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见林必菊,一头干练的短发,胸前佩戴着党员徽章,正在位于黔西南州兴仁市红军长征海河战斗纪念碑前,为游客讲解红军在海河战斗中的英勇事迹。
初见林必菊,一头干练的短发,胸前佩戴着党员徽章,正在位于黔西南州兴仁市红军长征海河战斗纪念碑前,为游客讲解红军在海河战斗中的英勇事迹。
“因地制宜,将红色文化转化为村子发展的强大动力。”从2013年担任兴仁市海河村村干部开始,林必菊便立下目标:要积极团结村“两委”和党员群众,结合红色文化发展特色产业,蹚出了一条适合海河村发展的路子。
十多年来,她以脚踏实地的干劲和为村里带来实实在在的变化赢得村民信任,2016年当选为村委会主任,2022年又被推举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筑牢“红色堡垒”聚人心
“农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作为“领头雁”,林必菊深知,一个强有力的党组织是乡村发展的引擎。
在加强党支部建设方面,她既有“土办法”,也谋新思路,全力让村党支部强起来、活起来。
通过打破传统选人规则,积极从优秀青年、致富能手、返乡创业者中发展党员,为党组织注入新鲜血液;同时大胆选用有能力、有担当的骨干进入村“两委”,进一步优化班子结构,提升整体战斗力。
李应德是海河村培养的后备干部,他于2024年毕业于贵州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能熟练使用剪辑短视频,曾在互联网平台开设账号直播。李应德积极发挥专业所长,助力村农特产品销售等,因表现优秀,2025年7月被任命为海河村专业化管理干部。
林必菊还通过组建“1+7+N”的干部队伍(即1名党支部书记,7名“两委”班子,N名人民调解员),构建由网格员、村干部、“两代表一委员”、志愿者、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部门下沉力量资源等网格化服务管理团队。
班子强了,关键还要能“打仗”。
为推动建立健全村级职责分工与议事协调机制,林必菊明确村党组织、村委会等各方责任,严格落实民主集中制。定期召开的“两委”联席会、村民代表会议,集体商议村级大事,形成“分工明确、责任到人、高效协作”的工作格局,确保各项政策在海河村扎实落地。
用活“红色资源”促发展
海河村有着深厚的红色基因,是红军长征海河战斗遗址所在地。
立足这一特色资源,林必菊带领村“两委”集中力量把红色文化转化为发展优势,做活“红色旅游 ”文章。
在保护海河战斗遗址的基础上,积极争取项目支持,2018年以来,海河红军长征遗址分别被列为省级革命文物保护单位、左右江革命老区建设单位、全省首批28个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试点。村里陆续建成纪念广场、纪念碑、红军亭、陈列室和红军路等一系列设施,让红色旧址焕发新颜。
前几年,海河村村民侯森严在外地开挖掘机,妻子在县城摆摊卖水果,家里三个孩子上学,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村里依托红军革命战斗遗址发展乡村旅游后,需要完善配套基础设施、改造升级旅游道路,在林支书的动员下,我便返乡参与家乡建设。”如今,侯森严每天收入约600元,日子越来越好了。
林必菊还在村里办起了大众消费食堂,推出“忆苦思甜饭”“红军饭”等特色餐,吸引广大游客前往体验,海河村也成为远近闻名的红色打卡地。
游客越来越多,林必菊更加坚定了依托红色文化这一抓手推动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依托当地悠久的接红桃种植传统,林必菊积极引导村民改良品种、扩大规模。全村接红桃种植面积达5000多亩,年产量超千万斤。一方面推动红桃销售,另一方面,林必菊还带领村民朝着桃子酿酒深加工发展。
林必菊鼓励村民多元发展,种植烤烟、薏仁米、生姜、辣椒等经济作物,成功动员本乡能人返乡创业,兴办薏仁米加工厂、生姜加工厂等小微企业,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在林支书的带领下,在外务工回村的人多了,产业也发展起来了,农产品不仅零售给游客,还统一收购拿出去加工。”海河村村民孙志忠告诉记者,红色旅游不仅提升了海河村的知名度,也为群众带来就业机会和稳定收入。
系紧“红色纽带”树新风
作为村里的“当家人”,为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林必菊身体力行,以身示范,带头走村入户向群众宣传乡风文明建设政策,并鼓励村里评选的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等先进典型树立榜样,带头做到家和睦邻、诚信友善,抵制高价彩礼、铺张浪费等不良风气。
村里刘婆婆与年幼的孙女相依为命,为了方便照顾祖孙俩,林必菊把祖孙俩接到自己家中照顾,无微不至,这一住便是三年,不是亲人胜过亲人。
“我会向林支书看齐,继续用心经营家庭,用真诚对待邻里,主动关心孤寡老人,带动姐妹们互帮互助,带动邻里一起做好移风易俗。”被评为“好媳妇”的海河村村民王艳说。
林必菊还在村里组建了由30余名爱心妇女参与的“爱心妈妈”“贴心闺女”志愿服务队,采取分片包干、定期走访,节日慰问等方式开展未成年人、留守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关心关爱行动。
“她经常来看望我们。”说起林必菊,村民郑大爷竖起大拇指连连称赞。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张良胜
编辑 晏惠轩
二审 张齐
三审 孙晓蓉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