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们,是西部计划中跃动的“志愿红”,在村寨巷陌传递温暖;是守护万家灯火的“藏青蓝”,用脚步丈量平安的尺度;是穿梭于洱海生态廊道的“青绿使者”,以科技为笔描绘山水画卷;更是扎根阡陌的“新农人”,让智慧农业在古村落抽穗扬花。他们,将炽热理想浸染成苍洱间的奋斗底色。
他们,是西部计划中跃动的“志愿红”,在村寨巷陌传递温暖;是守护万家灯火的“藏青蓝”,用脚步丈量平安的尺度;是穿梭于洱海生态廊道的“青绿使者”,以科技为笔描绘山水画卷;更是扎根阡陌的“新农人”,让智慧农业在古村落抽穗扬花。他们,将炽热理想浸染成苍洱间的奋斗底色。
他们,让百年老宅在咖啡香中苏醒,用数字技术重构扎染工坊的经纬,将国际视野注入千年茶马古道。从投行精英变身民宿主理人,从硅谷工程师转型为智慧农业创客。他们,跨越山海追梦而来,用多元文化让传统与创新在苍洱之间破界共生,正将异乡的故事续写成新的大理叙事。
当本土根系与外来养分深度交融,便生长出更具韧性的年轻力量。大理融媒联合共青团大理市委近期推出【青年·大理】专栏,以全媒体视角捕捉青春群像,见证青年与大理的同频共振。今日推出第二十二期:《这位教数学的乡村教师,心里装着整片宇宙》。
一颗闪亮的流星
即使在它生命的最后一刻
也要用光芒照亮太空
因为它的心属于这片天空
一个渺小的我
即使面临困难与嘲笑
也要去遥望那无限的宇宙
因为我的心同样属于这片天空
——摘自王建红笔记本抄写内容
“乡镇小学数学教师”“点亮孩子的星空梦的引路人”,这是王建红最被熟知的身份。曾经多次出镜讲述天文课堂与乡村教育的他,一直被聚焦于“教师”这一身份。
当镜头转向他作为一名资深的天文爱好者、陨石收藏者背后的坚守与热爱时,如同打开了另一扇门,里面有工整的演算草稿纸、被书压弯了梁的书柜隔板,还有他和宇宙对话了几十年的“通讯设备”。
01
“藏于宇宙的无尽热爱”
小学时,抬头仰望星空便种下的爱好,王建红坚持喜欢了30多年。
“以前小时候的愿望就是想当科学家,想成为天文工作者。但是现实的条件是我们家经济条件比较差,虽然父母支持,但我的哥哥和我都主动放弃了高中,就希望能够早一点出来工作,减轻家里面的负担。所以也就错失了通过高考进入大学天文系这样可能的机会。”
“虽然不能进入天文系学习,但是知识对所有人都是开放的。我可以按照大学天文系学生的要求来要求我自己,包括打好数学基础、物理基础,学更高深的数学和物理,然后进一步学习专业的天文知识。那个时候参加专升本的考试,高数满分150,我自学也考了149分,也在2015年实现了心愿,升入本科读了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王建红演算手稿:计算小行星紫金1号在1956年5月7日世界时0时的位置
初中毕业后走进师范学习教育的王建红,对天文的热爱只增不减。通过常年坚持自学,从读书到参加工作,直至现在,他也一直保持学习状态,希望在这一热爱上面能走得更远。
王建红的部分天文望远镜
王建红收藏的部分陨石
如今作为老师和两个孩子父亲的他,对钻研天文也保持着“见缝插针”的坚持。“第一方面肯定是要保证工作很好地开展,当一个好老师,还要经营自己的家庭,教育子女。当把工作和生活都安排好了之后,剩下的这些时间和精力就可以用来进一步去学习。”
王建红坦言,在工作和生活挤压下,钻研爱好的时间不得不变得很少,但对于天文和学习,忙中抽空去做也不觉得累,每晚夜深人静后回归的“个人时间”,让他觉得格外珍贵。
王建红在安装观测太阳的日珥镜
02
“读难读之书,以热爱抵万难”
一直保持学习天文的王建红,除了数学、物理和天文,也坚持读其他各类书籍。在他的书柜里,一半是天文相关的,另一半则是文、史、哲等经典书籍。
王建红的书柜,层板已被里外层都堆满的书压弯
“读书不能读太简单的,要多读难读之书,而且我觉得现代人生活节奏特别快,我们更应当利用有限的时间去读那些经典的书,经典的书是经过沉淀、经过时间检验的,哪怕只是一篇或者是花时间读那么一段,也能从当中获得很大的收获。”
在王建红阅读的文言文史书上,有他一句句标注的翻译。“因为文学知识积累较少,所以读起来更加困难。”对王建红来说,一句句文言文如同一个个难解的算术题,虽然缺少这方面的知识,但他愿意从零开始去积累、去探索。“读难读之书”,这便是钻研、学习、不断突破自己的乐趣。
王建红近期读的书籍
包括工作中教育教学的开展中,王建红也并不想让自己太“轻松”。“除了试着写科普文章,现在我也会逐步开始写一些教育教学类的,我也没受过专门的写作训练,但还是想要去把教学这一块也啃下来。”
对于他而言,待在舒适区如同给自己砌了一堵墙,没法发展,不断去挑战“难事”,如同坚持探索宇宙奥秘一样,以热爱必能抵过万难。
采访时王建红向记者介绍他的藏书
03
“赠予一片星空”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诗与远方,都有星辰大海,虽然被忙碌的工作和学习抹掉一部分,但是这颗种子在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能够欣赏星空的美,通过对宇宙的仰望,自己的内心得到升华,精神世界变得更加开阔,我想这是天文学对于我来说最大的意义。”
2025年9月7日午夜至8日凌晨,今年最壮观的月全食在天宇上演。王建红用设备完整记录了这一过程。
2024年8月13日,王建红在秀北山森林公园拍摄的英仙座流星雨。
探索宇宙中,亿万光年馈赠给了王建红“内心的宇宙”,开阔无垠,奥妙有趣。如今,王建红正努力让这样的意义经由他,能传递给更多人。
王建红的部分天文摄影作品
王建红拍的部分陨石内部结构照片
抛开数学教师身份,对于其他人来说,王建红这位老师没有天花板教师,他的课堂是整片星空。除了十多年前便开始在学校支持帮助下进行的乡镇天文科普教育,近几年来,王建红试图将科普范围逐渐扩大,不止面向学生。
在几番学习探索后,王建红开始做一个叫“大理天文”的公众号,以传播科学知识为目的面向大众。除此之外,作为云南省天文学会会员、云南省天文爱好者协会理事的他,还经常和州、市科协合作开展面向社会的天文科普活动。
“我自己还计划建立一个面向社会的公益的天文观测基地,让我们对天文感兴趣的成年人或者青少年能有仰望星空观测宇宙的一个机会。”在老家搭建一个公益天文观测平台,成为王建红“宇宙科普”的下一个目标。
“除了生活以外,人还有理想,还有追求,所以我觉得比较好的状态就是脚踏实地、仰望星空。对于自身来说,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后,还要修己安人。把自己做好了之后,能辐射周围,能帮助别人,能让更多的人成就自己。”
心向宇宙,便胸怀宇宙。对于王建红来说,能把自己的学识,无论是天文还是历史、哲学,都学得很好,成就自己之后,再去影响到学生,影响到社会,便是他所期望的人生价值的实现。
正如他所说:“如果一个人的内心的人容得下整个宇宙,还有什么容不下的。”对宇宙怀有无尽热爱的王建红,在脚踏实地的坚持与不问西东的探索中,被赠与了一整片闪耀的星空,而这片星空,闪过无数双抬头看的眼睛,汇成银河,流向未来也流向心中……
记者:武文雯 谢华新
来源:大理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