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家孩子上课总坐不住,屁股像长了钉子,还老打扰同学”“写作业注意力超不过 5 分钟,一会儿玩橡皮,一会儿发呆”“说了无数次的规矩,转头就忘,脾气还特别急”…… 面对孩子这些 “不听话” 的表现,很多家长第一反应是 “孩子太调皮”“管教不到位”,却可能忽略了一
“我家孩子上课总坐不住,屁股像长了钉子,还老打扰同学”“写作业注意力超不过 5 分钟,一会儿玩橡皮,一会儿发呆”“说了无数次的规矩,转头就忘,脾气还特别急”…… 面对孩子这些 “不听话” 的表现,很多家长第一反应是 “孩子太调皮”“管教不到位”,却可能忽略了一个隐藏的健康问题 ——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也就是常说的多动症。
据《中国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防治指南(2023 年版)》数据显示,我国 6-12 岁儿童 ADHD 患病率约为 6.4%,意味着每 16 个孩子中就可能有 1 个受其影响。但由于家长对疾病认知不足,ADHD 的就诊率不足 10%,很多孩子的问题被长期误判为 “性格问题”,错过最佳干预时机,甚至影响学业、社交与心理健康。
一、别混淆!孩子 “调皮” 和 ADHD,差别其实很明显
很多家长分不清孩子正常的 “活泼好动” 和 ADHD 的 “异常行为”,其实两者在目的性、持续性、场合性上有本质区别,可通过 3 个维度快速判断:
从注意力表现来看,正常调皮的孩子对感兴趣的事(比如看动画、玩积木)能专注 30 分钟以上,只是面对不喜欢的事(比如写作业)容易分心;而 ADHD 孩子无论做什么都难以专注,哪怕是喜欢的游戏,也常常中途放弃、频繁切换,做事还总丢三落四,比如忘带作业、弄丢文具。
在多动冲动表现上,正常调皮的孩子玩闹有分寸,在课堂、图书馆等需要安静的场合能克制自己,不会影响他人,而且冲动之后能听进去劝告、及时改正;ADHD 孩子却总是坐不住、手脚不停,比如转笔、抖腿、频繁离座,就算在安静场合也忍不住喧哗、打扰他人,还容易冲动易怒,常因小事哭闹、打人,根本听不进劝告。
再看行为影响,正常调皮的孩子虽然偶尔淘气,但不会影响学业进度(成绩相对稳定),也能正常和同伴玩耍、建立友谊;ADHD 孩子则成绩波动大,常因分心漏题、拖延导致成绩下滑,还难以和同学建立长期友谊,容易因冲动引发冲突、不会合作,甚至会出现自卑、厌学等情绪。
如果孩子的 “坐不住、爱走神” 持续 6 个月以上,且在家庭、学校、课外班等多个场景都出现,同时已经影响到正常学习和社交,就需要警惕 ADHD,而非单纯认定是 “调皮”。
二、ADHD 不是 “孩子故意的”,这些原因家长要了解
很多家长误解 ADHD 是 “家教差”“孩子故意捣乱”,其实这是一种与大脑发育相关的神经发育障碍,背后有明确的科学原因,并非孩子 “不听话”:
大脑发育差异:ADHD 孩子的大脑前额叶皮层(负责注意力、冲动控制、计划能力)发育比同龄孩子慢 2-3 年,这就导致他们难以集中注意力、克制冲动,就像 “大脑里少了个‘刹车’”,不是主观上不想控制,而是生理层面暂时不具备足够的控制能力。
遗传因素占主导:研究发现,ADHD 有明显的遗传倾向 —— 如果父母或兄弟姐妹有 ADHD,孩子患病的概率是普通孩子的 5-8 倍,遗传贡献率约 75%,远高于 “家教” 等环境因素,也就是说,ADHD 更像是一种 “会遗传的发育特点”,而非 “管教不当的结果”。
环境因素可能诱发:孕期吸烟、饮酒、早产、低出生体重,以及童年长期接触电子产品(每天超过 2 小时)、睡眠不足(6-12 岁孩子需 9-11 小时睡眠,不足者易多动)、家庭氛围紧张(频繁争吵、过度打骂)等,可能会加重 ADHD 症状,但并非引发 ADHD 的根本原因,不能简单把孩子的问题归咎于这些外部因素。
需要明确的是:ADHD 不是 “孩子懒”“故意对抗家长”,也不是 “长大了就会好”—— 约 50% 的 ADHD 儿童成年后仍会有注意力不集中、冲动的问题,影响工作效率(如频繁换工作、拖延任务)、人际关系(如沟通不畅、容易起冲突),因此早期干预至关重要。
三、发现孩子可能有 ADHD?别慌,这样做才正确
很多家长因 “怕孩子被贴标签”“觉得 ADHD 是‘精神病’” 而拒绝就医,反而耽误了干预时机。其实,ADHD 和 “感冒、近视” 一样,是可干预、可改善的疾病,科学处理可遵循以下步骤:
第一步:先找专业医生,避免 “自行判断”
不要通过网上测试、邻居建议就给孩子 “贴 ADHD 标签”,正确做法是带孩子到正规医院的儿科、儿童保健科或精神心理科,由医生通过三步确诊:首先,医生会观察孩子在诊室的表现,比如是否坐得住、能否配合问答;其次,会让家长、老师填写《ADHD 评定量表》,全面了解孩子在家庭和学校的真实情况;最后,通过检查排除甲状腺功能异常、视力听力问题、焦虑症、自闭症等可能导致 “多动分心” 的疾病,避免误诊。
第二步:科学干预,“药物 + 行为训练” 结合效果最好
确诊后,医生会根据孩子年龄(6 岁以下以行为训练为主,6 岁以上可结合药物)、症状严重程度,制定个性化方案,家长无需 “谈药色变”:
行为训练:家长可通过 “正向激励” 帮孩子建立规则 —— 比如孩子专注写作业 20 分钟,就奖励 10 分钟游戏时间(而非批评 “又分心了”),用积极反馈强化孩子的专注行为;学校方面,可请老师配合 “分段任务”,比如把作业拆成 “先写 10 道题,再休息 5 分钟”,降低孩子的专注压力,让他们更容易完成任务。
药物治疗(需医生指导):对于中重度 ADHD 孩子,医生可能会开具安全的处方药(如哌甲酯、托莫西汀),这些药物能帮助调节大脑神经递质,改善注意力、减少多动。需要强调的是,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安全性有保障,不会导致 “成瘾” 或 “影响智力”,反而能帮孩子跟上学习节奏,减少因 “总犯错被批评” 带来的心理压力。
家庭支持是关键:家长要避免 “打骂指责”,比如不说 “你怎么这么笨”“故意气我” 这类否定性语言,多关注孩子的优点,比如 “今天比昨天多专注了 5 分钟,很棒”;同时减少孩子电子产品使用时间,保证充足睡眠,营造轻松和谐的家庭氛围,这些都能辅助改善 ADHD 症状。
四、家长常见误区:别让错误认知耽误孩子
最后,纠正几个家长对 ADHD 的高频误区,避免因误解影响干预:
误区 1:“ADHD 是‘天才病’,不用治”?错!虽然有些 ADHD 孩子在创造力、思维活跃度上有优势,但如果不干预,注意力缺陷会让他们 “难以把天赋落地”—— 比如想法多却无法完整执行,反而浪费潜力。科学干预不是 “抹杀天赋”,而是帮孩子 “聚焦天赋”。
误区 2:“吃药会让孩子变‘呆滞’”?错!科学用药的目的是 “帮孩子找回注意力”,让他们能正常听课、完成作业、和同伴玩耍,不会让孩子失去活泼本性。反而,当孩子能顺利完成任务、减少被批评的次数后,自信心会增强,性格会更开朗。
误区 3:“长大了自然会好”?错!约 50% 的孩子成年后仍受 ADHD 影响,早期干预(6-12 岁是黄金期)能让症状改善更明显,降低成年后出现工作、社交问题的概率,相当于给孩子的未来 “提前铺路”。
孩子 “坐不住、爱走神” 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长把疾病当 “调皮”,用错误的方式对待。如果发现孩子有异常,及时带孩子找专业医生评估,用科学的方法干预,才能帮孩子发挥潜力,健康成长。记住:ADHD 不是孩子的 “缺点”,而是需要家长和医生一起帮孩子跨越的 “小障碍”。
提示:本文内容仅供科普参考,具体需由专业医生评估,建议及时就医,避免自行判断延误干预时机。
来源:贝拉育儿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