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开国大典上,天安门城楼上红旗招展,一位银须老者立在毛主席身后,目光穿越欢腾人海,正是清朝最年轻的翰林学士。
开国大典上,天安门城楼上红旗招展,一位银须老者立在毛主席身后,目光穿越欢腾人海,正是清朝最年轻的翰林学士。
这位老人是谁?为何袁世凯要重金收买他,蒋介石三请他出山,而他与毛主席合影,竟救了钱学森一命,这是咋回事呢?
1876年的杭州城,陈叔通出生在知州之家,父亲陈豪是同治年的进士,素以清廉著称。
陈叔通在书香墨韵中长大,十七岁中秀才,二十五岁中举人,二十六岁殿试高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如果没有任何意外,一条旧式文人梦寐以求的青云之路,已赫然铺展于他的脚下。
1898年的北京城,戊戌变法的浪潮冲击翰林院,二十二岁的陈叔通在国子监藏书楼,偶遇梁启超,彻夜长谈后,将维新派的报纸藏在翰林袍里暗中传递。
变法失败那夜,他站在菜市口刑场外的槐树下,看着谭嗣同的血染红青石板,指甲深深掐进掌心。
他身居翰林院数年,此事日渐清醒,发现戊戌变法失败后,清廷愈趋保守腐败,外不能御列强,内不能安百姓,因此他的思想也从此转变。
1904年,他远渡东瀛,站在东京法政大学的讲堂里,黑板上的君主立宪四字让他陷入沉思。
在日本法政大学攻读期间,他并未加入激进的同盟会,却系统研读了孟德斯鸠、卢梭等人的著作,并深受梁启超的新民说影响。
他逐渐形成一种渐进改革的思想,那就是不主张暴力革命,而强调以教育和实业培育民力、改造社会,这一理念成为他后来三十年活动的主线。
归国之后,陈叔通担任宪政调查局会办,后来成为资政院最年轻的民选议员,但清廷的腐朽让他更加失望。
某次审议津浦铁路借款案,他目睹庆亲王奕劻的心腹,将十万两银票塞进议案夹页。
会后他拦住军机大臣质问,谁知对方轻摇折扇,修铁路要银子,银子要有人出,那谁出不是出?
走出宫门时,暮色中的紫禁城如巨兽盘踞,他在日记本上划下重重墨迹,此城不破,国无宁日。
1915年袁世凯复辟闹剧中,陈叔通时任《北京日报》经理,于是在头版刊出讽刺漫画,那是一只巨龟驮着洪宪石碑,压垮了五色旗。
恼羞成怒的袁氏派人送来二十万银元,檀木箱里白花花的银锭,映着来人狡黠的笑,表示大总统说,陈先生是明白人。
陈叔通掀开箱盖,取出一锭白银掂了掂,嘲笑此物不如他的案头镇纸沉重。
但是他知道袁世凯会对他下毒手,所以当夜他乘着星辉悄然离京,行囊里只带了一方端砚和郑板桥的墨竹图。
在上海商务印书馆的五年,陈叔通完成了人生的重要转身,他改革财务制度,首创三联单核销法,更在涵芬楼藏书室深处设置密室,秘密印刷《新青年》。
五卅惨案次日,印刷车间彻夜轰鸣,三万份《抗议书》带着未干的油墨运往租界。
当英国巡捕破门而入时,陈叔通正端坐经理室临摹《兰亭序》,案头宣纸上墨迹淋漓,正是多行不义必自毙。
在此期间,虽然当时对中国共产党了解不深,但共产党人为救国救民,不怕牺牲的精神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他对北洋军阀和国民党的黑暗统治深感厌恶,从此立志不与官僚政客为伍,谢绝一切做官邀请。
北伐军进抵上海时,蒋介石的特使三次叩响陈宅朱门,最后一次,来客将中将军衔委任状铺在梅花图卷上。
陈叔通捋须而笑,指着墙上的新匾,有所不为斋,表示此处只种梅花,不栽荆棘。
抗战期间,日伪政权得知他是前清翰林,千方百计拉拢他出任伪职,但他不畏强暴,拒绝担任上海维持会会长。
他积极支持抗日救国运动,参加筹备上海市各界人民团体联合会,投身爱国民主运动。
淞沪会战的炮火震碎了商务印书馆的玻璃窗,陈叔通在废墟中扒出半部《四部丛刊》,带着员工在霞飞路弄堂里架起手摇印刷机。
腊月寒夜,他裹着棉袍校对着抗战传单,油灯将他的身影投在斑驳砖墙上,恍如坚守城池的老将。
得知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他连夜刻印“民族之魂”的朱文印章,印在千份《告同胞书》首页。
1947年,五月的上海阴雨绵绵,军警在交大校园抓捕百余名学生,71岁的陈叔通冒雨奔走,联络张元济等九位古稀名士。
在叶宅密室,十位老人以茶代血立誓,联署《为学生请命书》,这就是惊心动魄的“十老上书”。
但特务声称子弹可不认翰林!陈叔通便将联名信缝在棉袄内衬,穿越封锁线直送报馆,次日头版如惊雷炸响,举国哗然。
1949年早春,北平解放,在中共地下组织精心安排下,陈叔通剃去长须,化装成药材商登上轮船。
离港那夜风急浪高,他裹着毛毯蜷在货舱,听海浪拍打船板,三月抵达天津港时,毛主席派来的车已在寒风中等待整宿。
1949年9月下旬,北京秋高气爽,正当全国紧张筹备开国大典之际,毛主席突然邀请各界人士同游天坛。
在休息间隙,毛主席风趣地向大家介绍,给诸位介绍两位清朝的翰林,一位是张元济先生,另一位是陈叔通先生。
当毛主席问起,两人是如何考翰林的,见过慈禧太后没有等事迹时,两人都说了自身感受。
陈叔通认真表示,他和张老可谓是三朝元老,参拜过清朝的皇帝,见过袁世凯,和蒋介石也打过不少交道。
他感到这些最高统治者的身上,都有一种不可一世的傲气,但唯有毛主席,和人民没有一点距离。
毛主席立刻说道,可不能阿谀奉承,大家都得对鲁迅先生所说的“捧杀“”保持警觉,随后对陈叔通大加赞赏,称其年迈还穿越封锁线,堪称真正的国士。
开国大典上,陈叔通受邀登上天安门城楼,位置被特意安排在毛主席右侧后方,镜头捕捉到了这位身着长衫的老者,面容清癯,目光澄澈,静静凝视前方。
那一刻,他身后是帝制时代的功名,眼前是新生的共和国,而他本人,成了连接两个时代的活碑。
1952年,毛主席于颐年堂单独会见陈叔通,请教对若干党外人士的看法,陈叔通坦诚指出,某些人确有才学,但矜于身份,不易与工农干部协同。
毛主席闻言大笑,反问陈叔通也是翰林出身,怎么就没有这样的架子呢?
陈叔通表示,他不是没有架子,是早就看透了,旧文人那套救不了中国,但共产党人不一样,他们是从泥土地里长出来的力量。
后来毛主席三登城墙视察防火,在午门楼上,陈叔通抚摸着毛主席的竹杖,两人相视而笑,留下一张珍贵合影。
1955年5月,毛主席在天安门上,主持庆祝五一劳动节典礼,陈叔通在观礼名单中,跟毛主席的合影被刊登在中文画报上。
可是谁也没想到,这张合影竟撬动大洋彼岸的牢笼,意外地促成了一件影响中国科技发展的大事。
一个月后,被软禁洛杉矶的钱学森在华人餐馆偶见画报,目光倏然凝固,发现站在毛主席身旁的长者,正是父亲钱均夫的故交。
翌日在咖啡馆,他借如厕之机,用烟盒锡纸写下密信,学生身陷囹圄五载,美方谎称留学生皆可自由离境。
这封藏在卡里的求救信,辗转到了陈叔通手里,很快上报给周总理,当总理在日内瓦会议上亮出泛黄锡纸,美国代表手中的咖啡杯怦然落地。
也正是因为这张合照,钱学森才得以冲破重重阻挠,踏上归国之路,投身到新中国建设与发展的伟大事业中。
此后多年,陈叔通连续肩负重任,在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期间,他凭借深厚人脉与信誉,协助政府顺利度过改制初期最艰难的阶段。
最见风骨的是1959年,看到各地虚报产量导致饥荒蔓延,陈叔通直闯菊香书屋,表示矫枉过正,可为常法乎?
满室肃然中,毛主席起身斟茶,夸赞道良药苦口,叔老真诤友!
1966年,九十岁的老人含笑离世,他的一生画上了句号,但其为国家、为人民所做出的贡献,却永远铭刻在历史长河之中。
毛主席闻讯掷笔长叹,感慨砥柱倾矣,而书案上摊着老人绝笔,那是关于保护故宫文物的八条谏言。
这位前清翰林用一生诠释,真正的文人风骨,不在拒人千里的清高,而在择善固执的勇气;不在书斋的孤芳自赏,而在时代的惊涛骇浪中校准良知的罗盘。
从拒收袁世凯的二十万银元,到主持新中国工商改造;从上海滩的十老上书,到紫禁城上的九问民生。
他以翰林之笔写就的传奇,恰似其钟爱的寒梅,在历史寒冬中绽放出最动人的精神气节,也为后世文人树起不朽的航标。
当书斋的孤灯汇入民族的星河,文人的风骨便获得了永恒的生命。
看到这儿,您有何感想,欢迎关注留言评论。
参考资料:
【1】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跟毛主席行读天下》
【2】百度百科.《陈叔通》
来源:历史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