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部电视剧,讲述的便是以“李大本事”为核心的主人公,带领着被忽悠来的战友,组建了一支没番号的县大队(后改建为独立团),在敌占区浴血奋战的故事。
2011年,一部继《亮剑》之后的传奇抗战剧—《永不磨灭的番号》,顺利问世!
这部电视剧,讲述的便是以“李大本事”为核心的主人公,带领着被忽悠来的战友,组建了一支没番号的县大队(后改建为独立团),在敌占区浴血奋战的故事。
在《永不磨灭的番号》大结局中,李大本事带领的独立团为阻击日军,掩护主力部队转移,最终全员牺牲的场面,给无数人留下珍贵记忆。
时至今日,我都还记得李大本事的那句话:媳妇,你在天上看着,你男人就是万夫莫敌的吕布!
当然,饱受诟病的“手榴弹炸飞机”,也出自这部电视剧,但是实际情况是,手榴弹爆发的火焰,引燃了原本就漏油的日机,从而引发爆炸。
今天,我们主要来说一说,在李大本事独立团担任营长的陈峰。
他原先就是在国军部队当连长,自己在下乡抓壮丁时,也表明身份:隶属于国民革命军冀察决死一纵队,也就是原先的98军。
那么,问题就来了,这个冀察决死一纵队,究竟是什么来头?在真正的抗战历史上真的有出现过吗?
其实,在抗战历史上,根本就没有这支部队,但是经过我一番资料收集,依然可以找到两处历史原型;其中有一处历史原型,还是国民党学习我党战术,专门发展的武装部队。
首先,说第一处历史原型,那就是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我相信大多数人压根都不知道,甚至连山西本地人也不例外。
1937年9月,毛主席高瞻远瞩地指出:“山西势必成为华北的特殊局面,这根本的是因为有八路军,其次是阎锡山和我们合作。由于两个力量的结合,将造成数百万人的游击战争。”
所以,早在1937年8月1日,我党和山西军阀阎锡山达成军事合作,共同组建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并隶属于山西新军。
最开始,这支青年决死队兵力不过1500人,但是随着根据地的发展,不少穷苦百姓毅然选择参军入伍,为国杀敌建功。
后来,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队伍一度扩充到六万人,下辖4个决死纵队、1个工人武装自卫队等武装力量,合计9个旅50个团,总兵力达到7万人。
虽然,这支部队是我党和阎锡山共同组建的部队,但是里面的政工干部、政治委员,基本上都是共产党员,而且在决死队内部还普遍建立了我党基层组织。
所以说,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实际上也是我党领导的地方抗日武装,帮助八路军和国民党军开辟敌后根据地、组织发动群众的同时,也起到抗击日军的作用。
1940年,晋西事变后,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旗下纵队,均脱离原本编制,加入八路军序列,而后参与了百团大战等战役。
然后,再说第二处历史原型,那就是陈峰所属的决死纵队,因为是在日占区活动,很有可能就是国民党的敌后游击部队。
其实,很多人以为,抗战时期只有我军在打游击战,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国民党也在抗战期间组建了庞大的游击部队。
其实,自从国民党军在正面战场一路挫败后,可以说是损兵折将、丢盔卸甲、花费巨资筹建的精锐德械师,也最终在南京保卫战中几乎覆没。
所以,国民党便把目光放入敌后,他们也想学习我军游击战术,特别是《论持久战》的伟大思想:“敌退我进,敌疲我扰,”令国民党高层十分看好。
1938年冬季,蒋氏在南岳军事会议上,要求国民党军执行新的抗战策略:政治重于军事,游击战重于正规战,用三分之一的力量于敌后。
所以说,因为第二次国共合作,国民党便提出让我党教授游击战术,帮忙培训游击人才,而后筹办了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
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一共办了3期,为国民党培训了3000余名游击干部!
随后,国民党在敌后的游击部队(包括游击正规军和地方游击队)数量,从1938年的81万人,到1940年达到高峰,光游击正规军就有83万人,而地方游击部队数量却逐年下降。
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国民党在敌后战场的游击部队,保留规模还维持在117.9万人。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游击部队已经建立起冀察游击区(这里说到的便是陈峰的冀察决死一纵队),苏鲁游击区晋绥游击区,豫鄂皖边区,浙西游击区,海南游击区等多个抗日敌后根据地。
不过,国民党和我党对待游击部队的理念完全不同,国民党强调敌后武装必须是正规建制部队,而我军则更注重化整为零,分散兵力,分散做群众工作。
其实,国民党游击部队在敌后,并没有充分发挥和人民群众的联系,反而是加重对百姓的资源掠夺,比如《永不磨灭的番号》里面的“强制征兵”,以及抢夺粮食、财产等。
当时,国民党高级将领徐永昌,曾经在自述日记里写道:伤兵,交通,游击队为今之三害。
反观我党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武装,因为遵从八路军各项纪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和人民群众关系十分融洽,各种区小队、县大队等敌后武装,在日占区疯狂建立。
我党的抗日游击队,兵源也从不担心,老百姓都愿意主动送孩子参军,和国民党游击部队的强制征兵,完全就是两码事!
1938年10月,国内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日军放弃正面战场大规模进攻,转而对日占区的游击部队进行扫荡,重点目标就是我党领导下的游击部队。
但是,就在我军敌后游击队,和日军展开反扫荡作战的时候,国民党的游击部队,却出了批量式的“叛国投敌”。
其中,最出名的便是叛徒何行健。
1939年,担任国民党忠义救国军副总指挥,兼任第一纵队司令的何行健,率部5万人在苏南,向汪伪政权投降。
这也是自1937年卢沟桥事变以来,首个公开投敌的国民党高级将领,而后被军统刺杀。
经过粗略统计,被日军和汪伪政权收编的国民党游击部队(其实还是属于正规军),就高达60余万人,他们就帮着日军来扫荡袭击我军敌后根据地。
说实话,国民党的游击部队,就是一群由当地团练,土匪,军阀构成的杂牌部队,也可以说是贴着国民党招牌的“地主武装”!
来源:小松历史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