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服务国家人才培养的战略需要,北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秉承“服务世界,引领未来”的战略愿景,致力于构建国际人才培养的卓越平台。自2017年2月起,中心推出“IO Career”系列活动,至今已成功举办180余场,覆盖学生超过万人次。
引言
为服务国家人才培养的战略需要,北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秉承“服务世界,引领未来”的战略愿景,致力于构建国际人才培养的卓越平台。自2017年2月起,中心推出“IO Career”系列活动,至今已成功举办180余场,覆盖学生超过万人次。
国际组织人才办公室现推出IO Interview系列专访,通过面对面深度访谈具有国际组织工作或实习经历的优秀校友或专家,挖掘他们的职业发展轨迹与个人心路历程,将一个个真实而生动的故事通过文字展现给大家,激发在校学生对于国际事务的兴趣,增进对全球治理和国际合作的理解。
受访者简介
孙超,北京大学法学院及国家发展研究院2009届毕业生,现任新开发银行独立评价局高级专家,曾任职于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北京和伦敦办公室、新开发银行内部审计局,拥有中国注册会计师、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和中国法律职业资格。
本期专访聚焦孙超学长在新开发银行(NDB)的职业探索。通过这次访谈,我们不仅了解了他从私营部门到国际组织的职业转型路径,还探讨了他以校友身份、对21世纪新型多边开发银行在全球金融治理改革中角色定位的个人见解。孙超学长的经历不仅为有志于加入国际组织的学子提供了宝贵经验,也展现了一位北大学子如何将个人理想融入全球发展的宏大叙事中,在多元文化的舞台上践行北大学子“胸怀天下”的精神,用实际行动为构建更加公平、包容的国际秩序贡献智慧和力量。
2025年2月23日下午,孙超学长身着一件印有“北京大学”四个字的红色外套、以校友身份进入线上会议室,那抹熟悉的北大红仿佛跨越了时空,瞬间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问:2009年本科毕业后,您没有选择传统法学院毕业生的职业道路,而是成为一名会计师,并于在职期间取得了金融学硕士学位。您认为,这段独特的求学经历与职业探索,对您后来进入多边开发银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孙超学长:
说起来还挺有趣的,我本科其实是学法律的,但毕业后却进入了会计和审计行业。我觉得法律行业有着很强的属地特色,而会计和审计准则却是在保持国际持续趋同的,这种行业的全球化特性使得会计师可以在不同国家执业,同时也激发了我对国际化职业发展的浓厚兴趣。我在本科期间辅修了经济学双学位,这为我打下了扎实的财务和经济学基础。微观经济学、会计学和公司财务原理等课程让我了解了评价一家企业或投资项目的客观财务指标,而宏观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则让我对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金融机构(IFI)有了初步了解,可以说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门”。
此外,国际组织对正式国际职员的学历要求通常是硕士及以上,所以硕士学位是进入国际组织的必要敲门砖。此外,国际组织倾向于招聘有多元文化及复合型学科背景的求职者,海外工作、生活和求学的经历对通过面试并最终入职有很大帮助。我在普华永道工作时,有幸参与了事务所的全球轮岗项目,2014年被选派到普华永道的伦敦办公室工作了三年多,并在这期间在职攻读了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金融学硕士学位。与大多数律师事务所相比,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有相对成熟的全球轮岗项目。当时我的许多同事选择在晋升审计经理后前往美国硅谷轮岗,而我是所在部门唯一一个在晋升经理前决定海外轮岗、并选择前往伦敦的人。那时候我首先考虑的是,所在城市是否能够满足我在工作之余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的需求,因此最终选择了伦敦。伦敦不仅是个国际化大都市,有着普华永道在全球最大的办公室,还有很多优质的在职硕士研究生项目可供选择。当时我希望能在取得硕士学位后尽快回国、找机会进入多边开发银行工作。
整体而言,多边开发银行是专业性比较强的国际组织,如果有比较扎实的发展经济学、环境经济学、交通经济学、能源经济学、金融学、风险管理和财务会计的知识储备,会对求职有非常大的帮助。准备注册会计师考试和国家司法考试需要有大量的专业知识储备,金融学硕士课程有比较强的逻辑和财务估值模型训练,这些经历对于我进入多边开发银行都有一定帮助。
问:2012年3月,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四次会晤首次探讨建立一个新的多边开发银行的可能性。2015年7月21日,新开发银行在中国上海正式成立。作为金砖国家合作的重要务实成果之一,新开发银行经历了从萌芽到设想、从论证到共识、从落成到运营的发展轨迹。在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面前,您认为多边开发银行在当下和未来将扮演怎样的角色?
孙超学长:
NDB作为一家由金砖国家共同倡议发起建立的21世纪新型多边开发银行,旨在为金砖国家及其他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可持续发展项目动员资源,作为现有多边和区域金融机构的补充,促进全球增长与发展。银行的法定股本金为1000亿美元,初始认缴股本金为500亿美元,在5个创始成员国间平均分配,实缴比例为20%,没有任何一个成员拥有对银行事务的 “一票否决权”,从制度上保障了创始成员国之间的平等互利与相互尊重。
过去西方主导建立的国际金融机构对维持国际货币体系稳定、帮助贫困国家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一直以来也存在代表性不足的问题。金砖国家领导人曾多次呼吁要建立更具代表性的国际金融架构,以提高发展中国家的发言权,同时建立并完善一个符合各国利益、支持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发展、公正的国际货币体系。包括国际金融机构应该真正反映所有成员观点,其治理结构应体现当前经济和政治现实,其性质必须从主要协调北南合作转变为加强同所有国家的平等伙伴关系,以解决发展问题。因此,在运营中,新开发银行不再使用过时的“捐助国--受援国”区分,坚持遵循成员国主导、需求导向的原则,运用创新融资机制多渠道动员各类资源,正逐步成为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多边开发机构。截至2024年11月,银行累计批准贷款金额约389亿美元。其中本币贷款89.32亿美元,占比22.96%;已发行555亿元熊猫债,成为中国银行间市场最大“超主权”发行人;并发行3笔共38亿南非兰特债券。新开发银行迅速反应和积极参与抗疫国际合作,建立100亿美元的抗疫紧急援助基金,支持成员国抗击疫情和实现疫后经济恢复。在保持较高国际信用评级的同时,获得了联合国大会永久观察员地位。
在发展策略上,新开发银行正处于实施2022~2026“第二个五年总体战略”的重要阶段当中。作为首个完全由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发起成立的全球性多边开发银行,新开行始终以成员国和客户为中心,尊重成员国的发展道路、发展实践与发展经验,积极支持成员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在采购和环境社会治理政策方面采用“国别体系”。目前,银行在南非、巴西、俄罗斯和印度都设置了区域办公室,包括其独立评价局在内的多个职能正积极推动成员国在项目全过程管理中的经验总结与知识分享。这些举措对于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提升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具有重要意义。
在各大多边开发银行中,新开发银行的全球布局独具一格:大多数机构会首先成立总部,然后逐步设立国别/区域办事处;而NDB早在成立之初就已提前布局,计划在各个创始成员国设立区域中心,以深入本地市场、实时了解成员国的发展需求。2024年5月,我负责的关于新开发银行区域中心建设的评价报告正式发布,这份报告不仅系统回顾了过去8年间新开发银行区域中心的建设历程,并将NDB的实践和其他同类机构进行了对比,总结了相关经验,在同行内引发了热烈反响,为21世纪新型多边开发银行的全球化布局、通过银行的区域中心贴近客户、加强与成员国的联系、深化南南合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近年来,NDB的朋友圈逐步扩大。2021年9月,银行批准吸收阿联酋、乌拉圭、孟加拉国为首批新成员;同年12月,新开行宣布接纳埃及成为新成员;2024年9月,阿尔及利亚加入NDB的申请获得银行理事会批准。不久前的3月25日,印度尼西亚总统普拉博沃正式宣布印尼已决定加入新开发银行。
问:新开发银行的员工来自金砖国家的不同区域,与私营部门相比,其工作环境和经营业务更加多元化和国际化。您对此有何体会?能否与我们分享您从私营部门进入多边开发银行工作后,在身份、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经历的转变?
孙超学长:
我之前提到,我曾经被普华永道选派到伦敦轮岗工作了三年多。所以,我对多元化和国际化的工作环境并不陌生。一定程度上,私营部门工作节奏更快,加班也更多一些,可以说整体而言工作强度更大一些。不过,对于刚进入职场的毕业生来说,这种环境其实挺有帮助的。在私营部门,你能在短时间内积累大量的专业技能和知识,迅速成长起来,同时一些大型企业和跨国公司有着相对成熟的培训和人才培养体系,还能帮助刚刚走出校园的职场新人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方法和沟通方式。这些经验对你以后进入国际组织或多边开发银行都会非常有帮助。所以,根据我个人的经验,这段经历虽然辛苦,但绝对值得。
在私营部门工作时,大家的专业和工作背景其实比较类似。而到了多边开发银行,情况就大不一样了。这里的员工不仅文化和国籍背景多元,专业和工作背景也非常多样化。比如,有来自政府或公共部门的同事,有从其他国际组织(像UNDP、FAO等联合国专门机构)或政府间组织、别的多边开发银行跳槽过来的,还有来自学术和科研机构的,当然也有像我这样从私营部门转型的。大家的背景不同,工作方式和习惯也各有特色,整个工作氛围更加多元化。很多时候,为了把工作顺利推进,我们可能需要花更多时间来面对面沟通、讨论和协调。这种多元化的环境虽然挑战不小,但也让我学到了很多跨领域的知识和经验,感觉特别有意思。
问:20世纪是国际社会“迈向组织”的世纪,联合国等政府间国际组织纷纷成立。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对国际组织的参与度逐年也在增加。您如何看待多边开发银行和国际组织在高校学子职业发展规划中的地位变化?
孙超学长:
随着NDB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两家总部设立在中国的21世纪新型多边开发银行的成立,我认为国内高校的学生在职业发展中面临着更多机遇。以前想到多边开发银行总部实习或工作需要远跨重洋,而现在这些机构就在身边,为学弟学妹们提供了更多近距离观察、了解和接触的机会。
过去大家对国际组织的准入标准并不清楚,只能硬着头皮自己摸索;而近几年,随着许多海外国际组织的中国籍职员陆续回国发展,大家对这些机构的了解逐渐加深,职业路径也变得更加清晰。
问:近年来,中国积极推动国际组织在华设立机构,并成立新的国际组织。国际组织的“在地化”不仅有助于为中国培养更多国际组织人才,也能提升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和综合实力。结合您的工作经历与心得体会,您认为在多边开发银行或国际组织实习和工作,需要具备哪些核心素质和技能?
孙超学长:
加入多边开发银行或国际金融机构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多元文化背景和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我建议学弟学妹们在校内抓紧时间学习第二外语和第三外语,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包括双学位、交换项目等,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国际组织对正式国际职员的学历要求通常是硕士及以上,所以硕士学位是进入国际组织的必要敲门砖。此外,国际组织倾向于招聘有多元文化及复合型学科背景的求职者,海外工作和生活经历对通过面试并最终入职有很大帮助。大家有机会的话,争取出国工作和生活的机会,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和全球视野。在我看来,一些大型国企、民营企业和外企的外派工作都是非常好的机会,不仅能迅速提升个人能力,还能帮助我们完成从校园学生到职场员工的独立转变和心态调整,培养国际视野,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最重要的是,北大同学应该坚持胸怀天下的优良传统,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抓住机遇,为国家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问:在访谈的最后,能否请您分享一句激励或启发性的语录?可以是您的座右铭、您喜欢的书或电影中的台词。这既作为本次访谈的结束语,也作为您对学弟学妹们的激励和鼓舞。
孙超学长:
“只要民族没有复兴,我们的责任就没有完成;只要天下还有贫穷的人,就是我们自己在贫穷中;只要天下还有苦难的人,就是我们自己在苦难中。”
这句话来自林毅夫教授在2008年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毕业典礼上的致辞,它让我坚定了投身国际发展事业的决心。这是我们北大人的胸怀,也是我们北大人的庄严承诺。我希望这句话也能激励学弟学妹,在未来的职业道路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访谈、撰稿:姬家旻
图片:孙超
编辑:刘壬一
本文来自【北京大学】,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