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笔绘“有福村”——青口后福村“三高”赋能法治乡村提质增效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5 21:09 1

摘要:走进青口镇后福村,法治文化公园的普法宣传栏图文并茂,肉燕博物馆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宣传片循环播放,村部公示栏上村级财务明细一目了然…… 作为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这个有着“东南汽车城后花园”之称的村落,近年来以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为抓手,从“高标准、

走进青口镇后福村,法治文化公园的普法宣传栏图文并茂,肉燕博物馆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宣传片循环播放,村部公示栏上村级财务明细一目了然…… 作为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这个有着“东南汽车城后花园”之称的村落,近年来以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为抓手,从“高标准、高质量、高效能”三方面发力,将法治融入乡村治理、产业发展与村民生活,先后拿下“福建省森林村庄”“福州市乡村振兴四星级村”等多项荣誉,让“法治福”真正变成村民的“幸福福”。

高标准建自治“服务站”

夯实法治根基

“村里选班子、定大事,都得听我们的意见,财务也公开,咱心里踏实!”提及村里的自治情况,后福村村民刘大叔赞不绝口。

在后福村,“高标准”是基层自治的关键词。换届选举时,村里严格按法规流程操作,通过入户宣传、公开公示,保障每位村民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选出群众认可的村委班子;涉及土地流转、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事项,必走“四议两公开”程序,让村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同时,村里完善村民自治章程与村规民约,重点规范公共事务、卫生管理,还在村委设村务公开栏、意见箱,实行财务每月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产业发展同样离不开法治护航。针对后福肉燕这一特色产业,村里主动对接职能部门,帮助经营者依法办理审批手续,邀请法律顾问指导规范经营,既防范了市场风险,又带动了10余户村民增收,让“老手艺”在法治保障下焕发新活力。

高质量织共治“连心网”

提升治理效能

“多亏村里的调解队,我和邻居的宅基地纠纷几天就解决了,不用跑镇里、县里!”村民陈阿姨的经历,是后福村矛盾化解“不上交”的缩影。

该村以“划格、织网、建队伍”为思路,组建网格党小组,将全村划分为多个网格,网格员、小组长日常走街串巷排查矛盾。一旦发现纠纷,立即联动村级、镇级专职调解队伍介入,形成“排查—对接—调解”闭环。今年以来,全村已调处矛盾纠纷20余件,成功率达100%,真正践行了新时代“枫桥经验”。

法律服务也跟着“沉”到基层。村里与律师事务所签订协议,聘请的法律顾问每月定期坐班,为村民提供“一站式”服务——大到征地补偿咨询,小到邻里纠纷调解,甚至帮村民审查务工合同,截至目前已提供法律咨询100余次,审查合同3 件,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专业法律帮助。

高效能造普法“浓氛围”

浸润法治理念

“以前觉得法律离自己远,现在逛公园、看展览都能学法律,慢慢就懂了!”在后福村,法治宣传早已不是“贴标语、发传单”的老模式。

村里找准“普法+文化”的结合点:春节期间办“福文化+法治”民俗活动,民法典宣传周在肉燕博物馆设“以案释法”展台,12・4宪法宣传日组织村民看法治宣传片;村主干、网格员还不定时入户,一边发宣传册,一边结合村民遇到的实际问题讲法律,让抽象法条变成“生活指南”。

针对邻近东南汽车城的特点,村里依托肉燕博物馆,设立“蒲公英”公益普法驿站,“蒲公英”普法志愿者和法律顾问还主动上门,为企业职工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引导企业依法经营、职工依法维权。如今的后福村,法治文化公园成了“打卡地”,企业车间有了“法律课堂”,村民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的习惯渐渐养成。

从自治有温度,到共治有力度,再到普法有深度,后福村以“三高”举措为笔,在乡村土地上绘就了一幅“法治护航振兴、幸福浸润民心”的新图景,也为基层法治乡村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

供稿|闽侯县司法局青口司法所、

闽侯县司法局普法与依法治理科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