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秋九月,硕果盈枝,一场属于龙江大地的科学盛宴正激情绽放!今年9月,是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实施后的首个全国科普月,当“科技改变生活 创新赢得未来”的号角在哈尔滨吹响,2025年黑龙江省首个全国科普月主场活动正式启幕,也拉开了全省千余场特色科普
“高校星火馆”代表点亮科学之光。
杜善义
杜善义
李坚
李坚
杨德森
杨德森
段广仁
段广仁
科技小院培育的平菇。本报记者 李巍摄
龙江科普前沿讲堂走进七台河。
龙江科普前沿讲堂走进七台河。
哈工大航天馆。
哈工大航天馆。
极地科普活动。
极地科普活动。
球幕影院公益放映《海龟奇幻之旅》。 图片由黑龙江省科技馆提供
“科学运动会”让孩子们在运动中“涨知识”。 图片由黑龙江省科技馆提供
绥滨科普大篷车进校园。
◎编者按
金秋九月,硕果盈枝,一场属于龙江大地的科学盛宴正激情绽放!今年9月,是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实施后的首个全国科普月,当“科技改变生活 创新赢得未来”的号角在哈尔滨吹响,2025年黑龙江省首个全国科普月主场活动正式启幕,也拉开了全省千余场特色科普活动的精彩大幕。
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作为省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联动36家成员单位,汇聚省级学会、市(地)科协、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科普教育基地、地方科技馆、科技小院等各方力量,以“1+1+8”架构为支撑,将科技创新成果展示、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弘扬、群众性科普活动深度融合。
从龙江科普前沿讲堂的智慧碰撞,到科普场馆联合行动的沉浸式体验;从科学文化进基层的暖心传递,到中俄科技人文交流的跨界对话,千余场活动如星火燎原,推动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密切协同,在龙江构建起全领域行动、全地域覆盖、全媒体传播、全民参与共享的科普生态。
这不仅是一场科学普及的盛宴,更是一次科学精神的传承与创新力量的迸发。它让前沿科技走出实验室,让科学知识走进寻常百姓家,以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为中国式现代化龙江实践注入澎湃动能,让创新的种子在黑土地上生根发芽,点亮龙江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
□王思琦 本报记者 彭溢
院士亲切寄语 激发全社会参与科普热情
四位扎根龙江的院士,为黑龙江省首个全国科普月送上亲切寄语。院士对科普事业的殷切期望与深情嘱托,成为激励全省科技工作者投身科研与科普事业的强大力量,为龙江科技强省建设筑牢智力根基。
杜善义 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
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源泉,科普是滋养创新的“沃土”,为科技创新提供人才基础。二者缺一不可,共同为国家和社会的创新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李坚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林业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名誉院长
科普是衔接科技创新与社会需求的桥梁。期待广大科技工作者勇当科普“排头兵”,以科研人的严谨态度和传播者的智慧巧思,将前沿理论转化为通俗表达。
杨德森 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
希望更多青年科技工作者加入探索海洋、科普海洋的队伍,讲好海洋故事、传播海洋知识,为我国海洋强国建设贡献龙江力量、书写青春答卷。
段广仁 中国科学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
愿大家主动投身科普浪潮,将前沿科技知识传播开来,激发更多人对科学技术的热爱,让科技之光照亮龙江每一个角落。
汇聚创新应用成果 共绘振兴发展新篇
九月的哈尔滨,科创动能澎湃。11日,在2025年黑龙江省首个全国科普月主场活动启动仪式现场,由黑龙江省科协主办的“智汇龙江”2025前沿科技成果展,集中展示了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省原子能研究院等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研发的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网络安全、新型材料、农林科技、核技术应用等领域的百余件前沿科技展品。公众在互动体验中触摸龙江科创的强劲脉动,切实感受科技改变生活的强大力量。
硬核科技“上得太空,接得地气”。在哈工大的“空间碎片防护技术”模型前围满好奇的学生。科研人员手持激光笔指向模型,细致演示着太空环境中碎片撞击的监测原理。另一侧,食品原料如何转化为助眠制剂的展示同样吸睛,“亚洲最大花青素智能生产线”的规模实力与广阔市场前景引发全场赞叹。
在生命健康领域,华大基因的手持超声仪,融合AI与无线通信技术,覆盖腹部、血管等8大检查领域,准确率达92%且维护费低,可破解基层医疗“设备缺、人才少”的难题。
在智能交互领域,哈尔滨工程大学的仿人机器人靠普通手机摄像头捕捉动作,实现无穿戴式实时控制,未来可用于危险环境作业与未知领域探索,让机器人真正服务于生产生活。
在农林科技领域,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的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将育种效率提升2倍。哈尔滨市农科院的哈粳稻系列在全省累计推广超500万亩,“寒地小龙虾繁育技术”让成活率从10%升至70%,虾稻共作亩增效益显著。
不远处的“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科技小院金秋市集”同样热闹非凡,来自东北林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等高校的20家国家部委批复的科技小院携成果亮相,寒地特色浆果、绿色畜禽产品、优质食用菌、道地中药材、高值经济作物等科技赋能的农产品集中展出,让现场观众直观感受科技为农业带来的蝶变。
一头扎根田间地头解“三农”难题,一头链接高等学府汇科研力量——科技小院,正为龙江乡村振兴开辟全新路径。目前,我省获得国家部委批复的科技小院已达41家,省科协将科技小院建设作为服务“三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联合相关厅局出台《黑龙江省科技小院培育行动计划(2025-2026年)》,努力把科技小院建成集科技创新、技术服务、农村科普和人才培养培训为一体的现代农业服务平台,为带动地区产业提质、加速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更强劲的科技动能。
科普竞赛点燃学习科学热情
为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要求,推动《黑龙江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1-2025年)》落地见效,全国科普月期间,我省围绕科学素质提升与创新人才培育,开展了系列科普竞赛活动,以多元形式搭建起科学传播的桥梁,让科学精神融入社会发展血脉。
黑龙江省科协(省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以“科技改变生活 创新赢得未来”为主题,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2025年黑龙江省全民科学素质网络知识竞赛”。竞赛内容覆盖科学观念与方法、生命与健康、地球与环境、工程与技术、科学家精神、安全生产、前沿科技、防灾减灾、食品安全和《科普法》宣传贯彻等重点领域,公众通过“龙江大科普”微信公众号积极参与网络答题。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全省公民科学素质,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夯实创新龙江建设的群众基础。
作为全国科普月的关键赛事,以“培育创新人才 服务产业发展”为主题的第十三届中国TRI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总决赛于8月27日在哈尔滨圆满落幕。本届大赛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中国创新方法大赛三项专项赛之一,国家创新方法研究会、黑龙江省科协等单位承办。自2025年4月启动以来,大赛吸引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的175所高校3314项作品参赛,经多轮选拔,12支队伍晋级总决赛。最终,哈尔滨工程大学《基于TRIZ理论的双变构型智能协同控制的极端天气应急救灾飞行器》项目斩获金奖。大赛不仅是创新思维的竞技场,更成为推动高校创新教育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重要纽带,为创新人才成长与创新生态构建注入强劲动力。
水韵智趣,创享未来。全国科普教育基地黑龙江省水利学校举办了首届科普小实验创意大赛,11件优秀作品脱颖而出进入决赛。“要把‘大国水利’的宏大命题转化为青少年可触可感、可学可创的具体行动,通过小实验讲好水利大道理,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增强节水护水意识。”该校党委书记王春雨表示。这场围绕水利知识的创意比拼,让“知水、节水、护水、兴水”的理念深深扎根学子心中,为培养新时代水利创新人才筑牢知识根基。
“前沿讲堂”高端科普课进基层
为充分发挥科普在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在首个全国科普月期间,黑龙江省科协、省教育厅联合开展2025年“龙江科普前沿讲堂”,组织我省具有较高学术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围绕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生命科学、能源装备、深海深空等前沿科技领域打造高端科普课程,面向科研院所、企业科技工作者,高校、职业院校、中小学师生,机关、事业单位领导和公务员等社会公众开展科普宣讲,激发全社会的创新自信和创造活力。
在鹤岗市专场,黑龙江省科协副主席,省科学院智能制造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朱明清以《以数字经济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为题,深入阐释了数字经济与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联系,并结合鹤岗产业实际,提出数字经济赋能实体经济的具体路径与实际案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指导性和针对性。参会人员纷纷表示,将认真思考、主动谋划,把数字经济融入具体工作,为加快建设数字鹤岗、推动高质量转型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在大兴安岭地区专场,哈工大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冯骁骋以《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方法》为题,对如何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大兴安岭振兴发展进行指导,提升了机关干部和科技工作者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认知和理解。
在佳木斯大学专场,哈工大特种容器设计与制造研究所原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王若维,以《辉煌的中国载人航天》为题,讲解中国航天人攻克载人火箭、空间交会对接、航天服研制等“卡脖子”技术的历程,分享参与“KM6空间环境模拟器”等大国重器制造的故事,吸引了该校300余名师生现场聆听。
在鸡西市第一中学专场,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院研究员吴永志以“创新思维方法”为主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系统普及创新方法论,赢得全场阵阵掌声。活动采用“线上+线下”同步模式,吸引现场近百名学生及线上2000余名青少年共同参与。
据不完全统计,2025年龙江科普前沿讲堂将举办30余场。活动搭建了前沿科技与公众之间的桥梁,打破了科研与大众的信息壁垒,助力区域整体科学素质提升,为创新龙江建设筑牢基层根基。
走进“高校星火馆” 探秘硬核科技
2025年黑龙江省首个全国科普月主场活动启动仪式上,发布了我省入选中国科协高校科普品牌示范工程(高校星火馆)的8所高校和入围省级行列的7所高校名单,“星火”之势点亮龙江科普新篇。
全国科普月期间,黑龙江省科协牵头开展“共探高校星火馆”活动。大学生科技社团骨干、本硕学子与青年教师们,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和形式带领公众走进“高校星火馆”,让原本藏于校园的科研资源变成了人人可参与的科普盛宴。
在位于哈尔滨中央大街的哈工大中心,嫦娥五号着陆器上升器、火星车、紫丁香系列卫星等高科技展品前,总围着饶有兴致的公众。这里是哈工大“高校星火馆”的主要展示平台,不仅集中呈现顶尖科研成果,更诉说着杰出人才的培养故事。
“我们的生活如果没有电会怎么样?”近期,哈工大化工与化学学院副院长杜春雨以这样的提问开篇,为小朋友们带来“揭秘电池技术与水循环”的科普课堂,将孩子们的思绪带入充满想象的“电世界”。
截至目前,哈工大中心已累计接待游客超300万人次,举办品牌科普讲座410余期;其打造的“哈工大课堂”更吸引超1670万青少年参与。全国科普月期间,课堂围绕神舟飞天、祝融探火等国家重大科技探索,拆解关键知识与科学方法,同步开展强国系列讲座,为提升公众科学素养注入硬核力量。
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材化未来”科普教育基地,让前沿新材料成为科普“主角”。从可提升牙科治疗精度的“安齿特-新型多层复合镀层金刚石车针”,到能抵御极端高温的“镍基高温合金”,一件件实物展品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材料科学对医疗、电子、能源等领域的革新力量,将抽象的科学原理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关联。
黑龙江大学作为“高校星火馆”试点高校,其寒区水利科普教育基地整合多平台资源,成为公众探秘寒区水科学的专属“课堂”;此外,物理演示与探索实验室、黑龙江大学博物馆、国家甜菜种质资源中期库等科普基地也将开放,用丰富多样的内容持续吸引公众走进科学。
未来,我省“高校星火馆”将继续打破校园围墙、深度链接社会,以“星火燎原”之势搭建公众通往科学文化的桥梁,在龙江大地上书写科教资源科普化的崭新篇章。
29条龙江科普研学路线 启迪青少年探索精神
首个全国科普月期间,黑龙江省科协与省文旅厅携手打造“龙江科普研学路线 纵览科技‘视界’”科普研学品牌,深度整合全省13个市(地)科普场馆、科研设施、科技型企业等百余个优质研学点,精心设计出29条具有龙江地域特色的科普研学路线,为青少年搭建起多元探索平台——从航空航天的浩瀚苍穹到生命科学的微观世界,从海洋探索的深蓝奥秘到人工智能的前沿应用,再到生态环境、现代农业等领域,带领青少年在科普之旅中感受龙江科技创新力量。
“冰城航天智能探索科普研学路线”带领青少年触摸航天科技、解锁智能奥秘。走进黑龙江省科技馆,可穿梭于电磁魔幻的奇妙现象与太空遨游的模拟场景;步入哈工大航天馆,能零距离触摸快舟火箭,聆听中国航天的“逆袭故事”;驻足哈尔滨机器人及智能制造规划展示中心,更能亲手为工业机器人编写程序,直观体验未来工厂的高效与神奇。
“鹤乡自然生态科普研学路线”让青少年深度拥抱自然、对话湿地生灵、玩转牧场野趣。在锦鹤原生态观光牧场,亲手参与挤奶劳作,化身“美食创客”体验酸奶DIY,感受从牧场到餐桌的新鲜;移步扎龙生态旅游区,观看独家野化训飞秀,深入湿地腹地探寻“地球之肾”的生态奥秘;走进美国PJA公司设计的寒带生态范本——龙沙动植物园,与3000只珍奇动物相遇,感受寒带生物多样性的活力。
“牡丹江镜泊湖地质科普研学路线”为青少年打开地球演化的“时光隧道”。走进镜泊湖世界地质公园科普基地,揭开堰塞湖形成的地质谜题;在北京大学等八校联创的“类月球地下空间”科普教学基地,探秘月球勘探;在镜泊湖火山探秘馆,触摸亿万年熔岩标本,直观感受大地深处的澎湃力量。
“佳木斯生态科普研学路线”串联起科技、自然与非遗的多元体验。走进抚远市三江自然生态馆,探寻“淡水鱼王”的神秘踪迹;前往亚洲最大“红宝石”庄园——抚远蔓越莓基地,乘船穿梭红色果海采摘浆果,破译花青素的营养密码;在抚远东极广场迎接祖国第一缕朝阳,在黑瞎子岛近距离观察、喂食黑熊;走进八岔赫哲族伊玛堪传习所,跟随非遗大师学做鱼皮画,留住民族文化的温度。
从冰城的航天奥秘到漠河的极地风光,从白垩纪的恐龙足迹到未来工厂的智能编程,29条龙江科普研学路线,不仅是一场场沉浸式的科学探索,更是一次次点燃好奇心的奇妙旅程。相信每一位踏上研学之旅的青少年,都能在心中种下一颗科技的种子,让科学梦想照亮成长之路。
“科学之夜” 嗨翻天
9月20日,当暮色渐浓,炽热科学与静谧秋夜碰撞出璀璨的火花。黑龙江省科技馆2025年全国科普月重磅活动“科学之夜”闪亮登场。沉浸式科学秀、科学运动会、互动体验营、光影盛宴等多元活动同步展开,千余名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学生在奇妙的科学世界中解锁探索乐趣,感受夜色中的科技魅力。
学术报告厅内,全新打造的科学实验秀《夏蝶语冰》惊喜登场。节目生动演绎彩色影子、雪花形成、越夏储冰三大科学原理,更巧妙串联冰雪大世界的壮丽景致,让观众沉浸式走进冰雪背后的科学世界。科学秀《光之骄子》以激光研究领域先驱马祖光院士为原型,通过多媒体光影与舞台艺术的融合,再现科学家勇攀高峰的历程。
球幕影院外排起长队,影迷专属福利——《海龟奇幻之旅》公益放映,巨大穹顶下,观众仿佛潜入深海,与海龟共游;4D影院内,《熊猫与巨猿》等影片的动感特效让孩子们在座椅的震动与吹风特效中尖叫连连。与此同时,不少家长带着孩子观看电影《钱学森》,共同感受科学家的家国情怀和精彩人生,影片里钱学森先生说:“外国人能造出来,我们中国人当然也能造出来!”这句话让现场观众心潮澎湃、备受触动。
“科学运动会”更是将气氛推向高潮。限定名额提前报满,孩子们化身“小小科学家”,在星球大作战、伯努利推球、空气大炮、纸飞机打靶四大关卡中比拼,现场洋溢着欢乐与求知的热浪。大家操作迷你行星模型,探索重力与轨道的关系;借助气流装置推动小球,体验流体动力学的奇妙,在趣味运动中探索科学奥秘。
亲子互动体验嗨翻全场,孩子们在秋日送“爽”活动中畅玩冰雪,看酷酷的机械臂堆砌迷你冰城,亲手触摸感受冰雪建筑的奥秘;在“透镜捉光记”中,用凸透镜、凹透镜搭建“眼睛模型”,观察光线聚焦,发现近视、远视的成因。展厅内的欢笑声与惊叹声连绵不绝,科学的种子借着这场奇妙夜,在更多人心中悄然萌芽。
优质资源下沉 打通科普服务“最后一公里”
9月17日,以“体验科技魅力,点亮科学梦想”为主题的黑龙江省流动科普设施联合行动在黑河市启动。启动仪式由省科协、黑河市委市政府主办。作为全国首个科普月期间的重点科普行动,本次活动整合优质科普资源下沉基层,打通科普服务“最后一公里”,为我省全民科学素质提升与乡村振兴注入科技动能。
启动仪式上,精彩的科学教育资源表演轮番上演。黑河市中小学生带来太极扇表演《扇舞乾坤》,以刚柔并济的演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精神;省科技馆带来科学实验秀《“摩”力四射》和《平衡世界里的秘密》,通过趣味实验解读“摩擦力”原理,让观众直观感受科学乐趣;宇树机器人与机器狗伴随《你如少年拉满弓》节奏带来《嗨!未来》表演,酷炫科技感引发阵阵欢呼;黑河市第六小学学生与跳舞机器人合作的《明日之子·跃动未来》人机共舞,更是将现场氛围推向高潮。
活动现场,8辆科普大篷车集中展出车载展览展品,吸引公众体验互动。省科技馆带来原创主题展览《北国好生态 冷水聚名鱼》《二十四节气中的黑龙江》《点亮精神火炬 逐梦科技强国》,生动展现龙江好生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科普实验包组装、编程赛车表演等互动项目,让参与者在动手实践中体验科技魅力。
以“中国流动科技馆黑龙江巡展”“科普大篷车”为载体的流动科普资源,是面向基层公众进行科普宣传的重要科普设施,广泛开展“进学校、进乡村、进社区、进军营、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送政策、送技术、送健康、送法律、送经验”五进五送活动,打破地域资源限制。“十四五”以来,流动科技馆巡展到达全省13个市(地)的70个县市,受益公众达220余万人次。科普大篷车全省累计开展活动4000余次,受益公众约200余万人次。流动科普设施联合行动通过互动展品体验、科普讲座、科学实验演示等多元化服务,有效推动优质科普资源向基层延伸,促进科普服务均等化、普惠化。
中俄科普交流 共探公众科学素质提升路径
9月16日,以“提升科学素质 赋能北疆发展”为主题的2025中俄公众科学素质促进沙龙在黑河市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省科协、黑河市委市政府联合主办。160余名来自中俄教育、农业、科普等领域专家学者、代表,各市(地)科协有关负责同志齐聚一堂,共探公众科学素质提升路径。
为让交流更具深度与广度,本次沙龙创新打造“1+6”立体化活动矩阵:包含主旨报告,中俄农业技术合作圆桌会议、中俄青少年科学教育圆桌会议、第七届国际青年人工智能大赛暨中俄科创专项赛、中俄青少年科普“空中课堂”、黑龙江省流动科普设施联合行动启动仪式、科普体验行活动。通过多形式、多领域的互动交流,搭建起中俄公众科学素质领域常态化交流合作平台,有效推动了两国科普资源的优势互补、共享共用。
在主旨报告环节,中俄专家学者围绕提升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展开深度研讨,分享各自在科普实践中的新理念、新经验,为双方后续深化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提供了兼具创新性与可行性的思路方案。中俄农业技术合作圆桌会议上,两国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专家,精准聚焦高效种植模式创新、土壤资源可持续开发与保护等农业生产关键议题,结合实际案例分享研究成果、交流实践经验,为破解两国农业发展共性难题提供了多元化、可落地的解决方案。中俄青少年科学教育圆桌会议则围绕青少年科学教育协作、科教资源互通、科技实践活动创新三大主题深入探讨,凝聚两国科教领域智慧,为提升科学教育整体水平、培育高素质科创后备人才注入强劲动力。
第七届国际青年人工智能大赛暨中俄科创专项赛成为本次沙龙的一大亮点。8支中俄高校大学生团队携优质科创成果同台竞技、斩获荣誉,学子们聚焦人工智能在医疗、教育、交通、农业及文化创意领域的创新应用,通过现场演示技术成果、共论行业未来趋势,展现了两国青年的科创活力。尤为值得关注的是,这是国际青年人工智能大赛创办以来首次设立中俄科技创新专项赛,为两国青年搭建了科创梦想的交流舞台,也为推动智能技术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中俄青少年科普“空中课堂”同样精彩,工业和信息化部低空产业联盟东北分盟秘书长、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张德欣以《中俄航空航天发展历程与未来展望》为题,系统讲解全球航空航天发展脉络、中俄两国领域内卓越成就及未来发展方向,带领青少年沉浸式探索航天科学奥秘。活动中,中俄青少年共同放飞承载航天梦想的纸飞机,将现场氛围推向高潮。课堂采用“线上+线下”结合模式,除主会场外,还通过云端在黑河市孙吴县、广东省阳江市阳西县及俄罗斯阿穆尔州的4所小学同步开设分课堂,让优质科普资源跨越地域界限,在两国青少年心中播下科学探索的种子。
科普无止境,探索永不停。未来,我省将继续以科普为桥,连接科学与大众、创新与实践,让更多龙江人在科学的滋养中开拓视野、提升素养,为龙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