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捷两句话道歉背后,一个校园餐巨头的傲慢与底气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4 18:09 3

摘要:9月23日,上海三部门联合通报“上海绿捷已被立案侦查”后,这家餐饮巨头发布了一封致歉声明。声明仅有两句话45个字,既没有事件说明,也没有反思过程,甚至没有具体的改进承诺。

短短45个字的道歉,既无事件说明,也无反思过程,更无具体改进承诺,却映照出校园餐垄断巨头的真实面目。

9月23日,上海三部门联合通报“上海绿捷已被立案侦查”后,这家餐饮巨头发布了一封致歉声明。声明仅有两句话45个字,既没有事件说明,也没有反思过程,甚至没有具体的改进承诺。

与武汉大学近期就图书馆事件发出的长篇通报相比,绿捷的道歉简短得令人震惊。这种“惜字如金”的道歉,在家长们的怒火上浇了一桶油。

而在此前的9月15日,上海多所学校的午餐时间,学生们发现虾仁炒蛋散发刺鼻臭味,部分学生食用后出现呕吐、腹泻。涉事企业绿捷公司最初解释为“虾仁含细沙”,但官方通报揭露了更严重的问题——该公司实际控制人张某某在发现原料含虫后,不仅下架问题食品,还删除冷链肉品记录,伪造“虾肠外溢”的谎言。

这起事件的起点是9月15日,当时上海多所学校的午餐时间,学生们发现虾仁炒蛋散发刺鼻臭味。校方临时撤掉了这道菜,补发饼干、面包作为替代。

绿捷公司最初的回应轻描淡写,称问题仅为“虾仁里有细沙”,且“不是所有批次都存在问题,不存在别的食品安全问题”。这种回应与家长和学生反映的“刺鼻臭味”和“食用后呕吐、腹泻”形成了鲜明对比。

9月18日,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发布官方通报,表示已会同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赴现场调查,并将相关菜品留样及原料送检。通报承诺“一周内将出具检验结果”,并表示将“广泛听取学生和家长意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本市中小学校学生餐工作”。

事件在9月23日出现重大升级。上海市公安局、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发布联合通报指出,绿捷公司涉嫌瞒报食品安全相关信息,公安机关已立案侦查并控制相关人员。

随后,绿捷公司发布了那份仅有45个字的道歉声明,称对涉及此事的学生和家长表示“最诚挚的歉意”,并全面接受和配合有关部门采取的措施。

绿捷公司在上海校园餐市场占据着垄断地位。数据显示,这家2014年成立的公司日供餐量已超过50万份,覆盖上海16个区的500多所中小学。以上海中小学生约180万计算,平均三个孩子里就有一个食用绿捷提供的餐食。

更令人担忧的是,绿捷公司在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情况下仍能持续中标。2025年8月,绿捷公司有约70条中标记录。这种扩张速度与其资本背景密切相关。

绿捷背后是强大的资本网络。通过股权穿透可见,绿捷的控股方Green Express Foods Limited背后是厚生投资,而厚生投资正是新希望集团的投资平台。

绿捷的高管团队中,现任董事长陶煦曾任新希望六和总裁;总经理葛均锋、董事董昕宇也都与新希望系有密切关联。

这种复杂的资本结构,不仅为绿捷提供了资源优势,也可能为其构筑了责任隔离墙。绿捷通过香港、BVI、开曼等地的离岸架构,形成了一道天然的资本屏障,这虽然可能有利于资本运作,但也可能隔离了企业的责任担当。

绿捷公司的食品安全问题并非首次出现。公开信息显示,该公司曾多次因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纠纷被起诉。2021年出现霉变鸡腿事件,2022年发生农药残留事件,但这些问题并未阻止绿捷继续获得上海学校餐饮服务合同4。

绿捷控制成本的“秘诀”之一是在学生餐中频繁使用油炸食品。有上海家长控诉,孩子每周五天至少有三天在吃油炸小酥肉、炸鱼排、炸虾饼。这种菜单设计不仅缺乏营养,也与《校园配餐服务企业管理指南》明确禁用冷冻肉制品的规定相悖。

更令人担忧的是绿捷公司与食品安全检测机构之间的暧昧关系。公开资料显示,2018年绿捷曾短暂控股品测检测公司,持股比例100%。虽然后来退出,但两家之间仍存在交集,包括联系方式相似、股东背景重合等。

而品测检测公司承担着为上海400多所学校进行食品检测的任务。这种“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的关系,难免让人对检测的独立性和公正性产生质疑。

面对如此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上海的监管体系为何未能及时发挥作用?答案可能存在于形式主义的监管制度中。

尽管上海市从2024年秋季学期起就在各中小学校推行AB制学生午餐,要求每日提供至少两种套餐组合方案供学生选择,但如果供应商在源头上没把控好,花样再多也白搭。

校长陪餐制也未能发挥应有作用。根据规定,每餐都应当有学校相关负责人与学生共同用餐,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午餐存在的问题。然而在此次事件中,陪餐制显然没有起到预防问题的作用。

监管的另一个漏洞在于招投标过程。绿捷公司的招投标文件被曝存在“量身定制”条款,如要求供应商“具备为进博会供餐经验”等不合理条件。这种设置过高门槛的做法,可能限制了其他合格竞争者的参与。

此外,学校常常以“最低价中标”原则选择供应商。绿捷某项目合同显示,其每餐成本仅6-8元,却要覆盖冷链运输、人工等环节。这种“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模式,倒逼企业压缩成本。

解决校园餐问题,需要从根本上打破垄断,建立透明机制。深圳试点的“家长盲评制”值得借鉴,由随机抽选的家长匿名打分决定供应商去留4。这种制度赋予了家长实质性监督权。

杭州部分学校则引入区块链溯源系统,从农田到餐盒全程上链。技术手段的应用可以使整个供应链透明化,让食品安全问题无处藏身。

日本的经验也值得学习。日本的“学校给餐法”要求至少3家供应商轮换供餐,防止企业“躺赢”。这种反垄断机制确保了竞争活力,也降低了单一供应商出现问题带来的风险。

最重要的是,需要建立全国性校园餐饮企业信用库,实现“一处违规,处处受限”。只有这样,才能防止问题企业在被一个地区处罚后,继续在其他地区中标。

对于上海而言,AB制午餐本应是改善学生餐质量的良策,但如果不在供应链透明度和监管有效性上下功夫,任何形式上的创新都难以触及问题的核心。

检查上海绿捷的资本版图,不难发现其通过香港、BVI、开曼层层套娃式的离岸架构,已形成一道天然的资本屏障。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何绿捷能如此“傲娇”——道歉声明越短,事情越大。

家长能做的,几乎只剩下在微信群里相互安慰:“算了算了,明天多塞点零食”。一个孩子的营养,竟是被家长的爱心和零食硬撑起来的。

对于上海乃至全国的校园餐改革,技术手段可供借鉴:杭州部分学校引入区块链溯源系统,从农田到餐盒全程上链;深圳试点“家长盲评制”,由随机抽选的家长匿名打分决定供应商去留。但再好的技术也需要公开透明的心态。

孩子们的餐盘里,装的应是健康与成长,而不是资本博弈的筹码。

来源:迷世书童H95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