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江县:联农带农 “日”进 “四金”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9 22:55 1

摘要:金庄坝区的稻穗在阳光下泛着金色光泽;焕和村露营基地里,土家姑娘正为游客介绍傩戏文化;鸟溪村加工车间,加工好的天麻系列保健品走进千家万户……9月的铜仁市德江县,山间田野和乡村工坊,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金庄坝区的稻穗在阳光下泛着金色光泽;焕和村露营基地里,土家姑娘正为游客介绍傩戏文化;鸟溪村加工车间,加工好的天麻系列保健品走进千家万户……9月的铜仁市德江县,山间田野和乡村工坊,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近年来,德江县立足县域实际,通过以“租金”唤醒沉睡土地,以“薪金”稳住就业民生,以“资金”壮大特色产业,以“股金”共享发展红利的“四金”联农带农模式,构建起“农户得实惠、产业能发展、乡村添活力”的共赢格局。

德江县天麻露生产线。

流转土地收租金

群山环绕间,德江县不少村落曾面临的耕地碎片化困境,成了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拦路虎”。

如何破题?随着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深化,德江县创新“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模式,通过土地确权、流转、托管三步走,将22个乡镇(街道)的4.6万亩零散耕地整合为连片产业基地,实现从农户“单打独斗”到乡村产业“集群发展”的转变。

在合兴镇,200余户农户将3000多亩坡地流转给高粱种植企业,不仅每亩每年能稳稳拿到600元固定租金,企业还优先雇佣流转土地的农户参与种植、管护,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挣到双份收入。

类似的蜕变,也发生在桶井乡。曾经沿江闲置的120亩地块,如今被打造成柑橘采摘园。“现在每年拿租金,还能来打工,比啥都强。”村民安广富满脸笑意。

一笔笔“旱涝保收”的租金,不仅让“沉睡”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更给农户吃下了增收“定心丸”,成为家庭收入的“稳定器”。

肉牛养殖场。

就近就业获薪金

“以前在外打工,一年回不了一次家,孩子见了我就躲。现在到镇上的工坊上班,走路10分钟就到了,每月能挣3500元,也有陪孩子、照顾家的时间了。”楠杆乡村民郑白珍对自己现在的生活心满意足。

近年来,德江县依托天麻、白茶、麻糖水等特色产业,在22个乡镇(街道)建成加工、电商、文旅等强村富民工坊53个,发展项目175个,一个个小工坊成为村民增收的大平台。

在共和镇电商直播工坊里,由村民组成的直播团队每天对着镜头,热情地推介德江农特产品,订单源源不断。“现在每月能拿到4000元左右,不用外出奔波,还能为家乡特产代言,特别有成就感。”一位直播团队成员说。

每到采茶季,煎茶镇的茶叶工坊就迎来了最热闹的时候。每天有近800名茶农穿梭在茶园与工坊间,忙着采茶、制茶。仅这一季,工坊发放的劳务资金就超500万元。

从“背井离乡谋生计”到“家门口就业增收”,德江县用一个个工坊搭建起就业桥梁,让“薪金”成为村民增收最直接、最实在的支撑。

合兴镇红高粱丰收。

育强产业增资金

产业兴,则乡村兴。产业是稳底盘、促增收的“压舱石”,更是激活村集体经济、带动农户致富的引擎。

锚定产业方向,德江县将天麻纳入“一主两辅”核心产业布局,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三级联动模式,调动农户种植积极性,每年投入千万元专项奖补资金,从种苗供应、技术指导到田间管理全程护航,让天麻种植从“零星散种”走向“规模发展”,产量逐年攀升。

既要种得好,还要卖得了。自天麻被列入药食同源目录,德江县抢抓发展机遇,按照“建示范基地、育龙头企业、延产业链条、创区域品牌、拓国内外市场”的发展思路,不断创新研发,天麻酒、天麻露、天麻冻干等一系列深加工产品走向市场。

如今,天麻产业已构建起种植、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格局,年产值近6亿元,为村集体经济注入产业发展资金超8000万元,成为带动一方振兴的支柱产业。

德江县还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禀赋,推动白茶、肉牛等主导产业齐头并进,推动“一业兴”带动“业业旺”。

利益联结分股金

“这次分红大会我们村分了2万块钱,产业路子走对了,村集体经济也增加了。”青龙镇场口社区党支部书记田超拿着分红清单,难掩喜悦。

乡村振兴,既要做大产业“蛋糕”,更要分好收益“蛋糕”。如何放大集体经济收益的辐射效应?如何规范分配管理?如何凝聚发展合力?德江县给出的答案是:以抱团发展为路径,以健全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更多群众。

为此,德江县研究制定村级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指导意见,明确分配原则与方向,推动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等各类经营主体共享发展红利,实现多方共赢。

在平原镇,强村富民集体经济发展有限公司2024年度效益分红现场格外热闹。该公司采用“4321”分配模式,其中上堰村凭借债权股与资金股,一举分得7.16万元;泉口镇天麻合作社探索出“合作社占股40%、村集体占股20%、农户占股40%”的分配机制,去年仅一次分红就覆盖120户农户……

“这样的分红模式,打破了企业赚大头、农户赚小头的传统格局,让村民从产业发展的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受益者,真正实现产业发展我受益、乡村振兴我出力的良性互动。”德江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数据是最有力的见证:2024年,德江县22个强村富民公司累计发放经营性分红600万元,可发放村干部奖励性补贴 151.3 万元,集体经济“蓄水池”越蓄越满,带动作用持续凸显。

德江县“四金”模式用一笔笔实实在在的收益,让乡亲们的钱袋子鼓起来,脸上的笑容多起来,乡村振兴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覃宇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华姝

编辑 孙蕙

二审 张齐

三审 孙晓蓉

来源:天眼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