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14年初,北洋政府与美国美孚石油公司签下一纸合同,条款明明白白,专家队伍要入陕入直隶做地质勘查,巨大的利益摆在桌上,谁都没法忽视这些看似平淡的协议,钻探队随即组建。出发前美国专家菲德克·克拉普自己已经在北京待了两月,气候不算温和,他没说什么,只带着相机和疑
1914年初,北洋政府与美国美孚石油公司签下一纸合同,条款明明白白,专家队伍要入陕入直隶做地质勘查,巨大的利益摆在桌上,谁都没法忽视这些看似平淡的协议,钻探队随即组建。出发前美国专家菲德克·克拉普自己已经在北京待了两月,气候不算温和,他没说什么,只带着相机和疑惑走进中国北方的春天。美国来的人,不好说对中国风景和土地真的有多少了解,更多的是油气的诱惑驱动着他。
克拉普的行程轨迹有些反复。他先是去了秦皇岛,再转凌源。这里只有风和野草。地质数据很快就出来:无开采价值。美国人不甚满意,北洋官员也微微皱眉。于是双方一拍即合,决定改道陕西。队伍分两路,克拉普是其中一路领队。他带着中文名“马栋臣”开始冒险,一路经由山西的几个县,进了陕西府谷。计划看着挺完整,但现实是谁也不敢打包票真的一次就摸到石油。
1914年6月初,克拉普带着勘查队穿梭在府谷的地形间,拍下了码头附近的风景,画面里有护卫骑白马,有老汉包着白头巾。牌坊大门横亘在前,光线很刺眼。照片左上角露出城墙,城门楼下的崎岖石路通往城里。少年奔跑在山路上,山崖高处是一座瞭望台。防守这座小城不算松懈,即使年代久远,布局仍在。
他们上岸后,府谷当地的兵士早已列队迎接。克拉普没怠慢,给这群山崖下的士兵拍了合影,他们站得笔直。美孚公司的地质专家见过美国西部的同类地貌,觉得此地同美国西弗吉尼亚很像。北方县城按理说比预想中要热闹,但路途却是麻烦。山路狭窄,交通其实并不如想象那样方便。这原本耽误进度,可谁又知道这些步步为营其实隐藏什么风险?
出府谷,勘查队又往西赶路。景色转为荒凉,人家稀少。克拉普很直白,三天没见多少活人,有点无聊。他第一次遇见长城是在陕西神木县,时间标注得很清楚,1914年6月17日,那天他把烽火台、长城遗址拍得很细致。照片里河流写着Piu-chuang Ho,中文名可能已经丢了。他不是专为长城来的,但一路沿长城考察,心里本就是摸索中国北方军事防线的意图。
考察队出了神木县,继续沿着边墙走向榆林府。高家堡在路上,长城墩台高高矗立,石塔已显歪斜。墩台底部没多少风化,一看就是多年坚守。沿路的废弃墩台看着残破,内部积尘,碎石随处都是。有时候只剩一点点地势隆起,不算完整,但勉强可以追溯到汉代边防。克拉普一边拍照,一边嘀咕:“这些古迹只剩虚影,历史再远也还是留痕。”
榆林府境内,另一个考察队员E.L.Estabrook拍到沙漠景象,鄂尔多斯沙海无边。沙丘一波又一波,庄稼地插在中间,红柳长得密密麻麻。又有人说那里庄稼地太小,红柳反而占了优势。很难分清是气候原因,还是什么别的。照片也没记名字,后梁沟还是红柳沟,地名音译随意,细节有人管,有人不管。其实大部分地名现在都改了。
常乐堡就在榆林府附近,曾是明长城九边之一。堡垒被沙漠吞没,但城堡气势还在,形制未变。长城墩台连绵到远方,看着都挺壮观。可沙子裹得严实,城门底下残砖附近,路不平也不稳。此时此地,建筑不是被战事毁坏,反而是被黄沙淹没。这张照片还能看出,庙宇废弃,没人搭理它。也许曾经这里香火鼎盛,现在就是个沙堆而已!
克拉普在常乐堡附近沙漠又拍了同伴赶路的身影,他们走得很慢,沙地没地标,只能凭感觉走。穿过一片红柳沟,终于又有田地,地形跟前面几张照片雷同。到底是后梁沟还是红柳沟?对于外国专家来说,地名不重要,重要的还是勘查内容。他们只要石油,别的兴趣都次之。但克拉普还一直带着高级相机,拍下来的不是石油,而是人、建筑、沙丘。
1914年6月20日,克拉普到了榆林府,拍下南门城墙。照片里城门不是正对,开门方式偏向一边。道路有几小群百姓,护城河边有人在洗衣服。细节很随意,没人管拍照的外国人到底在做啥。拍了城内全景后,他站在高点往下看。榆林府始建于春秋战国,明清时是边防重镇。城外是沙漠,城内是一片中国传统建筑。河流把城和沙分开,也养了不少人。你很难分清百姓和士兵,但照片里热闹场景也显得有点杂乱。整座城没啥秩序感。
再往城外走,又遇见长城墩台遗址。正面有些坍塌,背后是沙丘。外面的世界冷冷清清,历史和现实打包混在一起。克拉普不是拿着教科书来研究中国历史,但他拍下的照片却成了百年后研究本地风貌的重要资料,算不算出乎预料?
他在榆林府红柳沟,站在沙丘顶,遥望谷地。一片红柳生长,田地穿插其中。看上去太平,其实干旱和风沙还是大问题。照片上传到图游华夏网,被现代网友争议拍摄点位。网络上的解读一多,反倒谁也说不清到底是哪里,只能等有真懂行的人辩认。一百年前的外国专家精力有限,留下的地名带着模糊的音译。可那些照片后来成了研究地理变迁和中国北方民生的重要依据,历史和现代杂糅一起,有种莫名的真实。你说这些照片到底有多少价值呢?
美孚石油公司对结果其实有点失望。勘查之后,并没有实际开采。中国地质情况复杂,不像美国想象中那么容易出油。利益没到手,照片倒成了史料。国人对这些外来专家既有戒备、也有期待。有人说依赖外国技术不靠谱,有人觉得正好借力打力。这种反复的心态其实很正常。到底是自力更生好,还是引进外来人才好?历史没给出统一答案。
克拉普和他的勘查队经过府谷、神木、榆林一路北上,其实是把当年中国北方地理、军事、民生都串联了一遍。有些路段看着很“美国”,其实本地人都觉得就是家门口。资料和照片后来保存下来,被各种官方和非官方详细整理。换个角度说,这场石油考察成了中美早期地质合作的冰山一角,更多的故事其实后来也没人讲清楚。
今天再看这些百年前的黑白照,总觉得陌生又熟悉。你说陕西这段油气勘查到底值不值?有人觉得“石油战略”是历史遗案,有人坚持只是一场跨国商业活动。其实你我都不可能有定论。只是在这些照片、记忆、地名和人的交错里,地质与人文本来就混杂不清。
能留下这些影像和文字,算不算中国近现代史的意外礼物?没人交待石油考察最后结论,但那些碎片式的历史记录或许就是我们今天理解过去的全部了。
来源:爱思考的王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