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紧跟时代步伐 小地方也有大作为——西宁市大通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主动破题勇创新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4 17:15 1

摘要: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时代浪潮中,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以“小地方也有大作为”的魄力与担当,主动创新应用AI技术,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打造成集“智慧赋能”与“温情服务”于一体的民生港湾。这里严格遵循中央、青海省、西宁市委政法工作部署,在县委、

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时代浪潮中,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以“小地方也有大作为”的魄力与担当,主动创新应用AI技术,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打造成集“智慧赋能”与“温情服务”于一体的民生港湾。这里严格遵循中央、青海省、西宁市委政法工作部署,在县委、县政府全力支持下,科学划分引导区、化解区、诉讼区和指挥调度区,更以AI技术为核心驱动力,让每个区域都藏着“以小见大”的治理巧思,成为群众“找说法、解烦忧”的安心去处,用实际行动证明:小地方不仅能跟上时代节奏,更能凭借AI创新扛起基层治理的大责任。

小起点藏大用心贴心服务暖开场

走进大通县综治中心,导引区是群众接触的“第一站”,这个看似简约的区域,却把“便民”二字做到了细节里,尽显小地方的大用心。“办事步骤在大屏上滚着播,心里一下就有底了!”群众的由衷夸赞,源于循环播放综治中心工作流程的大屏——不用反复询问,办事环节“透明可见”;引导台前,工作人员第一时间为群众登记、发放叫号凭证,现场秩序井然,从源头避免“跑冤枉路、排糊涂队”。

墙上悬挂的金牌调解员照片格外醒目,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却组成了基层治理的“第一道坚固防线”。凭借专业素养精准拿捏法律边界,又懂群众语言、知邻里“门道”,他们耐心引导当事人理性沟通,把家长里短的小纠纷、鸡毛蒜皮的小矛盾,都化解在萌芽状态。正是这些“小岗位”上的“大担当”,让引导区成为群众办事的“安心阀”。

小空间显大效能“一站式”解纷提速度

“没想到这么多事,在一个大厅就能办!”综合受理大厅的空间不大,却创造了“一站式”解纷的大效能,打破了基层办事“部门多、跑断腿”的困境。叫号机前,群众轻点屏幕就能精准取号;大厅内,调解、劳动仲裁等8类窗口一字排开,更有“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兜底——无论群众有何种诉求,都能在这里找到“对接口”,不用再跨部门奔波。

工作人员忙着将事项登记台账录入线上平台,实现“线下登记+线上流转”无缝衔接,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综治中心创新推出的“9+35+N”工作模式(9个常驻岗位、35名职能部门抽调人员、N个联动部门),将分散力量拧成“一股绳”,高效处理矛盾纠纷的受理与转办;“联合接访+访调对接+多元化解”新模式,搭配20项工作机制、13类文书、8张流程图,让每一步流程都规范有序。遇上疑难纠纷,“联合会诊”机制及时启动,精准“开方”解决问题,力求用“最低成本、最高效率”回应群众诉求,小大厅里跑出了基层治理的“加速度”。

便民服务区更是“小而精”:群众能便捷查阅法律法规,还能与AI智能系统“聊案情”获取个性化建议;各类文书、表格模板一应俱全,省去“反复修改、到处咨询”的麻烦;旁边的“舒心墙”上,治愈短句与糖果相映成趣,悄悄扫去群众办事的疲惫——这些小细节,让高效服务多了几分温情。

小创新含大温度“花儿解纷”暖民心

大通县不搞“千篇一律”的调解模式,而是立足本地特色,用“小创新”打造有温度的调解品牌,让小地方的治理充满人情味。深耕“花儿解纷”特色品牌,在家事、邻里调解室里,妇联工作人员以“花儿”民歌为媒拉近距离,用青海“盖碗茶”缓和气氛,化身群众的“知心人”。在轻松的唠家常中,亲缘间的隔阂、邻里间的摩擦被一一化解,让调解不再是冷冰冰的讲道理,而是热乎乎的解心结。

综合调解室、群众来访接待室是调解“主阵地”,直面各类矛盾;道路交通、医疗纠纷调解室汇聚专业力量,把复杂矛盾“抽丝剥茧”,给出专业解决方案;经济、劳资纠纷调解室靠细致问询、精准研判,为当事人争取合理权益;就连小小的心理咨询室,也配齐了按摩沙发、沙盘游戏,帮当事人舒缓焦虑情绪,让大家能心平气和地面对问题。每个调解空间都不大,却用“小而专”的服务,撑起了矛盾化解的“大担当”,让群众感受到“家门口”的温暖。

小投入见大成效科技赋能护民生

大通县不满足于“传统治理”的舒适区,而是主动拥抱科技,紧跟AI技术发展趋势,用“小投入”搭建智慧平台,让AI成为基层治理的“强引擎”,实现“小投入大成效”的突破。

“以前担心重点场所管理难,现在有了智能锁和AI监控,异常情况能第一时间发现!”工作人员的感慨,道出了AI智慧设备的大作用。在公租房、网约房进行试点的智慧管家智能锁系统,不只是“指纹开锁”这么简单——它像“隐形卫士”,无论是陌生人逗留、非住户尝试开锁,还是未成年人单独入住,系统都会依托AI技术实时捕捉异常并推送信息。工作人员先研判排除误拍,确认异常后立即联动公安或网格员核查,把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未来,这套系统还将推广至网约房、民宿、网吧等治安重点场所,让AI赋能的安全防控更精准。

让管理系统“活”了起来

大通综治视觉中心(AI赋能雪亮工程升级系统),则借助AI技术让原有管理系统“活”了起来。由大通县委政法委联合中国电信研发,从全县监控中筛选100路关键点位(覆盖学校、医院、人员密集区),嵌入AI算法后变身“智慧哨兵”:搭载的9种AI算法(人员超标聚集、打架斗殴、着火冒烟等),还能自定义预警阈值。此前某家具市场开业引发人员占道聚集,系统通过AI技术监测到条幅与人员超标后立即报警,半小时内公安特巡警到场疏导,快速恢复秩序,用AI科技守住了群众的安全感。

“大通县精治通”打通政府服务群众桥梁

“扫个码就能反映问题,积分还能兑换生活用品,咱老百姓用着方便!”群众的真实评价,彰显了AI技术支撑下“大通县精治通”小平台的大价值。作为县域矛盾纠纷与风险隐患上报的“便捷通道”,“大通县精治通”平台操作极简——界面仅两个大的功能区,一个上报事件一个查询,背后依托AI技术实现信息快速流转与分类。群众人人都能使用,只要扫码就能上报环境卫生、设施损坏、矛盾纠纷等问题,不用学习复杂操作。大通县更针对农村群众不认识字的情况,借助AI技术设计升级语音上报系统,让服务更贴合群众需求。

汇总的信息由大通县委政法委统一收集,再下发给对应片区的楼栋长、网格员,基层解决不了的逐层上报各乡镇,形成“层层有响应、事事有落实”的闭环。每一条上报信息都会被核实,处理后必须向群众反馈结果(如“已打扫”“已维修”),记者看到,就连路上有一堆灰弄脏了鞋子这样的事情,都被群众上传上来。在“大通县精治通”上,这类“小事”,都能借助系统追溯责任人与处理时长,让群众看得见实效。更贴心的是,核实有效的上报还能积累积分,在“精治通超市”兑换各类生活用品,激发了群众参与治理的热情。针对农村群众“不识字、不会操作”的问题,平台还计划升级语音上报功能,让便民服务覆盖更多人,用AI赋能的小平台搭建起“群众—政府”的大桥梁。

智慧化建设离不开机制支撑,大通县综治中心的“内功”同样扎实,婚姻家庭纠纷AI调解助手便是借助AI技术实现“小工具撬动大调解”的典型。依托全省公用综治信息平台,工作人员录入纠纷详情后,系统能通过AI技术自动分析争议点(如酗酒、抚养问题等),提供调解方法、匹配法律依据与相似案例,帮工作人员更高效地化解矛盾;“一案一码”系统让群众扫码就能跟踪问题处理进展(受理、处理、反馈清单),服务更透明。AI助手的加入,让基层调解更专业、更高效,也让小地方的治理更有“智慧含量”。

对派驻中心的其他单位工作人员,综治中心还实行“一人一月一考核”,从考勤、工作状态到调解成效全面评估,考核结果反馈原单位,倒逼服务提质;案件处理后,还会对需回访案例开展满意度调查,形成回访表与统计表——这一特色机制目前其他县区尚未普及,用“回头看”确保问题真解决、群众真满意。

大通县综治中心始终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以AI技术创新为核心,用每一个“小细节”诠释着“小地方也有大作为”的治理理念。这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凭借对AI技术的主动应用与日复一日的坚守,把“就近便民、服务为民”刻进了基层治理的每一个环节,不仅筑牢了群众的幸福根基,更证明了小地方也能通过AI创新跟上时代、引领基层治理效能提升,为更多小地方的基层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大通经验”。

来源:青海政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