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各位老乡,今天咱们聊段冷门历史 —— 你知道中国历史上哪个王朝被灭得最惨吗?不是南宋,也不是金朝,而是夹在中间的西夏。1227 年夏天,成吉思汗躺在六盘山的军帐里快不行了,却咬牙切齿下了道狠命令:西夏的皇帝、贵族,一个都别留!结果呢?西夏末帝李睍刚投降就被砍了
各位老乡,今天咱们聊段冷门历史 —— 你知道中国历史上哪个王朝被灭得最惨吗?不是南宋,也不是金朝,而是夹在中间的西夏。1227 年夏天,成吉思汗躺在六盘山的军帐里快不行了,却咬牙切齿下了道狠命令:西夏的皇帝、贵族,一个都别留!结果呢?西夏末帝李睍刚投降就被砍了,皇族血脉断得干干净净,连皇陵都被刨了个底朝天。
这就奇了怪了,蒙古人打西辽、灭金朝、攻南宋,都没这么绝过,为啥偏偏对西夏下死手?今天咱们就从根上聊聊这事儿,看看这个在西北蹦跶了近 200 年的 "神秘王朝",到底咋把成吉思汗惹毛了。
要说西夏,先得说说它的老祖宗党项人。这伙人最早住在青海四川一带,是古羌族的一支,后来被吐蕃欺负得受不了,慢慢往陕北、宁夏迁徙,这一迁就是几百年。唐朝末年出了个猛人叫拓跋思恭,帮着朝廷打黄巢起义有功,被唐僖宗赐了姓李,还封了夏州节度使,手里攥着陕西横山到靖边的五州地盘,这就算在西北扎下根了。
到了北宋初年,党项人出了个更厉害的角色 —— 李继迁。这伙计不服宋朝管,拉着族人跟北宋死磕了 15 年,硬生生把灵州(今宁夏灵武)抢了过来,成了西夏真正的奠基人。他儿子李德明接着干,把河西走廊也纳入囊中,到了孙子李元昊手里,底气就足了。1038 年,李元昊在兴庆府(今银川)筑坛祭天,正式建国号 "大夏",因为在宋朝西北,所以史称 "西夏"。
这李元昊是个文化高手,知道要立国得有自己的文字,就仿照汉字造出了西夏文。你别说,这文字乍一看跟汉字挺像,方方正正的,可笔画更复杂,《宋史》里说它 "字形体方整类八分,而画颇重复"。除了文字,李元昊还搞了秃发令,让国人剃光头留辫子,跟中原人区分开,可骨子里却学中原的制度,建官制、定法律,把个西夏搞得有模有样。
最绝的是西夏的外交手腕,简直就是西北版的 "墙头草"。它夹在宋、辽、金之间,谁强就跟谁好,哪边给的好处多就倒向哪边。宋朝给它送岁币,它就跟宋朝好一阵子;辽国打过来,它就赶紧称臣;金朝崛起了,它又立马投靠金朝。就这么在大国夹缝里蹦跶了近 200 年,练就了一身 "多边外交" 的本事。
可这本事到了蒙古人崛起的时候,就不灵了。为啥?因为蒙古人吃硬不吃软,最恨的就是反复无常。
蒙古人和西夏的梁子,最早结在 1205 年。那时候成吉思汗还没正式建国,就是想试试西夏的斤两,带着人抢了边城就走了。西夏当时没硬刚,选择和解,可暗地里把兵调到贺兰山和河西,防着蒙古人再来。这时候双方还没彻底撕破脸。
到了 1207 年,成吉思汗第二次打过来,目标是兀剌孩城(今内蒙古乌拉特后旗),结果被西夏主力揍得够呛,只好退兵。转过年来,蒙古人换了招,跟西夏签盟约,让它帮忙打金国。西夏表面答应了,可转过脸就出兵打金国的葭州,根本不配合蒙古人。成吉思汗气坏了,1209 年亲自带兵围攻中兴府(就是原来的兴庆府),西夏没办法,只好求和,还送了个公主给成吉思汗。可成吉思汗心里这疙瘩算结下了,骂西夏人是 "不守信之狗"。
你以为这就完了?西夏人的操作更骚。1211 年西夏宫廷政变,李安全被废,李遵顼上台。这时候蒙古人正忙着打金国,没功夫搭理西夏,可西夏却老在边境骚扰蒙古人。1217 年成吉思汗要西征,让西夏出兵帮忙,西夏一口回绝:"你们蒙古人自己打去,我们不掺和!" 这下彻底把成吉思汗惹毛了,第四次出兵西夏,李遵顼吓得跑到灵州,让太子李德旺守城求和。
李德旺继位后,还是不长记性。1223 年他偷偷联络金国,还策动漠北各部反蒙,结果被蒙古将领孛鲁识破,银州丢了,大将塔海也被俘了。到了 1225 年,成吉思汗西征回来,一肚子火没处发,亲自带兵第六次打西夏。这一次蒙古人是动真格的了,沙州、肃州、甘州、西凉府挨个被攻破,西夏的主力差不多被打光了。
最关键的是灵州之战,西夏大将嵬名令公带着十万精锐死磕,结果全军覆没。这一战后,西夏就剩个中兴府孤孤单单在那儿挺着了。从 1205 到 1227 年,22 年间蒙古六征西夏,西夏五次投降又反叛,把成吉思汗的耐心磨得一点儿都没了。换成谁估计都得急眼:我拿你当盟友,你拿我当傻子耍?
成吉思汗这人虽然狠,但不是个光靠脾气打仗的莽夫。他对西夏下死手,其实是笔精明的战略算计。当时蒙古人的主要目标是灭金国,可金国西边就是西夏,相当于金国的天然屏障。成吉思汗心里清楚:"西夏不除,金国难灭;西夏不毁,中原无稳。" 这话可不是随便说的。
你想啊,要是留着西夏,蒙古人往东打金国的时候,金国随时能联合西夏从西边夹击,蒙古军就得两面作战,战线拉得太长。后来的事实也证明,1227 年西夏一灭,1231 年拖雷和窝阔台就顺利分兵伐金,在三峰山一仗把金军主力全歼了。要是西夏还在,拖雷哪敢这么放心地孤军深入?
更让成吉思汗头疼的是西夏皇族的 "诈降" 本事。每次打不过就投降,等蒙古人一走就立马反水,还总想着联合其他势力给蒙古人背后捅刀子。1223 年西夏最后一次联金反蒙,彻底让成吉思汗明白了:这家人就是喂不熟的狼,留着早晚是祸害。
还有个原因可能大伙儿想不到,就是西夏的文化太有韧性了。党项人虽然人少,可建国近 200 年,有自己的文字、法律和文化体系。咱们现在从黑水城、贺兰山出土的西夏文献里能看到,他们翻译了《论语》《孟子》这些儒家经典,还编了自己的法典《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光条文就有 1461 条。这种有自己文化根基的民族,就算军事上被打败了,早晚还能东山再起。成吉思汗要的是一了百了,不光要灭你的国,还要断你的根。
1226 年十一月,蒙古大军把中兴府围得水泄不通,这一围就是半年。那年冬天特别冷,城里缺吃少穿,瘟疫还蔓延开了。西夏有个能打的将领叫高良惠,拖着病体指挥守城,结果年底就累死了,这一下西夏彻底没了主心骨。
到了 1227 年一月,城里粮食吃光了,瘟疫更严重,死人就跟倒柴火似的,王宫都改成兵营和粥棚了。蒙古人也不急着攻,就围着你,每天三次擂鼓鸣角,精神上折磨你。这时候六盘山的成吉思汗已经病重了,但他下了道密令:我死了别声张,等西夏人投降了,就把皇帝和贵族全杀了,"以绝后患"。
六月的时候,老天爷又给了西夏最后一击 —— 突发强震!中兴府地动山摇,城墙塌了,老百姓死伤无数。后来考古专家在中兴府遗址发现,地上全是裂缝,深的都能看到地基,根本没法修复。地震后瘟疫更厉害了,西夏人彻底没了抵抗力。
七月初,末帝李睍没办法,只好捧着国玺出城投降。可他带着队伍刚走出十里地,就收到了成吉思汗的死讯。拖雷按照成吉思汗的遗命,当场就把李睍和所有官员都砍了头。接着蒙古大军进城,屠了三天三夜,多亏有个叫察罕的将领劝止,才没把人杀光。但西夏皇族是彻底没了,皇陵被刨了,宫殿被烧了,连西夏文的典籍也毁了个差不多。
蒙古人对西夏的毁灭,不光是杀人,更狠的是要抹去这个民族的记忆。西夏文在当时是多成熟的文字啊,他们编了《番汉合时掌中珠》这样的双语字典,还搞活字印刷,比欧洲早了好几百年。可西夏皇族一死,没人传承了,西夏文就成了死文字,直到 1908 年黑水城遗址被发现,这些神秘的文字才重见天日。
现在咱们能看到的西夏遗迹,除了银川的西夏王陵,就剩下些残碑断简了。那些王陵原本有多气派?光是陪葬的文官武将石像,就有好几米高,可现在大多被砸得缺头少胳膊。考古专家说,这明显是人为破坏的,不是岁月侵蚀的结果。
党项人后来去哪了?一部分在屠城时被杀了,剩下的慢慢跟汉族、蒙古族、回族融合了。明清的时候,就没人知道自己是党项后裔了。倒是在一些地方志里,能找到些蛛丝马迹。比如有些地方的人,家谱上写着祖上是 "西夏遗民",生活习俗里还保留着党项人的影子。
成吉思汗这招 "斩草除根" 确实够狠,西夏就这么从一个活生生的王朝,变成了历史书里的 "神秘王朝"。直到现在,还有不少学者在研究西夏,想弄明白这个存在了近 200 年的王朝,到底还有多少秘密。
聊到这儿,大伙儿该明白成吉思汗为啥非要灭绝西夏皇族了吧?不是简单的泄愤,而是 22 年被反复背叛后的战略决策。西夏人耍了一辈子 "墙头草" 的小聪明,最后栽在了最不吃这一套的蒙古人手里。
这事儿也给咱们留了个教训:做人做事得讲诚信,总想着投机取巧、左右逢源,早晚得栽大跟头。西夏的故事就像面镜子,照出了一个王朝的兴衰,也照出了诚信的重要性。
现在去宁夏银川,还能看到西夏王陵的遗迹,那些孤零零的土堆,就像在诉说着这个神秘王朝的往事。要是你去那儿旅游,不妨多留意留意,说不定能从那些残碑断瓦里,读出些不一样的历史故事来。
来源:国潮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