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全面落实西双版纳州委、州政府关于开展“务实创新攻坚”主题年行动的安排部署,州直机关各单位紧扣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提出的“一个跨越”、“三个定位”、“开创发展新局面”工作总纲,锚定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和州委“两区两城”目标定位,结合职责职能与工作实际,
为全面落实西双版纳州委、州政府关于开展“务实创新攻坚”主题年行动的安排部署,州直机关各单位紧扣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提出的“一个跨越”、“三个定位”、“开创发展新局面”工作总纲,锚定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和州委“两区两城”目标定位,结合职责职能与工作实际,认真谋划部署、选准选好本单位本领域务实推动、创新突破、攻坚克难的具体事项,取得一系列工作成效。为进一步激励广大党员干部比学赶超,推动各领域工作提质增效,州委州直机关工委将陆续发布部分单位在推进“务实创新攻坚”主题年行动工作中的经验做法及成效,供大家学习借鉴。
务实创新强机制 联农带农谱新篇
为推动落实“务实创新攻坚”主题年行动工作部署,西双版纳州农业农村局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将“完善利益联结促农增收”作为行动切入点,以实干的作风、创新的举措、攻坚的决心,推行“四大举措”打通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堵点难点,为促进农民增收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西双版纳方案”。
强化产业带动机制,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共同体
培育壮大企业,增强发展带动力。支持发展前景好、带动力强的企业牵头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将企业联农带农成效纳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申报、监测要求范围。截至目前,共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87家,累计带动群众增收10万元,有序推进第16批州级龙头企业申报工作,完成预报国家级龙头企业5家。搭建多元化展销平台,组织63家茶企及茶农代表参加第十七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交易会,促进销售额突破180万元,意向签约金额达1300万元;动员16家咖啡、小糯玉米等特色农产品企业参加第9届南博会,销售额累计超过30万元,达成意向签约166个,现场签约项目2个。发展合作社,提高组织化程度。在全州范围内推动成立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全面整合可用资源,助力形成发展合力。 如,引导基诺山乡巴朵村利用独特的生态资源以及基诺民族非遗文化优势,成立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利用雨林徒步流量带动村寨民宿、餐饮、农特产品销售产业集群发展,实现村民小组集体经济增长近260倍,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至2.8万元。
创新金融扶持模式,破解农户融资难题
设立风险补偿基金。推动政府与银行合作设立“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支持建档立卡脱贫户、边缘易致贫户等群体发展生产和经营。截至6月,全州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250户1307.10万元,贷款余额3571户17980.94万元,鼓舞了脱贫群众发展信心。落实惠农惠企奖补政策。2025年下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8116万元、糖料蔗良种良法技术推广补贴4393.46万元、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828.20万元,目前补贴机具169台/套。发布《西双版纳州“稻+”综合种养及加工奖补办法(试行)》惠农惠企政策,安排州级财政资金800万元用于“稻渔”综合种养及加工奖补。推动全州承保政策性种植业保险2.79万亩、养殖业保险0.47万头,累计赔款1004.88万元,3198户农户受益。
推进科技赋能行动,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发展低空经济。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无人机技术,投入稻谷播种、肥料精准撒施、病虫害防治等重要环节,大幅降低生产成本。截至目前,全州农用无人机保有量达1595台,持证飞手数量达2583人,实现农业无人机服务在各产区的基本覆盖,为现代化农业插上“科技翅膀”。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完成4家区域农机服务中心建设,新增农机总动力1.53万千瓦,达到全年目标任务的76.5%,完成水稻机械化播种面积11.301万亩;针对丘陵山地地形特点,大力推广甘蔗全程机械化,实现机播、机收面积分别达5.98万亩、4.1万亩,收取量达21.65万吨。
完善利益分配体系,织密共同富裕“保障网”
探索多元利益联结模式,发挥带动作用。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多元利益联结模式,累计设立农民合作社3000家,实现行政村规范运营合作社全覆盖。探索党组织领办合作社10种模式,建成党组织领办合作社128个,边境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平均达35.85万元,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能。用活公益岗位,保障兜底就业。截至目前,全州开发公益性岗位累计安置脱贫人口4209名,选聘及新增脱贫人口生态护林员671人,向上级争取到中央及省级财政补助资金666万元,精准稳定671户家庭的生态就业岗位,助力脱贫人口实现“家门口”增收致富。
完善运用联农带农益农机制是乡村振兴的长久之策。下一步,州农业农村局将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动机制创新,贡献更多增收“金点子”,把主题年的实绩实效转化为带动群众共同富裕的具体成效。
供稿:西双版纳州农业农村局
编辑:段贤威王琳玲
来源:云贵高原生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