再便宜十块都不一定常吃”,关键在那一口实惠,也在那一份诚信。
比起降价,餐饮这行更拼的是品牌形象。西贝、海底捞、阿甘锅盔,全都在抢市场,竞争一天比一天卷。普通人吃一顿饭,性价比越来越重要,大家习惯了比一比打折、拼团、霸王餐。门店降价能不能吸引新群体,关键还要菜好吃、服务好。眼下说降价能救场,未必。更多人其实盯着后续:是品质提升了,还是服务变周到了,才可能让顾客坐下。像罗永浩套餐这种“明星效应”,口碑一旦没跟上,抵扣不了价格带来的压力。
西贝这波调整,属于被时代推着走。价格体系、品牌形象、网友风评,到底怎么就搭建出一个新的餐饮“护城河”?一面价格下探,一面品质跟进,其实才有可能在竞争里活得更久。回头看一眼这几年外卖、拼团、网红门店爆火,每个品牌都在“自我改革”,谁能率先完成升级,谁才敢笑到最后。
刚刚发生的这一切,像一场直播。降价出新,顾客变得挑剔,品牌方压力山大,平台热搜天天刷,身边熟人都在讨论。像西贝这样的大厂,风向一变,调整速度快,吸收建议快,敢于面对问题,已经不算慢。但一道羊排卖的价格,毕竟还是得跟顾客的钱包对话。未来餐饮怎么走,拼的是信誉,也是实惠和用心。看着菜单变化,谁都会感慨一句,时代真的变了。降价不是终点,是一道开始,谁家创新、服务、品质一起跟上,谁家才真正站得牢。
文章仅为新闻事件探讨,内容以实际采访和走访为依据。如有表述不妥或涉及侵权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处理。尊重专业精神,倡导正能量,期盼大家留言点赞关注,让我们一起见证餐饮市场的每一次变化。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来源:萌宠狂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