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21日,位于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经棚镇白土井子村的浑善达克沙地莝草山综合治理项目区,片片网格沙障沿沙丘铺展,星星点点的绿意正在萌发。
4月21日,位于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经棚镇白土井子村的浑善达克沙地莝草山综合治理项目区,片片网格沙障沿沙丘铺展,星星点点的绿意正在萌发。
“这是我们在有效治沙工期不足3个月的情况下创造的生态奇迹!”克什克腾旗林草局副局长王明达自豪地说。
莝草山沙区是克什克腾旗境内极重度沙化集中分布区域,覆盖5个嘎查26个村民组,总面积12.65万亩,立地条件差,治理难度非常大。2024年,克什克腾旗通过就地取材、以工代赈、“建管营”一体化等多种新模式,全力推进莝草山沙地歼灭战。
浑善达克沙地莝草山沙区呈现片片新绿。(资料图)
用黄柳制作的沙障。(资料图)
“在治理过程中,我们进行了乔、灌、草、工程固沙综合施策,形成‘乔木防护林、沙障小方格、灌草覆盖’三重防沙网。”王明达说,在草种飞播机、沙障开沟机、草种播撒机械等科技力量的加持下,1000余人辛苦劳作3个月,超前完成2年建设工期的治沙任务,让莝草山沙区重披新绿、再现生机。
作为赤峰市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的主战区,克什克腾旗沙地面积915.87万亩,其中浑善达克沙地866万亩,占浑善达克沙地总面积11.1%。
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打响以来,克什克腾旗用活各类资源,通过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先建后补、以工代赈、以路治沙、“建管营”一体化等多种新模式,全力推进沙地歼灭战,努力创造“绿富美”同兴共荣的生态治理样板。
搬运黄柳。(资料图)
插黄柳,制作沙障。(资料图)
四方格的沙障将黄沙牢牢锁在原地。(资料图)
“治沙不仅解决草原沙化问题,也增收了农民收入。去年参与治沙,每天都有200多元收入,大伙儿积极性很高,争抢着报名参与治沙。”达来诺日镇岗更嘎查牧民宝俊海说,今年他还会参与治沙。
克什克腾旗大力推广以工代赈、先建后补等机制,提高农牧民防沙治沙热情,仅2024年,投入资金1600余万元,采取“以工代赈”模式,带动2500余名农牧民实现人均增收6000元以上。
治沙工作,三分建,七分管。克什克腾旗组织沙区苏木乡镇与荒沙承包户签订管护协议,明确管护责任、义务和利益,调动农牧民积极参与生态建设成果管护,享受治理成果。
目前,全旗2个苏木镇、5个嘎查村、14个施工企业、21名护林护草员、455户农牧户签订了五方共同管护协议,共同守护着来之不易的治沙成果。
曾经的荒沙披上绿衣。(资料图)
农牧民积极参与治沙。(资料图)
创新模式、多方参与,防沙治沙开启“倍增模式”。2024年,克什克腾旗共投入资金5.41亿元,完成沙地治理面积89.5万亩。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浑善达克沙地的治理成果鼓舞着更多的治沙力量向浑善达克沙地挺进。
“今年,克什克腾旗在治沙之路上继续大步迈进,计划投资7.8亿元,治理浑善达克沙地113.88万亩,持续推动沙地歼灭战向纵深发展。”克什克腾旗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李百川表示。
在科学防沙治沙方面,将全面推广林草先进技术和先进机械,鼓励应用沙障铺设机、免耕补播机、无人机和智能监测维护装备等先进林草机械设备,培训指导农牧民 5000 人次以上,提升治沙的科技含量和效率。针对集中连片、距离公路较远等难于治理的沙地腹地,大力推行“以路治沙”治理模式建设穿沙公路 307 公里。
在产业发展方面,将因地制宜、统筹发展特色经济林、灌木饲料林等产业基地和沙棘特色产业深加工,支持发展林下中草药生态种植、野生抚育和仿野生栽培,培育壮大林草特色产业,实现生态与经济的良性互动。
在沙漠中栽植树苗。(资料图)
网格沙障沿沙丘铺展,将黄沙牢牢锁住。(资料图)
克什克腾旗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现场。(资料图)
在创新治沙模式方面,将畅通多元化治沙渠道,将重点实施央企参与防沙治沙、“蚂蚁森林” 公益造林等项目,撬动社会资本 0.5 亿元以上参与防沙治沙,让更多力量投身到这片绿色事业中来。
在巩固治理成果方面,克什克腾旗将全面开展林草生态建设管护工作,对治理区域加强巡查监管,密切关注林草生长状况,强化防火、防病虫害工作,提高应急能力和防控水平,确保每一片绿色都能茁壮成长。
“目前,全旗正在积极筹备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所用沙障材料、造林苗木、治沙机械等,预计5月初今年的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全面打响。”克什克腾旗森林草原技术推广中心主任董学存说。
在浑善达克歼灭战中,克什克腾旗正以坚定的决心、创新的举措和不懈的努力,书写着绿色发展的新篇章。
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王塔娜
新闻编辑:杨洁
来源:内蒙古日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