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是我第八次和“小梅花”携手了。从京剧《三岔口》亮相,到花鼓戏《打铜锣》《补锅》的传承,再到《抗疫歌》《游新春》《抢菜》的现代表达,直至此次传统花鼓小戏《装疯吵嫁》及原创现代花鼓小戏《梦·翔》在全国“小梅花”舞台上的精彩呈现。每个剧目都像是一场从零开始的造梦工
花鼓小戏《装疯吵嫁》剧照。
高世逢
这是我第八次和“小梅花”携手了。从京剧《三岔口》亮相,到花鼓戏《打铜锣》《补锅》的传承,再到《抗疫歌》《游新春》《抢菜》的现代表达,直至此次传统花鼓小戏《装疯吵嫁》及原创现代花鼓小戏《梦·翔》在全国“小梅花”舞台上的精彩呈现。每个剧目都像是一场从零开始的造梦工程。好在八个剧目,共拿到了五朵小金花、三朵小银花。记得第一次到学校排练,单位同事调侃我说:“给一群没基础的细伢子排花鼓戏,唱起来像野马,做起来没章法,你这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
同事没夸张,带没基础的孩子练花鼓戏,确实处处是难点。要他们跳个舞蹈、来段钢琴演奏,也许没问题。可要他们开口唱花鼓戏,用长沙官腔念台词,那场景真让你哭笑不得。
想起去年我与翁杨老师在株洲师专指导排练传统花鼓小戏《装疯吵嫁》,学生袁珍饰桂华、陈飞扬饰嫂嫂、王佩瑶饰婆婆,排练难题接踵而至。孩子们对起码的戏曲表演程式,如开门、关门、作揖、装疯、傻笑、痴笑等,有的一知半解,有的完全找不到感觉。比如,《装疯吵嫁》这出戏里,核心高潮是桂华“装疯”,直接决定全剧成败。但起初小演员袁珍的唱腔、肢体语言,与锣鼓的节奏、力道很难做到有效融合。
这出戏的排练,可以说没一次是轻松的。袁珍为了演好桂华,两条腿经常青一块、紫一块。光上桌的那个动作,就不止千遍地反复练习。由于对锣鼓经不熟,排练中更是前后大排小排、左改右改折腾了很多次才找到感觉。嫂嫂扮演者陈飞扬,原本出场有段唱腔,但因为她开口就能把观众从湖南带到湖北,无奈之下我们将唱段改为念白,反倒扬长避短、恰到好处。尽管戏排出来在全省“楚怡杯”技能大赛拿到了一等奖。但对她们冲击全国“小梅花”,我们并没抱很大的希望。没想孩子们把湖南人“吃得苦,霸得蛮”的劲儿,发挥到了极致,硬是啃下了这块硬骨头。稍有遗憾的是,扮演婆婆的学生王佩瑶,遵专家建议,换成了黄静怡。好在她表演沉稳,用扎实的表现接住了这个角色。
最终,孩子们将花鼓戏的诙谐与湖湘韵味糅得恰到好处。在第29届 “中国戏曲小梅花荟萃”上,他们与全国24个单位、34个剧种的对手同台竞技,拿下小梅花金奖。孩子们赛后由衷感慨:“花鼓戏魅力太大了。今后,一定扎实苦练,在戏曲艺术这条路上再接再厉,争取塑造出更多真实感人,性格鲜明的舞台形象。”
株洲市南方第三小学作为湖南业余组代表参赛的《梦·翔》,创排之路同样不易。这出戏讲述 “中国保尔・柯察金”吴运铎穿越到当代,检阅孩子科研成果、激发家国情怀的故事。排演之初,孩子们满是好奇:“老师,吴运铎爷爷是坐飞机,还是坐火箭穿越的?”“老师,这个花鼓调调怎么像坐过山车一样,左一拐又一弯的,我都接不上气了。”“老师,吴运铎爷爷的手被炸伤了,他都能穿越,手肯定早好了,干嘛还戴个手套?”面对这些好奇的提问,我意识到孩子们对军工精神的理解或许仅停留在课本的图画上,对花鼓戏演唱中的技巧更是找不到感觉。
为让人物立起来、唱腔有味道,副校长宾玮找来吴运铎的画本,逐页给孩子讲解。在花鼓戏唱腔与念白上,我们更是认真严谨,一丝不苟,逐句打磨、反复练习。硬是和学校老师们一起,把一群花鼓戏零基础的孩子们打磨成了有模有样的小戏骨。近20次排练,从初排到细排、连排、彩排,有时是整个下午,有时是周末加班,作为编剧和导演的我全程在场,用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特别是参加国赛前几天,全校都铆足了劲,孩子和家长们更是像打了鸡血。吴运铎扮演者郭叶以格外投入,休息时也在琢磨台词动作,眼神里的坚定与拼劲,活脱脱就是那位不畏艰难的英雄,仿佛把执着与勇敢刻进了骨子里。
“我们是强国的少年,先辈的丰功伟绩记在心间。我们乘着时代的春风,穿云破雾飞向大海蓝天……”演出是成功的,国赛现场掌声雷动,好评如潮。同学们眼睛里的光,比任何时候看上去都要亮。那些排练时的汗水与泪水,从磕绊到绽放的蜕变,都化作了演出后的开心及成长的印记。
小梅花是怎样炼成的?我想说,是坚守的执着,是热爱的滚烫,更是戏文里的家国情怀。
本文来自【华声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