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奶奶一个吻,孩子持续高热,连夜进了急诊!不是感冒,不是扁桃体发炎,罪魁祸首竟是——“亲吻病”。一条“长辈频繁亲宝宝,最终脖子鼓包、高烧不退”的短视频,让“EB病毒”瞬间引发大家关注。别再把“亲热”当“关爱”——作为基层医生,更应从中看到疾病认知的缺失与健康宣教
奶奶一个吻,孩子持续高热,连夜进了急诊!不是感冒,不是扁桃体发炎,罪魁祸首竟是——“亲吻病”。一条“长辈频繁亲宝宝,最终脖子鼓包、高烧不退”的短视频,让“EB病毒”瞬间引发大家关注。别再把“亲热”当“关爱”——作为基层医生,更应从中看到疾病认知的缺失与健康宣教的重要性。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俗称“亲吻病”,是由EB病毒(EBV)引起的一种急性自限性传染病。虽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其临床表现多样,易与普通上呼吸道感染、化脓性扁桃体炎等混淆,漏诊、误诊率较高,且存在一定比例的严重并发症风险。
一
EB病毒不仅是“亲吻”的事
EB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人群普遍易感。据统计,90%以上的成人曾感染EB病毒,多数为隐性感染,病毒可在体内长期潜伏。儿童尤其是4~6岁幼儿为高发人群,因其免疫系统尚未完全成熟,更易表现为显性感染。
虽然唾液传播是主要途径(如亲吻、共用餐具、口对口喂食),但也存在飞沫传播、血液传播及器官移植等途径。基层接诊时应详细询问接触史,尤其是家庭内成员是否有类似症状。
(一)典型三联征
发热:多持续5天以上,高热>39℃;
咽峡炎:咽痛、扁桃体肿大伴白色渗出物;
淋巴结肿大:以颈部为主,质地软、有压痛。
眼睑浮肿(约30%)、肝脾肿大(约50%)、皮疹(尤其在使用氨苄西林后更易出现)。
二
鉴别诊断:如何避免误诊?
IM早期极易误诊为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链球菌咽炎、CMV感染、流感。基层医生应掌握以下鉴别要点:
补充提示
异型淋巴细胞≥10%为IM的“红线”指标;若
<4岁儿童异嗜性抗体(Monospot)阴性率高,推荐直接做EBV-VCA-IgM;
任何疑似IM患儿,首诊即触诊脾脏并记录长径;脾大者4周内禁止剧烈运动。
三
治疗策略:中西医结合更具优势
(一)西医治疗:对症支持为主
目前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以缓解症状、预防并发症为核心:
发热/咽痛: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
继发细菌感染:可酌情使用抗生素,但避免使用氨苄西林、阿莫西林(易诱发皮疹);
重症病例:如合并喉梗阻、溶血性贫血、心肌炎等,可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
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仅用于免疫缺陷或重症患者,非常规推荐。
(二)中医辨证论治:分型施治
(三)中西医结合优势:
中药可减轻发热持续时间、缓解咽部症状、促进淋巴结消退;
西医对症处理快速有效,中医整体调理减少复发;
尤其适用于抗生素禁忌、病程迁延、肝功能异常的患儿。
预防与患者教育:基层健康宣教重点
(一)阻断传播途径:避免亲吻、共用餐具、口对口喂食;
(二)家庭护理:强调休息、充足饮水、清淡饮食;
(三)运动管理:确诊后4~6周内避免剧烈运动,防止脾破裂;
(四)随访建议:定期复查血常规、肝功能、腹部超声。
总结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虽多为自限性,但其临床表现多样、并发症风险不容忽视。基层医生应提高警惕,掌握鉴别诊断要点,合理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手段,既能提升疗效,也能减少患者负担。
爱孩子,也要爱得科学——避免亲吻传播,是从源头上预防“亲吻病”的最佳方式。
参考文献
[1] 韩依彤.儿童EB病毒相关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疗进展[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2021(3):207-207209
[2] 田净忆.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基层医药,2020,27(5):637-640
来源:全科学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