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雕塑+”的张力,第十二届“明天雕塑奖”入围暨获奖作品展举行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20 21:04 1

摘要:以“雕塑+”的视域,呈现雕塑本体语言与时代思潮的张力,探索雕塑艺术发展的“明天”。4月17日,2025第十二届五粮液“明天雕塑奖”入围暨获奖作品展在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启幕,并同步举行艺术演讲秀暨颁奖典礼,为观众展现了中国当代雕塑发展现状的样本。

新重庆-重庆日报 首席记者 韩毅 齐岚森

以“雕塑+”的视域,呈现雕塑本体语言与时代思潮的张力,探索雕塑艺术发展的“明天”。4月17日,2025第十二届五粮液“明天雕塑奖”入围暨获奖作品展在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启幕,并同步举行艺术演讲秀暨颁奖典礼,为观众展现了中国当代雕塑发展现状的样本。

4月17日,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第十二届“明天雕塑奖”展览开展,图为开幕式环节。记者齐岚森 摄

走进展厅,充满“奇思妙想”的展览作品,或解构重组精密的机械设备,以工业美学诉说机械韵律;或俯身打捞生活碎片,将日常物件淬炼为诗意载体……它们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全球化语境下青年艺术家的多元探索。

如,韩国艺术家牟俊奭的《Ebauche(草案》《Respirations(呼吸)》《Boundaryless Way(无界之道)》三件作品,聚焦“如何理解他者”“我们如何共同存在”话题,以静态、块状的黏土转化为线的形式,打破了对内与外、主体与他者等二元空间的划分,创造出一种同时处于“内部”与“外部”之间的空间,并通过实体与数字雕塑的双重实践,探索了超越重力与物理空间限制的可能性。

4月17日,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第十二届“明天雕塑奖”展览开展,观众正在参观。记者齐岚森 摄

艺术家艾格格的作品《用力过猛》,以一张老旧课桌为基底,将其180度翻转重构,化身为可供摇摆的秋千装置,在功能性转换中,形成对日常物件的诗意背叛与意义重释。

艺术家张增增、李小松的作品《羊磴小松的造梦空间》,凭借对机电制作的热爱,就地取材,将身边常见之物转化为介于家电与艺术装置间的奇妙创作,既荒诞有趣,又充满实用功能,尽显独特的生活哲学。

据介绍,“明天雕塑奖”于2013年由四川美术学院、四川明天文化艺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等联合发起创立,致力于以“雕塑+”和“全球地方化”的视域,呈现雕塑本体语言与时代思潮的张力,提倡从观念、材料、跨媒介、公共意识等多种方式来应对日益复杂交融的艺术现实和社会现实,共同探讨雕塑艺术发展的“明天”,呈现艺术作为创造性思维对社会的深度书写。

如今,该雕塑奖经过持续十三年的深耕,已逐步从对艺术作品的塑造,走向对历史、文化及社会的深度思考与构建,成为了中国最具影响力、国际化视野与参与度的艺术类奖项,同时也是反映中国当代雕塑发展现状的样本。

4月17日,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第十二届“明天雕塑奖”展览开展,观众正在参观。记者齐岚森 摄

第十二届五粮液“明天雕塑奖”,共收到来自国内外873件(组)有效报名作品,投稿作品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韩国、日本、澳大利亚、保加利亚、泰国等数十个国家的近40所知名高校的艺术家,涵盖国内专业艺术院校的艺术家,以及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伦敦艺术大学、纽约艺术学院、索邦大学、武藏野大学、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都灵美术学院、哥伦布艺术与设计学院、贝尔格莱德艺术大学等知名高校的艺术家。

后经12位初评评委的盲选和评审,以及3轮不记名投票,最终20位艺术家入围今年的“明天雕塑奖”,他们分别为梁宗耀、雷韵冰、刘欣雨、吴建楠、廖小舟、艾格格、姜同浩、金明宗、谢韵曦、钱宁越、牟俊奭、申子叶、徐雯婷、柯佳敏、杜伟龙、沈泳岌、张增增&李小松、彭文、刘慧琛&孙嘉忆&李索、陈杭。

“他们的作品不仅是视觉冲击,更是对社会现实的诘问与应答。”本届雕塑奖评委、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彭锋教授表示,这些青年艺术家正以技术为笔、哲学为墨,重新定义雕塑的边界。

4月17日18:30,“第十二届五粮液‘明天雕塑奖’艺术家演讲秀暨颁奖典礼”在四川美术学院多功能厅举行。焦兴涛、林茂、彭锋、林瑾慧(韩国)、陈克5位终评评委,根据展览现场及艺术家们的精彩演讲,进行了现场评分并公布获奖名单。最终,“明天雕塑奖”年度大奖由艺术家艾格格获得,年度公共艺术奖由张增增&李小松获得,年度奖由申子叶、钱宁越、柯佳敏获得。

“当下,技术迭代和文化转向变得愈加快捷,伴随着AI的发展,在涌现许多新领域的同时,既有的观念与认知也需要重新定义。”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焦兴涛表示,这对于雕塑创作来说,自身的形态边界、创作方法、媒介手段等同样面对着新的挑战。

他说,参与——是对当下现场的关注,艺术家积极介入各类社会与文化活动,通过观看、反思和行动,在AI盛行的时代,用艺术来坚持人的主体性。不确定——一方面是接受世界和生命的不确定,另一方面则是通过不确定来对抗和调和程序化、标准化的算法逻辑,当AI让诸多事物变得有理有据时,bug和闪屏反而变得可贵和诗意,这正是艺术存在的空间与价值所在。

“今年是明天雕塑奖成立的第十三年,我们在参选、获奖的作品中能清晰看到青年艺术家们走向科技、走向公共性的各种实践,但重要的不是科技,不是公共,也不是艺术的本质,重要的是积极的回应当下,参与不确定,这也是明天雕塑奖持续关注青年艺术的初衷与动力。”焦兴涛说,“十二”在传统文化中是一个特别的常数,象征圆满,也寓意循环。站在“十二”的时间节点,明天雕塑奖将推动、见证青年艺术家的创新与发展。

来源:重庆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