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亿人的英属印度,二战期间为何要向落后的中国求援?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2 11:19 1

摘要:1942年2月15日,身心俱疲的大英帝国马来亚陆军总司令白思华,终于撑不住,向日本陆军中将山下奉文投降。消息传到伦敦,正在全力抵抗纳粹德国的丘吉尔顿时眼前一黑。他直言,这次投降是英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灾难,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投降。

1942年2月15日,身心俱疲的大英帝国马来亚陆军总司令白思华,终于撑不住,向日本陆军中将山下奉文投降。消息传到伦敦,正在全力抵抗纳粹德国的丘吉尔顿时眼前一黑。他直言,这次投降是英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灾难,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投降。

其实,真正让丘吉尔吓得不轻的,不是英国损失的那10万大军,而是马来半岛沦陷后,英属印度直接暴露在日本人的枪口之下。怎么才能从日本人手里保住大英帝国的"皇冠"英属印度呢?丘吉尔思来想去,最后向万里之外的中国重庆发出了求救信号。

英属印度对大英帝国来说,那可是重中之重,就像帝国的基石一样。这片涵盖了如今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国和缅甸等众多国家的殖民地,是大英帝国版图里最重要的一块拼图。二战全面爆发前,整个大英帝国人口有4.38亿,单单英属印度的人口就超过3.5亿,印度人在帝国人口里占了绝大部分。

正因英属印度的安危关乎帝国根本,日本全面侵华后,英国为了英属印度的安全,选择和日本人进行部分合作。1940年7月,英国甚至答应日本封闭滇缅公路,以阻止外界给中国抗战提供物资支援。可英国人的讨好,并没有换来日本的尊重。1941年12月7日凌晨,日本偷袭珍珠港,随后宣布同时对英美等国开战,英国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在亚洲和日本人对抗。

这时候,早就想和英美合作的国民党政府赶紧提议,由中方组建一支部队进入英属印度管辖的缅甸地区,保护滇缅公路的安全。可被日本人狠狠教训了一顿的英国,还是对中国不放心。他们表示,中国只要在中缅边境布防就行,不用进入缅甸境内。在英国人眼里,英美在东南亚有30万大军,美属菲律宾、英属马来亚和荷属东印度都能给英属印度当屏障,帝国在印度的军队和缓冲区域足够多,英印的安全用不着中国人操心。

可日本人的进攻速度,大大超出了英国人的预料。就在珍珠港事件发生的同一时刻,日本陆军开启了东南亚攻略。此时的英国人已经在欧洲和纳粹德国打了两年半,他们觉得日本比德国弱多了,英国在远东的防御足以挡住日本的进攻,撑到美国完成全面战争动员。但事实证明,这些白人小瞧了日军的战斗力。

1941年12月8日清晨,日军率先对英属香港发起进攻。才半个月,这座英国在远东最重要的城市就落入日本人手中。两个月后,日本人拿下马来半岛,仅新加坡一地就有8万英军投降。在菲律宾和荷属东印度,日军也进展顺利。开战不到半年,盟军就被赶出东南亚,英属印度成了日本人的下一个目标。

这下丘吉尔彻底慌了。英属印度虽说地广人多,但能用的兵少得可怜。日本入侵缅甸前,英印军队总共才20万左右,大多还是战斗力不强的印度人,主要任务是维持印度治安,根本没法抵御外敌。丘吉尔可不相信这支部队能打仗,在马来半岛的战斗中,从英印调来的印度第三军一碰到日本人,几乎瞬间就垮了。所以,当英属印度真的面临日军威胁时,他只能向已经和日本人打了多年仗的中国求助。

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投降当天,丘吉尔给蒋介石打电话,同意中国军队入缅作战。他肯定想不到,这时候蒋介石心里可能在想:"不听我的,这下遭报应了吧。"蒋介石这么想,是因为在东南亚溃败之前,英国人一直对中国不友好。

早在1941年初,为了保护滇缅公路,国民党政府就打算派兵入缅作战。可英国对中国一直有戒心,就算英日开了战,态度也没多大改变。就在香港被攻克的3天前,中英两国才勉强签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蒋介石马上着手组建中国远征军,部队很快集结好,可英国人一直不开路,中国军队只能在中缅边境干着急,动弹不得。这种情况直到新加坡出了事才彻底改变。

1942年2月16日,在蒋介石的亲自授命下,第五军踏上入缅作战的征程,就此拉开了中国协助保卫英属印度的大幕。同年3月,中国远征军浩浩荡荡地开入英属印度管辖的缅甸地区。然而,丘吉尔的求救实在太晚了。中国远征军刚进入缅甸境内,就传来日军攻克缅甸首府仰光的噩耗。

当时,中国远征军由杜聿明统领,麾下这10万人可是国军中战斗力最强的部队。杜聿明原本计划,让中国军队与英印军队携手,在缅甸地区共同阻击日军,找机会收复缅甸全境,甚至向已被日本控制的泰国发起进攻。

可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英国人表面上傲气冲天,实际却不堪一击。中国远征军在缅北顽强阻击日军时,负责南部战线的英军却一路丢盔弃甲、狼狈溃逃,这让中国远征军面临被日军包围的危险。

杜聿明还没来得及决定是战是撤,英国人竟在这个节骨眼上跑来求救,约7000人的英军因来不及撤离,被围困在了仁安羌。杜聿明无奈之下,硬着头皮答应救援,拼尽全力将这支英军解救出来。

可英国人实在不地道,连一句口头感谢都不愿意给。为了保住面子,他们在事后的新闻报道中宣称,英军是靠自己的力量成功突围的。但中国远征军哪有闲工夫跟他们争论,因为随着英军的全线溃败,整个缅甸都落入了日军之手,滇缅公路被切断已成定局。没办法,1942年4月25日,中国远征军只能宣布结束第一阶段作战,无奈地全面撤退。

中国远征军第一阶段作战失败,很大程度上要怪英国人指挥混乱。这次失败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后果:日军占领整个缅甸后,兵锋直指印度的孟加拉地区,还宣布缅甸"独立",向盟国宣战。英国的惨败,也给了日军可乘之机,他们在缅甸仰光成立了"自由印度临时政府",3万名被俘的印度裔英印士兵倒向了日军。

面对英属印度危在旦夕的局面,丘吉尔在缅甸大败后,不得不再次厚着脸皮向中国求助。但此时的蒋介石,虽然有心救援盟国,却已没有足够的力量帮英国保卫印度了。当时英国在整个印度仅有10个从前线溃败下来的师,这支部队既要抵御日军的进攻,又要负责整个印度地区的治安,实在是捉襟见肘。

说来也巧,救了大英帝国一命的,竟然是日本人自己。就在日本陆军顺利拿下缅甸的同一时间,在万里之外的中途岛海战中,日本海军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惨败。面对急转直下的战局,日军总部终于不再纠结"西进还是东进",而是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与美军的对抗上,大英帝国这才算是松了一口气。

不过,英国人并没有急着在印度地区大规模征兵,而是分出一部分精力,帮助中国军队进行重组。第一次入缅作战失败后,在英美两国的支持下,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升级为中国驻印军总指挥部。经过整整一年的艰苦训练,恢复元气的中国远征军在英国人的再三恳请下,作为主力部队投入到滇西缅北地区的对日反攻中。

1943年10月,两路中国远征军分别从印度和云南出发,并肩作战,帮助英国收复缅甸地区。经过15个月的浴血奋战,中国远征军成功帮助英国收复了超过13万平方公里的缅甸土地,滇缅公路也再次成为中国获取外界物资的重要通道。

从最终结果来看,中国远征军用鲜血和生命,不仅捍卫了中国的生命线安全,也保障了英属印度的安危。这就是英国前期傲慢无礼、后期又不得不低声下气请求中国两次入缅的根本原因。

可能有人会疑惑英国在印度人口众多,为什么不在当地大规模征兵呢?答案其实是"非不为也,实不能也"。表面上看,英属印度的人口占到整个大英帝国的70%,英国从印度获得的财政收入甚至超过了英伦三岛。英国能把印度变成一台高效的"印钞机",关键就在于对英属印度采取的军事管控策略。

对英国来说,英属印度就像帝国皇冠上最璀璨的宝石,但同时也是帝国解体时最脆弱的地方。所以,英国人既希望英属印度绝对安全,又害怕印度军队壮大后威胁到自己的统治。

这种"既要又要"的心思,看似自相矛盾,可英国还真就短暂地做到了。英国把英属印度周边的所有地方都牢牢抓在手里,从阿富汗到缅甸、新加坡,再到遥远的香港,在印度四周构建起一连串堡垒,就像一个个"哨兵",严密守护着。而在印度本土,英国招募的士兵数量,跟庞大的印度人口相比,简直微不足道,而且英印部队的指挥官几乎清一色都是英国人。

其实,英国最担心的,就是印度兵会反过来对付自己。这可不是空穴来风。早在1857年,饱受英国压迫的印度士兵就发动了印度民族大起义。二战期间,就在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失利的时候,后来带领印度走向独立的国大党立刻向英国发出威胁,如果不同意他们的独立要求,抗议和暴乱马上就会爆发。

就是因为这些原因,英国宁愿放着印度那3.5亿人口不用,也要死乞白赖地请求中国远征军来武装保卫印度。而咱们中国军人,也在异国他乡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强大的实力!

来源:麻辣涂二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