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举行“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贵州新风采”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今天发布会的主题是:桥见中国——世界第一高桥花江峡谷大桥建成通车。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政府新闻办主任 陈本荣
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举行“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贵州新风采”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今天发布会的主题是:桥见中国——世界第一高桥花江峡谷大桥建成通车。
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有:省交通运输厅党委书记、厅长张胤,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省文物局副局长)陈震,省体育局二级巡视员朱俊华,安顺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贺未泓,黔西南州人民政府副州长代乐,贵州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袁泉,他们将向大家介绍世界第一高桥花江峡谷大桥建成通车相关情况并共同回答记者朋友们关心的问题。
省交通运输厅党委书记、厅长 张胤
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
经过3年多的努力,横跨贵州黔西南州与安顺市交界处,六枝至安龙高速公路控制性工程——世界第一高桥花江峡谷大桥,将于2025年9月28日正式建成通车,我们将共同见证这一振奋人心的历史时刻。借此机会,向媒体朋友和社会各界长期以来对贵州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近年来,贵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交通强国的重要论述和在贵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建设现代化高质量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交通建设迈出坚实步伐。花江峡谷大桥的建成,凝聚了广大建设者的辛勤汗水。桥见贵州,桥见中国奋斗的铿锵步履。它不仅展现了贵州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更是中国基建实力的卓越缩影。
这是一座“横竖都是第一”的世界级桥梁,彰显了贵州高质量发展的新高度。贵州的山,铸就了坚韧风骨;贵州的桥,延伸着腾飞梦想。面对92.5%的山地和丘陵,我们发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拼搏精神,攻克了峡谷强风、复杂地质等世界级难题。花江峡谷大桥巍然屹立于被誉为“地球裂缝”的花江大峡谷之上,大桥全长2890米,主跨径达1420米,是目前世界山区峡谷第一大跨度钢桁梁悬索桥;其桥面距水面垂直高度625米,超越北盘江第一桥成为新的“世界第一高桥”,被誉为“横竖都是第一”。大桥的建成,不仅是物理高度上的巅峰,更是贵州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印证。
这是一座展示中国创新能力的“标杆桥”,彰显了贵州高质量发展的硬核力度。回顾贵州交通发展历程,从“崇山峻岭”到“万桥飞架”,从“千沟万壑”到“高速平原”,我们用智慧和汗水书写了跨越发展的壮丽篇章。花江峡谷大桥在抗风设计、高空施工等领域实现了多项技术突破,为全球山区桥梁建设提供了“中国方案”。大桥创新采用智能缆吊系统、2000兆帕级高强钢丝等先进技术,获得授权专利21项,多项技术成果纳入国家桥梁建设标准。在索股中植入的智慧缆索,犹如大桥的“神经系统”,可实时感知桥梁健康状态。我们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采用无人机航测技术减少植被破坏,创新使用建筑垃圾再生材料,安装风光互补照明系统,确保项目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截至目前,贵州已建和在建桥梁超过3.2万座,在世界高桥前100名中,贵州包揽了近半数席位,前3名均坐落于此,“世界桥梁看中国,中国桥梁看贵州”已成为共识。
这是一座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产业桥”,彰显了贵州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速度。花江峡谷大桥的通车,将两岸通行时间从2小时缩短至2分钟,极大改善了区域交通条件,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这座大桥不仅是交通枢纽,更是连接城乡、贯通区域的重要纽带,将为沿线地区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我们从“交通+旅游”融合发展理念出发,着力打造桥旅融合3.0版本,让天堑变通途的同时,也使大桥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在云渡服务区建设三叠纪地质文化馆,带领游客探寻古海洋的神秘世界;在锚碇区打造桥梁科技体验中心,展现人类征服天堑的智慧之光;在桥塔顶部设置观光平台,让游客体验“一览众山小”的壮阔情怀。预计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带动沿线农产品销售、民宿餐饮、文创产品等产业发展,其带来的“桥旅经济”已初显成效,例如桥下花江村的民宿预订火爆,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真正实现“通一座桥、兴一片业、富一方百姓”的美好愿景。大桥的建成,不仅是通行速度的提升,更是区域经济发展“加速度”的体现。
这是一座连接内外的“开放之桥”,彰显了贵州高质量发展的奋进态度。截至目前,全省公路总里程已达22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9000公里、普通国省道2.6万公里、农村公路18.5万公里,外联内畅、优质高效的公路网络加速形成。花江峡谷大桥建成后,将加速贵阳、安顺、黔西南城市群的资源互通与产业协同,为贵州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注入强劲动能。它以其世界级的工程形象和丰富的旅游业态,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大桥的建成,极大地提升了贵州“世界桥梁博物馆”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必将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和投资者关注贵州、走进贵州,为贵州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展现了贵州充满自信、走向未来的开放形象。
天堑之上架起的是钢铁长虹,峡谷古村推开的是一扇让幸福看得见、摸得着的希望之窗。我们诚挚邀请各界朋友前来贵州,行走在群山之巅,亲临见证世界级高桥的雄伟壮丽;漫步于云雾之间,深度体验桥旅融合的独特魅力,共同领略贵州高质量发展的蓬勃生机!
新华社记者提问
刚刚发布人提到花江峡谷大桥“横竖都是世界第一”,能否给我们介绍下这个“超级工程”,在建造上有哪些独特之处?
贵州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 袁泉
花江峡谷大桥作为“横竖都是第一”的世界级桥梁,我们在大桥的建造上融入许多创新的技术和理念,让这座“世界第一高桥”稳立云端,与“旅游”深度融合。
一是锚碇设计上因地制宜。关岭岸地势陡峭,贞丰岸地势相对较为平坦,我们结合当地地形地质条件,采用“非对称锚碇设计”,关岭岸采用隧道锚,贞丰岸采用重力锚,因地制宜,让结构受力、生态环保、工程造价实现最优的组合。
二是景观设计上美美与共。我们将大桥与桥位周边的三叠纪地质奇观、少数民族风情、红色战斗遗迹等完美结合,使桥与景交相辉映、相得益彰。设计突出“中国脊梁”作为核心元素,在大桥的美学设计中融合当地自然景观及古海洋遗迹,比如大桥主塔涂装,结合当地“绿水青山、峰丛地貌”元素,同时体现祖国“千里江山,只此青绿”。
三是造型设计上寓意独特。桥塔以受力合理的“门”型结构为基础,将峡谷岩层地貌融入设计,以竖向线条构筑刚直、层叠的构造,呈现出简洁而现代的美学风格。塔身如山门对开守望,两侧塔柱高耸如石壁,上横梁勾勒出“山峦重叠入云端,千峰万仞皆相连”的廓形,远观犹如石林跃出天际,与周围自然和谐交融。
四是灯光设计上出新出彩。我们在吊索外侧设计了宛如“琴弦”的亮化效果,流动的灯光可以随不同音乐做出变化,后期游客可以在现场通过APP和大桥灯光实时互动,可以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所有表演型的灯光设计都布设在大桥外侧,不会对行车安全造成影响。
五是桥旅设计上一举多得。我们充分考虑旅游业态的需求,利用大桥下层钢桁梁层高空间,设置观景廊道,高空竞速跑道、高空蹦极,让游客体会世界第一高桥的壮观,也可以参与到惊险刺激的极限运动。我们在设计上还留了足够的空间,为桥旅融合发展的各种旅游业态预留了充分的条件,比如,锚碇,未来可能就是一个超级工程和攀岩的结合体。未来,还有无限可能。期待大家实地探访和打卡。
中国交通报记者提问
在贵州这样复杂的地质条件下,大桥建设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难点?建设团队又是如何攻坚克服的?
花江峡谷大桥建设过程中,我们主要面临地质条件复杂、峡谷强风、高空作业精准度要求高等一系列堪称世界级的难题。建设团队凭借科技创新和智慧方案,逐一攻克了这些挑战。
第一大难题:对抗峡谷强风,也是施工中最大的难点。花江峡谷大桥的桥面距水面垂直高度达625米,相当于200多层楼高,峡谷两岸最窄处仅300米,地形复杂、地势险峻。同时,气候多变、气象复杂,瞬时风力最高可达强台风级别14级,很多时候上一秒没事,下一秒飓风就冲上来,别说施工,人站在地面上都可能被风刮走。为了掌握风的规律,我们进行了物理风洞试验。为了“捕捉”捉摸不定的风,我们引入多普勒激光雷达测风系统,24小时自动采集风场数据,为施工提供精准气象参考,也为我们桥梁施工和后期的极限运动提供了安全保障。
第二大难题:大跨径钢桁梁吊装,高空作业精准施工。全桥有93个节段,总重2.1万吨,需在600多米高空实现毫米级精准对接。我们研发了第四代“智慧缆索吊装系统”,运用高清摄像头+北斗系统+物联网技术,实现可视化、自动化、智能化监控和预警,不仅对设施、设备的工作情况进行自动监控,还实现了除大风天气以外的24小时吊装作业和一键吊装,吊装对接时间缩短了1小时,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降低了安全风险,整个吊装过程我们仅仅用了73天就全面完成,创造了桥梁建设的“贵州速度”。
此外,我们还首次使用光纤光栅对整根主缆温湿度、应力进行监测,联动除湿系统对主缆湿度进行干预;首次采用锻焊组合式索鞍,将索鞍的重量降低了30%。
大桥建设过程中还攻克了很多难点,我就重点介绍这几个方面。总而言之,大桥的建成,充分体现了“大国制造”的实力和效率。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提问
从“通行设施”到“云端综合体”,打造花江峡谷大桥桥旅融合景区对贵州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有何重要意义?下一步如何联动周边区域旅游资源发展?
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省文物局副局长) 陈震
花江峡谷大桥从“通行设施”到“云端综合体”的蜕变,可以说对贵州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具有重大意义。它不仅是交通基础设施的升级,更是旅游发展模式、产业形态的又一次突破。
花江峡谷大桥的桥旅融合,可以说是贵州旅游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跨越的关键支点。自带“世界级地标”的光环和“网红打卡地”!大桥作为一个强大的核心吸引物,将有效地整合、升级、赋能周边分散的资源,形成聚合效应,最终推动贵州从一个“拥有世界级资源”的地区,转变为一个真正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这不仅是一条路的通车,更是一次发展模式的通车,将通向更广阔的未来。
大家想想,当您乘坐207米高的电梯60秒冲顶,到离江面近800米高的桥塔上品一品云端咖啡、看一看360°全景的山河壮阔,在云中挑战1411米的极限跑道,俯瞰大桥脚下的高峡流水、喀斯特峰林连绵,这将会是怎样的感官盛宴?您还可踏寻民族古村、茶马古道的历史印记,找寻化石遗产的地质密码,这又是怎样的体验?
下面我从三个“新”带大家走进花江峡谷大桥旅游区。
一是桥旅融合新高度。花江峡谷大桥既是交通设施、也是旅游设施。近年来,被誉为“世界桥梁博物馆”的贵州,将超级工程与旅游深度融合,打造了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桥旅融合项目。从坝陵河大桥桥旅融合1.0典范,到平塘大桥桥旅融合2.0标杆,再到花江峡谷大桥桥旅融合3.0新范式,彰显着贵州省打造桥旅融合的新高度。
二是文旅发展新支撑。省委、省政府锚定“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目标,《贵州省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总体规划》里早就把这座大桥旅游区列为重点。它的价值太关键了:一方面,给贵州再添一张“世界级旅游名片”,让我们的旅游产品体系更厚实;另一方面,它就像西线旅游的“中枢节点”,东边串起黄果树瀑布,西边联动万峰林、马岭河峡谷,直接撑起了贵州旅游新西线的骨架。这对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来说,是实打实的硬支撑!桥上是吸引力,桥下是生产力,花江峡谷大桥将成为架起人们美好生活的幸福桥。
三是文旅品牌新引擎。省文化和旅游厅正在编制《花江峡谷大桥旅游区总体规划》,很快就要和大家见面。《规划》把“世界第一高桥”的震撼、峡谷景观的壮丽、历史文化的厚重、民族风情的鲜活,全都融进去,谋划了“一核两轴八片区”的空间格局。最终要打造成什么?就是“世界级桥旅融合新标识”,让“花江天堑・桥见中国”这个品牌响遍全国、走向世界。旅游区内观光、体验、研学、度假全覆盖,真正实现“大桥牵线,全域开花”。
借今天这个机会,向大家预告一下,从9月28日正式通车当天起,到国庆期间,我们在花江峡谷大桥准备了丰富多彩的文艺表演,到时候我们会提前发布相关内容,敬请期待。
中国日报记者提问
近年来,贵州积极推动山地户外运动发展,请问是否有考虑在花江峡谷大桥上开展相关户外运动赛事呢?
省体育局二级巡视员 朱俊华
近年来,贵州依托独特的地理优势和壮美的建筑景观,积极推动山地户外运动发展,致力于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户外运动目的地。我们很高兴看到越来越多的爱好者来到贵州,感受这片土地的激情与活力。
花江峡谷大桥这一世界级的工程奇迹,它不仅是交通基础设施,更是推动“桥旅融合”“体旅融合”发展的宝贵载体。在赛事保障方面,花江峡谷大桥建设时即前瞻性融入体育功能,设桥侧竞速跑道、跳伞平台和玻璃观景厅等,为持续举办高桥马拉松、攀岩等赛事提供硬件支撑。
近期有两项赛事:
第一项赛事:举办首届“世界第一高桥”铁人三项国际挑战赛。该赛事是全球首个以超高桥梁为核心场景的铁三赛,具备“全球独创”“难度极高”“环境极美”“不可复制”四大核心亮点。已于9月21日在花江峡谷大桥及周边开赛,吸引了来自德、法、美等国200名运动员参赛。在赛段设计上极具挑战性:0.75公里游泳赛段位于“云端上的公开水域”江面海拔超500米的北盘江,尽显自然水域野性力量;28公里骑行需在狭窄乡道挑战HC级坡,垂直海拔落差超600米,选手可俯瞰“世界第一高桥”全貌;10公里跑步则要对抗桥面峡谷横风,堪称全球难度最高的铁人三项赛事之一。
第二项赛事:2025高桥跳伞国际邀请赛。于9月23日至29日,在北盘江、坝陵河及花江峡谷三座世界级高桥分三站举行,来自19个国家的32名低空跳伞及翼装飞行运动员参赛。
我们将依托花江峡谷大桥“世界第一高桥”的独特IP,将桥梁工程奇迹与山地户外竞技深度融合,让运动员在极限挑战中感受贵州的自然壮美与建设奇迹,也让全球观众通过赛事镜头了解贵州、走进贵州,快速打响“高桥户外赛事”的品牌辨识度。同时,我们将积极探索“桥梁+户外”的赛事开发模式,未来逐步拓展高空跳伞、低空飞行、峡谷徒步等更多元的运动品类,助力“体育赛事”成为激活地方经济的新引擎,让“贵州户外”从区域品牌升级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符号。
总之,此次举办的两项赛事只是一个起点,我们正在系统性地研究和规划花江峡谷大桥户外赛事活动的蓝图。下一步,我们将依托花江峡谷大桥举办一系列高水平、国际化的赛事活动,为全球户外运动爱好者提供独特的运动体验,推动贵州山地户外运动高质量发展。
贵州电视台记者提问
花江峡谷大桥通车后,两岸通行时间将由过去的2小时缩短至2分钟跨越。在促进周边区域的经济协同发展上,黔西南州有哪些考虑?
黔西南州人民政府副州长 代乐
花江峡谷大桥的建成通车,对于黔西南州来说,确实是一个巨大的发展机遇。它不仅仅是一座连接两岸的桥梁,更是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强劲引擎。它带来的不仅是出行时间的缩短,更是发展时空的压缩,为黔西南州融入更大市场、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城乡融合提供了重要机遇。
第一,物流更畅了,打开了“黔货出山”新通道。正如记者朋友所说,大桥的建成,两岸通行时间将由过去的2小时缩短至2分钟跨越。大桥如同一条“金丝带”,将黔中经济区与滇中经济区紧紧相连,黔西南的优质农产品又增添了出山新通道。我们将全力打通“最后一公里”:一是织密“冷链网”,在田间地头建起“冰箱”,让蔬菜瓜果从枝头到舌尖始终新鲜;二是建起“高速网”,物流体系覆盖“县乡村”,成本降下来、效率提上去,让货车司机不再绕山绕水;三是打造“品牌网”,给菜心、茶叶、薏仁米、食用菌、精品水果等特色农产品贴上“黔货”标签,让全国消费者能品尝到黔西南大山珍宝味道!
第二,产业更活了,催生了区域发展新动能。大桥建成通车,必将促进区域间的经贸往来、产业联动,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高效流动。比如,积极拓展贸易新通道,推动新能源电池材料、金属制品等特色工业产品,布依族刺绣、苗银等民族工艺品走进东南亚市场;依托“世界第一高桥”这一超级文旅IP,融合布局户外蹦极、登山探险、摄影写生等独特旅游场景,发展民宿经济,创新桥旅融合新业态新玩法;深化区域合作,将旅游目的地从“单打独斗”转变为“组团出击”,共同塑造黔西南乃至贵州省旅游的黄金品牌形象。
第三,乡村更美了,描绘了共同富裕新图景。大桥建成通车,为黔西南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保障。我们将深入推进“交通+农业+旅游”融合发展,联动周边景区打造农旅融合精品线路;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创新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焕新非遗传承生机与活力,推动非遗文创产品进景区、进市场;进而通过电商赋能、消费帮扶、产销对接等方式带动就业创业,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富起来,真正让大桥通车带来的红利福利惠及千家万户。
下一步,黔西南州将在完善旅游配套、丰富业态创新、提升服务品质、加强区域协同等方面持续用力,努力将大桥的“流量”转化为发展的“留量”。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提问
作为大桥另一岸的安顺,能否介绍下,下一步将如何统筹推进花江峡谷大桥桥旅融合与黄果树瀑布景区等旅游资源的联动发展?
安顺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贺未泓
花江峡谷大桥本身成为核心旅游吸引物,同时作为区域旅游的联络枢纽。安顺市将通过战略协同、交通提速、业态互补、线路整合等方式,积极推动花江峡谷大桥与黄果树等景区的联动发展。这不仅是将一个个景点简单串联,更是通过优势互补和深化体验,提升区域旅游的整体吸引力和竞争力,旨在让“世界最大瀑布群”与“世界第一高桥”携手,共同助力安顺乃至贵州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我们将重点以“三个联动”为抓手,推动桥旅融合相关工作。
一是瀑桥联动,加快业态融合。我们将“大瀑布”与“大峡谷”和“世界级大桥”强强联动,充分发挥黄果树大瀑布每年600余万人次的流量优势,将大桥地标、峡谷风光、古生物化石群、黄果树瀑布群、历史人文、民族风情等进行一体串联布局,形成“一小时旅游圈”。让“游黄果树必看花江峡谷大桥”成为一种新时尚,让游客朋友们在黄果树下享清凉安顺、在花江大桥看云卷云舒。
二是桥地联动,增加观桥体验。我们开发了10余条旅游线路,供广大游客选择。将在9月27日至28日举办“最美风景在路上·一路安顺”自驾活动,大家可以早上观世界第一高桥,中午览全球晚三叠纪世界独一无二的化石宝库,下午赏亚洲第一大瀑布,晚上游安顺古城,感受“一眼千年”的独特魅力。
三是景城联动,丰富文旅活动。我们持续拓展景城联动,打造世界第一高桥美食小镇花江镇,推出“观世界第一高桥、赏峡谷山海奇观”徒步活动,让游客在花江镇“赏高桥、品美食”,多角度观赏世界第一高桥的神奇壮美,全方位感受世界第一高桥的无限魅力。我们还推出了“飞跃地球裂缝、触摸世界之巅”关岭飞艇观光活动、贵州·关岭“世界第一高桥杯”篮球邀请赛、帮帮唱等一系列活动,让大家“一次玩个够”,感受安顺的无限魅力,带“安”“顺”回家。
总之,我们将以花江峡谷大桥建成通车为契机,与有关方面共同携手,让广大群众共享旅游发展红利,将“旅游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实现“资源端”到“消费端”的高效转化,助推乡村振兴和一流旅游城市建设。
人民网记者提问
花江峡谷大桥在规划及建设中,很多群众比较关注建设大桥对周边自然生态的影响,能否介绍下在大桥建设过程中是如何平衡施工与生态保护的?建成后又将从哪些方面实现绿色低碳运营?
花江峡谷大桥在设计、施工和运营规划中,可以说,全过程深度融入了生态环保和绿色低碳的理念。我们通过创新的工程设计、材料的循环利用、细致的生态修复和超前的绿色运营规划,努力将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实现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双赢,也为未来山区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的生态保护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我们坚持工程设计与生态保护并重。在路线选择上,将桥位向北偏移300米,避开桫椤群落,减少对珍稀植物的影响。在结构选择上,在关岭岸的锚碇采用隧道式锚碇,有效减少了山体土石方开挖体量,从而减少对山体的破坏,最大限度保护桥位周边环境。
我们坚持技术创新与绿色施工并重。路基开挖石料实现高效利用,整个花江峡谷大桥使用的砂石材料,全都采用路基开挖石料加工的方式,不仅节约成本,还保护河床。同时,还研发了“高性能岩石粉矿物掺合料关键技术”,将石粉磨细改性替代20%水泥,单方混凝土节约成本12.4%。地表土的合理利用,对地表开挖收集的表土进行规范存放,再利用到我们的边坡、互通建设的填平区,播撒草籽后很快生根发芽,获得较好的生态景观效果的同时,也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
我们坚持运营规划与绿色低碳并重。正式运营后,我们将按照“节约集约发展、多规融合”的要求,充分利用所在区域的环境优势和资源,合理规划设备调试及运营等,采取节水、节能、节材措施,实现绿色低碳运营。一方面,引入大桥附近天然水资源,实现“一水多用”,部分作为花江峡谷大桥水幕灯光秀的水源,部分用于云渡服务区日常清洁,废水回收后再用于绿植浇灌,大幅提升水资源利用率,有效节水。另一方面,正在规划光伏、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以清洁能源替代传统供电,为云渡服务区充电设施、路灯、监控系统等提供电力供应,降低运营能耗,积极探索打造“近零碳服务区”。
中国青年报记者提问
刚才发布人介绍,花江峡谷大桥既是交通设施又是旅游设施,围绕这座桥有许多特色旅游项目,作为游客如何玩转这座超级大桥和服务区?
花江峡谷大桥既是交通设施又是旅游设施。花江峡谷大桥作为“世界第一高桥”,不仅是一项工程奇迹,更是一个充满趣味的“云端综合体”。它代表了贵州“桥旅融合”的3.0版本,从单一的交通通行功能,拓展为集桥梁观光、桥梁运动体验、旅游服务于一体的复合功能。下面,我重点给大家介绍一下游玩路线和业态布局情况。
一是游玩路线选择面更多。到花江大桥景区,游客朋友可乘坐飞机抵达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后转高铁或自驾前往,或乘坐高铁抵达关岭站后前往。您也可先到国家5A级景区黄果树旅游景区游玩后,再到花江峡谷大桥景区游玩,然后从贞丰方向进入黔西南,到国家5A级景区兴义万峰林旅游景区游玩。也可直接乘坐飞机到兴义万峰林机场,在兴义游览兴义万峰林旅游景区后,从贞丰方向进入花江峡谷大桥游玩,再从关岭县到黄果树旅游景区游玩。
二是业态布局有多重惊喜。花江峡谷大桥不再是简单的观光与服务区结合,而是依托大桥及周边资源,打造了集观光、体验、服务于一体的桥旅融合景区,涵盖了服务区综合商业体、酷玩空中公园、灯光水幕秀、观光酒店、大桥桁梁景观廊道、桥廊玻璃观光大厅、云端咖啡厅、桥梁观光电梯等八大业态。在这里,您可到观山海景点“远观”大桥雄姿,看对岸“苍山如海”的壮阔;也可到南塔登桥,站在世界第一高桥的步道上,俯瞰脚下峡谷深渊和云海翻腾,亲身体验“云端漫步”的震撼和刺激感;走进观光连廊了解三叠纪地质的秘密、俯瞰花江大峡谷风貌,看竞速跑道、极限运动展示;在观光大厅观摩空中荡绳、品尝抹茶、参观银饰展区、打卡大桥纪念手信明信片;到塔顶品尝乔治星际咖啡。您还可以走进小花江文化村逛一逛,看看索桥遗址、摩崖石刻,感受老祖宗留下的故事;走进关岭美食小镇,停下来尝尝花江特色美食。
三是系列活动丰富多彩。国庆节即将来临,我们为大家准备了贵州桥梁主题摄影展、音乐会、峡谷徒步、布依长桌村宴、非遗小酒馆、民俗祈福、萤火虫观测体验等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这座超级大桥带来的,绝不仅仅是交通的便利,更是一次融合了自然景观、工程智慧、人文风情与刺激体验的难忘旅程。我们相信,花江峡谷大桥旅游区将成为贵州旅游的“新晋网红”,诚挚邀请国内外游客来感受这里山水的神奇、工程的震撼、文化的多彩。心动不如行动,赶快前来“打卡”吧。
经济日报记者提问
近年来,贵州的桥已经成为一张靓丽名片,请问花江峡谷大桥的建成对“中国桥梁”名片有何新贡献?
花江峡谷大桥的建成通车,是贵州深入贯彻落实交通强国战略的重大成果,是“中国桥梁”走向世界又一里程碑式杰作。它以技术的新巅峰、模式的新范式和精神的新标识,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中一个闪亮的符号,为中国桥梁这张名片增添了新的光彩,为中国从“桥梁大国”迈向“桥梁强国”提供了坚实支撑。
一是以技术新高度,刷新世界纪录,彰显中国建造的卓越实力。花江峡谷大桥的建成,标志着我国在复杂艰险的喀斯特峡谷地带桥梁建造技术稳居世界领先水平,成功攻克了复杂风场、深切峡谷等系列世界级难题,实现了多项技术突破与创新,如首次在主缆内部植入传感系统进行全天候健康监测;全球首创采用“上下水平稳定板+中央稳定板”抗风措施,并巧妙地将下稳定板设计为空中竞速跑道,实现了结构安全与功能创新的完美统一。还有贵州自主生产的超高强度钢丝,抗拉强度达到2000兆帕级,仅一根钢丝就可以吊起3辆小轿车,彰显了贵州乃至中国在超高强度材料研发与应用上的重大突破。
二是以融合新范式,拓展功能边界,贡献桥旅融合的中国方案。大桥超越了传统交通通行功能,创新将世界级工程的震撼体验与峡谷观光、极限运动、科普研学、主题服务区深度融合,打造了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超级工程+全域旅游”桥旅融合模式,使其从令人惊叹的“工程奇迹”转变为人人可感、可参与的“旅游目的地”和“经济新引擎”,为交通基础设施赋能区域发展提供了“贵州样板”,为全国同行提供了可借鉴的融合发展新路径,极大丰富了“中国桥梁”的品牌价值。
三是以精神新标识,凝聚奋进力量,体现攻坚克难的中国精神。大桥由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的“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领衔建造,是无数建设者智慧、心血与勇气的结晶。它的建成,再次有力证明了“世界桥梁看中国,中国桥梁看贵州”,展现了贵州工程师敢于攻坚克难、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及中国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这座屹立在贵州万仞绝壁上的丰碑,更是新时代贵州“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精神的生动写照,为“中国桥梁”注入了丰厚的人文内涵和精神动力。
今天的现场提问就先到这里。如果大家还有感兴趣的问题,可以在会后与省交通运输厅联系作进一步采访。也欢迎各位记者朋友9月28日亲临现场,共同见证花江峡谷大桥建成通车的历史时刻。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
来源:云贵高原生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