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看着电视屏幕,家住西城白纸坊地区的宗玉田老人不自觉地瞪大眼睛、向前欠身,轻声说:“好,真好呀!”一旁的曾外孙和曾外孙女小声问:“太姥爷,您参军的时候用什么武器?”
本报记者 张骜
看着电视屏幕,家住西城白纸坊地区的宗玉田老人不自觉地瞪大眼睛、向前欠身,轻声说:“好,真好呀!”一旁的曾外孙和曾外孙女小声问:“太姥爷,您参军的时候用什么武器?”
老人没说话,笑笑指着电视,示意他们好好看。
声如洪钟,精神饱满是宗玉田老人给人的第一印象,很难想象他今年已经95岁了。80年前,15岁的他在河北宣化参加了八路军,曾是部队里出了名的“飞毛腿”。
“谁能去送信,这个工作可不简单呐,要胆大、心细,还得能跑。”连长话音未落,宗玉田抢着说:“我不怕,我脚力强,多远、多险,都能保证完成任务。”从那时候起,这个虎头虎脑、遇事争先的“娃娃”就担负起了跑腿、传话、送信的工作。
“那时候,我是个战士,和他们一样。当时就一个想法,打跑了鬼子,才能过上好日子。”看着屏幕里的受阅部队军容严整、步伐铿锵,宗玉田连连称赞,和一旁的子女、孙辈、曾孙辈分享着自己80年前的点滴。
先进的装备不断列阵、亮相,宗玉田示意孙女调大音量。
“听,仔细听讲解,别说话。”95岁的老先生就像个求知欲满满的“孩子”,一家人相视一笑。“老爷子可认真了,早上六点多就起床了,比平时早了一个多小时呢。”一旁的女儿宗桂华笑着说。
一周前,老人就约孩子们一起观看九三阅兵直播。还特意叮嘱孙女宗苏,把第四代也带上,让孩子们从小就了解国家大事,树立正确三观。
“抗战那会儿哪有这么先进的武器呀。我老啦,你们俩要好好学,长大了争取能参军。”老人对两个曾孙辈的孩子说。
“爷爷,您想起什么了?”宗苏在一旁问。
“我们打宣化县城,敌人的子弹贴着我腿肚子就过去了,差点儿就挂彩了。那时候根本想不到,我们的国防力量能如此强大。”老人说。
当和平鸽飞翔在广场上空,当彩色的气球腾空而起,老人脸上绽放笑容,爽朗的笑声在屋中回响。顺手拿过当年在河北省阜平县工作时的宣誓证明,老人指着上面的誓词,念给后辈听——服从分配、遵守纪律、努力工作、学习文化。
宗苏告诉记者,从小就常听爷爷说,要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就是对国家的贡献。如今,家里几代人都秉承老人的教诲,在学校、单位努力学习、工作。
到了饭点,女儿特意嘱咐宗苏,给爷爷添个肉菜。她知道,老父亲今天格外高兴,胃口一定不错。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