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失建国红利,马来西亚的华人会越来越少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4 18:02 1

摘要:散居海外的华人有5000多万,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东南亚是海外华人最为集中的地区,其中马来西亚华人族群规模最为庞大(740万),更是华夏文化保留的最好的一支海外华人族群。

一个族群不去争取政治权利,那么将失去所有权利。

该图马来西亚华人数量错误,应该为740万

散居海外的华人有5000多万,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东南亚是海外华人最为集中的地区,其中马来西亚华人族群规模最为庞大(740万),更是华夏文化保留的最好的一支海外华人族群。

1939年,大量华人回国参加滇缅公路的修筑

马来西亚是在二战后的殖民地独立浪潮中获得新生国家身份的。但是建国60年后740万的马来华人逐渐在这个国家的各个方面都边缘化。1963年马来亚联合邦与新加坡、砂拉越、沙巴联合组建马来西亚。拥有1040万人口,华人占该国人口约44.3%(包括新加坡),族群规模与马来人(47%)差距不大。

马来西亚华人过端午节

截至2023年,马国人口3300万,华人占比暴跌至22%,规模约740万人。即使算上新加坡的华人,依旧远远不如马来人。

马来人通过“建国特权”和“土著特权”将这片富饶之地变成了马来人独享的土地。

华人占比

尽管华人掌握该国经济话语权,但多年来大量华人精英流失和不断走低的生育率。几代人后这个国家的华人占比将下跌到个位数。几百年来东南沿海一波波下南洋的故事也许不再会被人铭记。

尽管在马来西亚的宪法中,马来人被定义为该国唯一的“土著民族”,但是华人开拓南洋的时间并不短。东南亚很多地区的开垦现代化离不开南下的一代代华人。

明代中后期就开始的下南洋

早期马来人组织度不高,先后受外来宗教比如佛教、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影响。15世纪,马来人建立了其民族在半岛上第一个伊斯兰政权——马六甲王国。此时印度尼西亚、马来的很多岛屿没有人居住,是无主之地。

500年前,华人几乎是和西方殖民者同一时期开拓东南亚的。明代中叶,菲律宾已经有了大量的华人聚集的社区,当时他们和企图全面殖民的西班牙人产生了激烈冲突。

菲律宾最先沦为殖民地

1565年,西班牙将菲律宾变成了殖民地,西班牙的入侵引起了华人的强烈不满。1574年,东南沿海的“海盗”(商人群体)头目林凤带领战船62艘,载4000人对菲律宾的西班牙军队发动了进攻。双方打了三年时间,西班牙人获胜,从而彻底占据了菲律宾。

明代中后期的海盗

明代中后期,海外的华人已经开始殖民集团进行斗争了,这个历史远早于近代民族思想传播后才开始建立民族意识的东南亚多国。

近代东南亚国家建国的法理就是和殖民者的斗争,推翻了殖民统治。按照这个逻辑华人的“建国特权”并不比当地人弱。

可惜,明清政府和当地的华人社区都没有抓紧这杆政治大旗。

清代、明朝对南洋的华人态度差不多,基本不管不问。而且清代建立时,明清交替之际,大量明朝遗老背靠东南海岛对抗清朝。让满清统治者心有余悸,他们对于管理不到的海外华人始终不信任。

新加坡的的英国总督来福士如今倒成了一面商业旗帜

华人基本靠着同乡会这些弱组织进行自治,远远不如西方。有组织的暴力是西方能在近500年脱颖而出根本原因,对抗西方的暴力组织必须自己也是一个严密的组织。可惜当时正是殖民帝国发展的高潮阶段。

英国的风帆舰船

到了19世纪东南亚基本被西方殖民。华人因为相对高的文化素质被西方殖民者安排到殖民社会的中层。并开始占据了大部分东南亚国家的商业阶层。而且人数不输马来人,此时英国独霸南亚次大陆,同时在两次鸦片战争中击败清廷。英国从中国和南亚殖民地引进更多的移民,使东南亚形成了多元民族社会。

早期华人下南洋,条件很艰苦(马来西亚博物馆)

1860年,槟榔屿、新加坡、马六甲的华人增长到3.6万、5万人、1.1万人,华人占三地人口60%以上。

槟榔屿、新加坡、马六甲,马来半岛最重要的三座城市

1890年,马来半岛(不含新加坡)华人数量约94.7万,当地的马来人约130万。在19世纪末尽管、英国、荷兰占据了东南亚的高层。但是民间华人的数量、能量是不弱的。马来西亚还有第三大族群印度人,他们大部分是通过契约劳工的模式从南亚引入。

马来西亚的印度人

在英国布局下,华人集中在城市、矿山,从事手工业、商业。印度人在种植园充当劳动力,马来人主要生活在乡村并维持着自然经济。但这种局面到了20世纪已经不能维持,

殖民统治末期,各殖民地都爆发了民族主义思潮,日本入侵东南亚实质摧毁了英、荷的统治,还大肆屠杀华人社区。此刻马来人民族意识崛起,马来再也不可能只做大英帝国的橡胶园了。

新加坡国父李光耀二战差点被日军杀死

直到今天东南亚是海外华人最为集中的地区,但是这并不代表海外华人能在海外拥有其应得的权利。

印尼华人

比如印尼华人占比5%,约1300万,是世界上华人最多的国家。但长时间印尼政府禁止华语教育、华人文化活动,试图彻底“同化”华人群体。大量华人被迫他们被迫使用印尼名字,隐藏自己的华人身份,以免遭受歧视。

雅加达唐人街牌楼

一海之隔的马来同样在很长一段时期也在明目张胆的在各方面打击华人、印度人,而且是建国后就开始的阳谋。

二战后华人规模已接近马来人,在独立建国的当口马来精英认为华人势力增强将阻碍马来人垄断政治权利。从建国伊始就开始针对华人政治权力的削弱。

建国初期华人规模与马来人差距不大,如果加上新加坡的华人比例和马来人持平

最先也是最重要的是“土著民族”的认定,这个概念在建国时就抛出来了。马来人认为自己是土著民族。作为土著应在政治经济教育等领域享受比华人、印度人这些“外来人”更多的权利。应该让马来人在政治领域发挥主导作用。华人和印度人对此做了反抗。

最后马来人虽然对非马来人的公民权要求做出让步。但是“土著民族”作为一个政治事实确定下来了,待马来人在人口、政治、立法、军事都占据优势时。华人和印度裔的权利成了“可供宰割”的对象。

反抗殖民获得独立是马来西亚建国的重要法理

1957年正式独立后,其中华人占比约39%,马来人占比49%,印度人占比11%。独立之初,马来人的巫统、华人的马华公会和印度人的国大党组成的联盟在选举中获胜。巫统在联盟中处于领导地位,马华公会和国大党也得以分享权力。

主导政治的马来人开始确立了优势,开始上新政策。

1、马来语为国语。

2、伊斯兰教为联邦宗教。

3、马来人在公职、教育、商贸等方面保留比其他族群更多的份额,“马来人至上”政策就此确立。

当时的首相东姑·阿都拉曼也清楚华人在马来西亚经济领域的巨大优势,它采用慢刀子割肉的办法逐步增强马来人实力。

东姑首相

文教方面,独立后的马来亚逐步削减华、印等族语言学校补助,马来语作为公立教育的必修语言。华人为防止被同化,马华公会、华校董事联合会(董总)、华校教师会总会(教总)联合起来反击马来人。

特别是为华文教育奔走一生的前教总主席林连玉,他的一生都在为华人在海外能留住中华文脉而奋斗。

最后马来人妥协。但这次“挫折”并没有让马来人死心。特别是后面和新加坡合并的事件更加坚定了“马来化”的信念。

马来西亚近代华文教育最重要的推手林连玉先生

1963年,新加坡加入马来西亚。新加坡华人占据主体。新加坡是华人占主体的国家,60年代还没有进行大规模西化教育。

马来亚华人群体本来在经济占优,大量新加坡华人加入,骤然让马来西亚的政治精英紧张起来。1963年华人以44%的占比成为马来西亚第二大族群,仅比马来人少3%。

能力强且风度翩翩的李光耀在马来西亚也很受欢迎

而且来自新加坡的李光耀政治能力极高、沟通讲演极强,而且面对选民也展现了极高的个人魅力。在搞普选的背景,马来第一代没有能打的,连很多马来人也不反感李光耀来治理国家。

1965年新加坡被迫独立,李光耀泪洒当场

为削弱华人力量,马来西亚在1965年将新加坡逐出联邦。经过这次失败的联合,马来西亚政治精英开始更坚定的削减华人政治势力被削弱。公务、军队、司法、教育系统被马来人填满(华文学校除外)。

1969年大选,大量非马来人参加的反对党阵营获得多数选票,这激起巫统激进分子的不满,进而演变为马来西亚历史上最严重的族群冲突——5.13事件。

5.13事件

民间则认为此次事件中超过1200名华人被杀,东姑首相在事件平息后引咎辞职。

“5.13”事件后巫统激进派上台填补了权力真空,开始强硬推行马来人至上。

“5.13”之后的转年1970年出台“新经济政策”,规定华人等少数族裔要想开办工厂企业,至少要拿出30%股权和30%的岗位交给马来人,这严重打压了华商发展并限制了华人就业。

1973年,马来西亚调整农村选区规模,借此在农村小选区确保马来候选人的优势。确保一人一票的背景下,少数族裔永远不能在政治高层出头。

马来西亚大学开始系统性排斥华人教职工

文教领域更是“大刀阔斧”。之前马来西亚华人经过多年的努力,形成了一整套“华文小学-华文中学-国立大学中文系”的教育体制,是海外华人教育传承最好的区域。

可如今大马政府要求所有的非马来语中学改制,否则将失去政府津贴,许多华文中学难以为继,纷纷改制。

同时马来西亚的国立大学不再承认华文中学颁发的毕业证。压力之下,大量华人在就读华文小学后,就只能进入马来文国民中学。

吉隆坡文良港中华华文小学成立于1919年

1971年出台《大学及大专学院法令》,禁止开设采用非马来语教学的私立高校。基本上在政策上断绝了华语高校的生路。原有的“华小-华中-大学中文系”的华文教育体系被破坏,只剩下华小和部分华中。

不过直到今天,华小的教育质量依旧有口皆碑,对子女教育上心的印度和马来父母也倾向把子女送往华小接受教育。

华小如今还在坚持,保护了华人文脉

华人中学虽然得不到政府资助,甚至学历得不到政府承认,但是高出其他学校一等的成绩,让华中毕业的学生反而成了国外高校的香饽饽。

1985年为华文教育奔走一生的前教总主席林连玉去世。林先生费尽一生心血,虽然没有看到华人在马来政治地位翻身,但也保存了华文在东南亚最炙热的火种。他走后大量华人为林先生送行,林连玉的忌辰成为大马华人的“华教节”。

林先生离世,大量华人送行

二战后各国都进入了人口爆炸阶段。马来西亚人口从1000万翻倍到90年代的2000万,如今突破3000万。而且借助承接西方和日本的产业转移,马来西亚的经济转型取得成效。1970到1990年,马来西亚人均GDP从385美元增至2442美元,当时中国大陆的人均GDP是300美元。

90年代初的马来西亚,成龙电影《警察故事》

人口增长率常年在2.7%以上,1957-1970年,马来西亚人口增长率为2.7%,华人增长率为2.3%差异不大。不过因为华人经济情况较好,新一代更加注意生活品质和优生优育,华人增长率迅速下降了。

如今马来西亚所有族裔生育率都下来了,马来人还是相对最能生(最新数据马来的全国出生率也跌倒2.0以下)

大量华人有了一定经济基础后就会移民。甚至不少华人家庭在中学毕业后就会安排孩子去国外读书,然后着手移民。

仅在1990年之前就有68万华人移民,到了今天从马来西亚移民出去的华人超过150万。这是一个非常夸张的比例,要知道今天马来的华人人口也才700多万人,也就是说超过1/5的华人移民走了。这样看得出来不少华人对这里归属感不高。

在美国主持脱口秀的马来华人钱信伊

大量的华人移民出走加上,马来人相对高的出生率,今天的马来人已经毫无疑疑是这里的主体民族了。

华人和印度裔的人口都在下降

今天的执政者不用太担心被华人、印度裔(马来印度裔的出生率也是一塌糊涂)取代。今天马来西亚的生活水平还行,有一定的工业基础。但是过多的精英人才外流总不是一件好事,这对国家发展常年产生负面影响,政策需要回调了。

2000年后,马来西亚也开始采用更为多元包容的政策,副总理安瓦尔公开用华语说“我们是一家人”。

但是不管怎么说,马国的华人外流、政治上越来越边缘化其实没有根本改变。马来人的特权并未被取消,大马华人有点想法和能力的还是会移民出去,这又反过来限制了华人族群规模。

在一个普选的国家,你既不掌握政府和军队,出生率低,人数还在持续减小。那你怎么向国家索要更多的资源?

著名马来华人影视明星杨紫琼无子女

时至今日,虽然马来政策性扶植自己人从未调整。但是华人掌控的财富一直有60%,依然把控着马来西亚的经济命脉。如今马来人人口占绝对多数,马来人已经把享受特权当作理所应当。但还是需要通过“固打制”强行取代学习优异的华人、印裔学生。这是一种逆向淘汰,非常不利于马来西亚的发展。

毕业的马来大学生

前总理马哈蒂尔也曾说过,“马来人被宠坏了,很难在相同环境下和华人、印度裔竞争”。

经济结构升级不了,马来西亚实际已经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不过马来西亚资源丰富、工业水平还行,大部分民众生活水平不错,大量土著躺平了也无所谓。努力拼搏的文化基因看来是不适合这个世界大部分国家的。

华人移民东南亚是一部历史百年的风云历史,虽然很多国家都是华人占据经济主导地位。但是几百年时间只留下来新加坡这么一个和我们关系不咸不淡,关键时刻还要站队西方的华人国家。只看这一点来讲是非常可惜的。

华人经济地位高,又有一个强大母国让建国之初的东南亚各国都很忌惮

马来华人的边缘化除了冷战,东南亚各国警惕华人的大背景下。我觉得最大的失误华人在马来西亚建国时没有抓住千载难逢的建国红利,马来人这些年的政治手段也没见得有多高明,但是通过定义和强调“土著民族”这个概念,站住了政治大义。后面一点点把华人、印度人边缘化。

在这个大义下,其他人都是外来人,吵架的底气天然少了一层。后面在这个原则下,马来人往政府、军队、高校塞人都是合情合理的,你还拿不出好的反对态度。钝刀子割肉不疼,但是缓慢而致命。

确实,华人来东南亚的时间的不短,500多年前就来了,当时马来半岛,加里曼丹岛很多还是荒无人性的烟瘴之地。华人完全能称自己就是这片土地开拓者,但是建国时没有高瞻远瞩的政治人物占领这个政治制高点,而是和印度人在公民权这些小节上去纠缠。

尊王攘夷、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些当今中国人再熟悉不过的历史故事,其是千百年血与火斗争中精炼出来的精妙政治智慧。

来源:宇俊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