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如何进一步赋能千行百业?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4 12:06 1

摘要:近日,一声清脆的哨音划破安徽芜湖的天际,10架装配网状保护罩的无人机如蜂群般骤然升起,一场激烈的“足球赛”开始上演,机体呼啸掠过,引来现场一阵又一阵惊叹。这是2025低空经济发展大会期间,长三角无人机足球赛的真实一幕。

转自:中国水运网

近日,一声清脆的哨音划破安徽芜湖的天际,10架装配网状保护罩的无人机如蜂群般骤然升起,一场激烈的“足球赛”开始上演,机体呼啸掠过,引来现场一阵又一阵惊叹。这是2025低空经济发展大会期间,长三角无人机足球赛的真实一幕。

这场别开生面的表演,正是长三角低空经济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当前,低空经济发展如火如荼,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飞”入千行百业,但仍面临着空域管理机制尚不完善、法规标准体系滞后、基础设施配套不足等现实挑战。如何突破瓶颈、优化生态,真正实现“天空资源”向“经济动能”的转化,已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全链生态协同赋能

“在技术进步、政策激励和经济转型发展等多重因素推动下,低空经济正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中国信息协会低空经济分会副会长黄涛表示。

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空经济近年来持续获得政策加持: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部署发展低空经济,2024年、2025年连续两年纳入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发展方向。

在低空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下,空域资源使用门槛高、审批流程复杂是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首要难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商飞公司总设计师吴光辉指出:“空域管理不是简单放开或严管的问题,而是要建立科学分类、高效使用的新模式。”

对此,长三角地区正在探索解决方案,凭借其区域制造业基础、科创资源与一体化机制,已率先构建覆盖研发制造、空域管理、场景应用与政策支持的全产业链生态。

在整机设计与集成方面,上海、杭州、苏州等地聚集了一批无人机和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整机制造企业;在关键子系统领域,南京、无锡、宁波在高精度传感器、飞控系统、动力电池等细分赛道形成优势集群。

此外,长三角还依托G60科创走廊和一批省际合作示范区,推动低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和标准协同,初步形成辐射全国的“低空经济走廊”。据统计,目前长三角低空经济相关企业数量已占全国近30%,年产值增速连续三年超过15%。

跨域共建天空之城

“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低空经济的崛起已是大势所趋。”黄涛指出,“但目前仍有许多瓶颈亟待突破。”不少企业虽已生产、试验、适航,甚至运营了一定数量低空飞行器,但与之配套的法规、规范、标准以及管理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对行业快速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制约。

“以放促活、以管促安、以服促效,以‘放管服’走出低空经济‘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对此,吴光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他进一步阐释了“放管服”的含义:放,即降低空域使用门槛,统一管理,推动审批流程标准化;管,即构建安全监管体系,部署监控网络实现全时追踪,建立实时通信链路,同时对无人机实行分级分类监管;服,即完善基础设施与生态,将通用机场纳入公共设施,建设空天地一体化平台,建立配套产业服务,发展飞行培训、维修保养等服务体系。

近年来,上海联合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共同推进低空经济协同发展,致力于打造一座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天空之城”。三省一市已签署《低空经济协同开发与安全管控合作协议》,共建全国首批低空省际通航网络,推动航线联通、标准统一和数据互通,加快建成跨省市低空飞行服务与监管平台。

目前,沪苏浙皖间已规划首批5条低空物流和通勤航线,并开展无人机跨省域电力巡检、应急联动等试点。“上海拥有较为丰富的低空资源、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和强大的应用市场,周边地区则具备制造基地、测试空域和应用场景优势,这些都是长三角共建‘天空之城’的坚实基础。”长三角低空经济协同发展工作组负责人介绍。

多维场景价值倍增

截至2024年底,低空经济产业上中下游企业累计超20万家,同比增长10.46%;低空经济规模预计超6700亿元,预计到2026年,低空经济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大关。

“低空经济的飞行活动一定是灵活、通达、亲民的。”吴光辉强调。如今,低空经济的触角已经深入社会的方方面面:从物流配送到旅游观光,从应急救援到农林植保,应用场景不断“上新”。

物流是当前发展最快、应用最广的领域。2月,我国首条大型无人机城际低空物流航线“榆林—西安”成功首航。540公里的航程耗时不足3小时,较传统陆运节省70%时间,运输的生鲜产品菌落总数低于陆运样本50%,品质达到欧盟标准。这标志着低空物流正式从“短途配送”迈入“干线运输”时代。

农业与工业巡检、消防应急等领域也在加速融合低空技术。植保无人机已成为现代农业标配,通过精准播种、施肥与灭虫,大幅提升作业效率;电力巡检中,无人机可高效识别故障点,减少停电时间;消防无人机则能突破地形限制,实施高空精准灭火,显著降低人员风险。

而在文旅领域,“低空+旅游”正重塑消费体验。热气球、滑翔伞、直升机等低空游览项目在广东、安徽、四川等多地推出,“空中婚礼”“天际摄影”等创新项目也受到年轻人青睐。人均消费在500—2000元/小时之间,不仅丰富了旅游业态,也为偏远地区发展“农文旅”融合经济提供新路径。

如何让低空经济得以适配不同的经济形态,进一步助力低空经济应用场景的拓展?

“我们要让低空经济适配不同的经济形态,”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通航系主任吕人力指出,“关键是推动空域资源社会化、飞行服务数字化和应用场景标准化。”只有实现这“三化”,才能真正打通天与地、技术与市场、政策与创新之间的“最后一公里”。

“天空,终将成为人类活动的新疆域,而低空,是我们走向天空的第一站。”随着法规日趋完善、基础设施加速建设、应用场景持续落地,一幅真正“立体化”的千行百业图景,正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