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善于把“牛肉罐头还原为牛”是对思想者批判性思维与本质认知能力的生动隐喻。它强调思想者不应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形态,而需追溯其本源、揭示其形成过程及背后的复杂关联。这种还原能力既是对表象的解构,也是对真相的追问,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尤为重要。
陶华坤 ▏思想者:善于把“牛肉罐头还原为牛”
人只有经历质疑的迷阵,才有解疑的可能。理性人都在启蒙公众,人是理性的。心智启蒙是为了帮助人们认识自己的本性,相信人的本性是可以改变的。
一、探索与研究:思想者的工作是把“牛肉罐头还原成牛”
善于把“牛肉罐头还原为牛”是对思想者批判性思维与本质认知能力的生动隐喻。它强调思想者不应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形态,而需追溯其本源、揭示其形成过程及背后的复杂关联。这种还原能力既是对表象的解构,也是对真相的追问,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尤为重要。
1.“还原论”是一种哲学思想。
认为复杂的系统、事物、现象可以将其化解为各部分之组合来加以理解和描述。还原论定义:“在哲学上,还原论是一种观念,它认为某一给定实体是由更为简单或更为基础的实体所构成的集合或组合;或认为这些实体的表述可依据更为基础的实体的表述来定义。”还原论方法是经典科学方法的内核,将高层的、复杂的对象分解为较低层的、简单的对象来处理;世界的本质在于简单性。还原论的思想在自然科学中有很大影响,世界是由基本粒子等“宇宙之砖”以无限精巧的方式构成,“宇宙之砖”的性质与相互作用从根本上决定了世界的性质,最复杂的对象也是由最根本层次的“基本构件”组装而成。
2.“还原”的方法论,体现了非凡的学术格局。
“还原”的要义,是返回历史存在的原点,直接面对原始经典,将之视为古代智者的生命痕迹,从历史现场上窥探诸子的人生、人性、人心,叩问“你是谁?”“为何把书写成这个样子?”“书的字里行间存在着何种生命基因和文化密码?”因而这个“还原”系列的深处,隐藏着“以史解经典”“以礼解经典”“以生命解经典”的方法论。“还”是一种学术方法,是一种文化格局,是一种体现在复原性古典研究中的当代气度。围绕着古人的思想之“原”展开分析与阐论,所有的学理创造和学术发现又绝不疏离古代思想家及其思想经纬这样的价值杠杆。
3.以道解物:“庖丁解牛”思想辨正。
庖丁为何解牛?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却涵括三个主要角色符号:庖丁、文惠君、牛。文惠君是牛的“主人”;是文惠君“需要”解牛;庖丁是“为”文惠君解牛。庖丁解牛的思想内蕴、逻辑理路,学界至今存在误读。该寓言主题意在“以道解物”:祛除“物”及“形体和名称”遮蔽,使“道”及其精神得以显现和运作,以实现养生天下万物百姓之目标。究其意象,庖丁解牛实质是对“心斋坐忘”精神活动的喻像表达;“解牛”的方法论机制,亦非“技”的分割或分解,而是基于“合解”游刃的思想方式。
二、思想者的还原能力是社会批判与改革的重要动力
话剧《俗世奇人》牛肉罐头还原成一头牛。牛肉罐头是怎么出来的,牛从机器这边推进去,从那边出来就成了牛肉罐头。语言是个永远琢磨不透的东西。比如说,你需要写牛肉罐头,你要还原成牛肉,还原怎么杀牛,牛怎么生长的,写那些东西。鲁迅的小说好在哪里?好在他有典型的细节。如人血馒头的细节,阿Q临死画圆圈的细节。
1.还原思维的终极追求。
期望“完全”明确还原结果的对象,即完全剥离元素、联系与结构,使各个元素间的联系完全明确。如果分解的各个元素都没有联系,这时候分解出的这些可称为“基”,“基”是对“要素”的终极追求。一个活生生的牛被庖丁解完后,就剩下肉、器官、骨架等,它再也不是牛了,只是一些可以构成牛的元素罢了。如果你把牛的“环境”--“牛气”也忽略掉了,那么这些元素构成的顶多算是标本;如果把各个部分的联系都忽略了,那这些东西就是单独的肉、器官和骨架,再也不是曾经的牛了。分解是还原思维中最核心、最重要的应用,现代科学体系的核心就是分解,把复杂的分解为简单的。因此作为工程师不会分解是寸步难行。
2.学会分解,分模块去研究和学习。
俗话说“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充分体现了分解的应用。分解的应用包括:分解对象、分解方向、分解准则、分解结果,对这些方面明确了,分解应用就会比较成功。因此分解的应用就是围绕明确这几个部分展开的。整体来讲,分解就是:对明确的对象,在明确且不变的分解准则下,进行分解,最后得到结果的过程。万物皆可分,无论是实际的事物还是抽象的概念,都可以进行分解。如一些任务可以进行分解,逐步来完成;一个硬件系统可以分解,逐个来研究;数学知识也可以分解,分解为一些比较好理解的子概念。
3.打破大脑固有惯性思维,提高思维转换能力。
打破思维的墙:看一组等式:1+1=1;1+2=1;3+4=1;5+7=1;6+18=1;当你看到这组等式,大脑的直觉会瞬间告诉你:这根本不可能!但是如果稍加思考后换一种视角,在每个数字的后面加上单位,那就变成了如下等式:1里+1里=1公里;1个月+2个月=1个季度;3天+4天=1周;5个月+7个月=1年;6小时+18小时=1天;这组等式就完全成立了!人的大脑往往会受到过去的习惯、经验影响,从而对某些问题产生直觉性的判断,这就是惯性思维。所以每每遇到问题之后,人们常常会说“不可能”,而不是多问几个“为什么”。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往往决定了他看待世界的方式,同样也决定了他的人生轨迹。
三、追根问底:什么是还原论?万物皆可拆
还原论是相对整体论来说的。其主要用于文学和哲学领域。还原论和整体论是研究复杂系统的两种相对的基本思想:还原论将高层次还原为低层次、将整体还原为各组成部分加以研究,而整体论则强调研究高层次本身和整体的重要性。由于生物体是最为复杂的系统,还原论和整体论在生物学史上的对抗最为强烈。
1.培养“还原为牛”的思想能力。
保持怀疑精神:对既有结论进行多维度验证,不轻易接受单一信源的信息;建立系统思维:将事物置于更大的系统中分析,如从“牛肉罐头”关联到农业养殖、食品工业、消费文化等产业链环节;关注历史语境:借鉴小说《屠场》等案例的历史经验,理解社会问题的反复性与变革的必然性,避免陷入短视的功能主义认知。思想者的价值,正在于拒绝成为被动接受“罐头”的消费者,而是成为追问“牛从何来”“为何而食”的思考者--这种还原能力,是解构表象、洞察本质、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力量。
2.从牛肉罐头到牛:思想者的本质还原能力。
思想者还原能力的核心维度。穿透商业包装,追溯物质本源。牛肉罐头作为工业化食品的典型代表,其光鲜的包装和“营养便捷”的标签背后,是对天然食材的深度改造。思想者需要意识到,罐头中的肉类经历了屠宰、分割、高温灭菌、添加剂调味等多重工序,其形态已与最初的“牛”相去甚远。解构加工链条,揭示隐性成本。罐头生产不仅改变了食物的物理形态,更隐藏着环境、社会与健康成本。思想者需还原生产链条中的隐性剥削,如劳动力压榨、食品安全漏洞等,而非单纯接受“便捷食品”的单一叙事,追问食品来源的安全性与伦理问题。
3.斯诺把“共匪”还原为共产党人。
在十年内战期间,由于受到国民党的严密包围和封锁,中共与国际社会的直接接触被完全切断了。国民党利用它控制的宣传工具,将中国共产党人说成是基本上被消灭的、剩下的只是由“文匪”领导的一群“流寇”。国际社会无从知晓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情况,只是从国民党控制的报刊上,间或看到一些诸如“所谓共产党匪帮”“土匪与共产党骚动”一类的报道。斯诺经过直接采访和观察后所作的栩栩如生的报道,第一次打破了国民党长达十年的新闻封锁,使国际社会第一次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到那些被视为洪水猛兽的共产党人及其领导核心的真实面貌,了解到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除了蒋介石和一群腐败的达官显宦外,还存在着一支生机勃勃、蒸蒸日上的政治力量,而且它就是中国未来的希望。
来源:教育专家话教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